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包括用于卡合連接在軌道上的支架和設置在所述支架斜上方的支撐板,所支撐板由一體成型且整體呈倒V字型的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構成,所述第一斜板的底端與所述支架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板與軌道表面之間的夾角與軌道運輸車行走輪與軌道表面之間的夾角相配合,所述第二斜板的底端固定連接有用于插入軌道運輸車行走輪與軌道之間的縫隙中的楔板,所述楔板與所述支架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實現方便且成本低,使用操作便捷,有效地防止了軌道運輸車防溜,保證了軌道運輸車上運輸物品的安全和操作工人的安全,消除了安全隱患,實用性強,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廣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鐵路電務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種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
技術介紹
鐵路電務施工是在線下工程結束后開始的,此時線上很多施工條件還很不成熟,施工站場到處都是道砟,電務施工的設備材料運輸很不方便,通常情況下都是利用車輛將設備材料盡可能運輸到離安裝點近的地方,然后靠人背肩扛方式運到安裝地點,特別是地鐵施工時,一般都是地下隧道內,施工作業面狹小,施工專業多,而且各個專業施工相互干擾嚴重,每個專業的有效施工時間很多,不能長時間占用隧道線路,因此為了更加高效地運·輸材料設備到達安裝地點,需要采用能夠快速運輸小件材料設備的軌道運輸車來解除施工中的各種不便。申請號為201120053882. X的中國專利就公開了一種鐵路電務施工用簡易軌道運輸車,該軌道運輸車采用承重軸承在鐵軌軌面上的滾動前行實現軌道運輸車的前行,無需外加其他動力,只需人工稍用力輕推便可實現,能滿足隨時上下線路的需求,適合快速運輸小件材料設備。但是,該軌道運輸車的使用過程中,當載滿運輸物品的軌道運輸車停留在軌面上供人搬運運輸物品時,一旦受到不小心的人為碰撞,容易發生溜逸,溜逸后容易損壞運輸物品,甚至造成工人受傷,存在著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實現方便且成本低,使用操作便捷,有效地防止了軌道運輸車防溜,保證了軌道運輸車上運輸物品的安全和操作工人的安全,消除了安全隱患,實用性強,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廣使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卡合連接在軌道上的支架和設置在所述支架斜上方的支撐板,所支撐板由一體成型且整體呈倒V字型的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構成,所述第一斜板的底端與所述支架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板與軌道表面之間的夾角與軌道運輸車行走輪與軌道表面之間的夾角相配合,所述第二斜板的底端固定連接有用于插入軌道運輸車行走輪與軌道之間的縫隙中的楔板,所述楔板與所述支架固定連接。上述的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間隔設置的第一豎直板和第二豎直板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豎直板和第二豎直板頂端的水平板構成,所述第一豎直板和第二豎直板均與所述水平板一體成型,所述楔板與所述水平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直板和第二豎直板之間的距離比軌道的寬度大3mm 10mm。上述的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板與軌道表面之間的夾角為30。 60。。上述的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方設置有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與所述支架固定連接,所述把手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斜板固定連接。上述的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一端通過第一螺栓與所述支架固定連接,所述把手的另一端通過第二螺栓與所述第一斜板固定連接。上述的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板焊接在所述第二斜板的底端。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I、本技術有支架、支撐板、楔板和把手構成,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實現方便。2、本技術的實現成本低,使用操作便捷。3、本技術能夠有效地防止軌道運輸車受到外力撞擊時發生移動,使得軌道運輸車即使受到人為碰撞,也不會發生溜逸了,有效地保證了軌道運輸車上運輸物品的安全和操作工人的安全,消除了安全隱患。4、本技術配合軌道運輸車使用,能夠有效地解決鐵路電務施工中所存在的運輸材料設備費時費力、運輸效率低,耗費人力大的缺陷和不足。5、本技術的實用性強,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廣使用。綜上所述,本技術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實現方便且成本低,使用操作便捷,有效地防止了軌道運輸車防溜,保證了軌道運輸車上運輸物品的安全和操作工人的安全,消除了安全隱患,實用性強,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廣使用。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主視圖。圖2為圖I的左視圖。圖3為圖I的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使用狀態圖。附圖標記說明1-1一第一豎直板; 1-2—第二豎直板; 1-3—7_K平板;2-1一第一斜板;2-2—第二斜板;3—把手;4-楔板;5-軌道;6-軌道運輸車行走輪;7—第一螺栓;8—第二螺栓。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圖2和圖3所示,本技術包括用于卡合連接在軌道5上的支架和設置在所述支架斜上方的支撐板,所支撐板由一體成型且整體呈倒V字型的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構成,所述第一斜板2-1的底端與所述支架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板2-2與軌道5表面之間的夾角與軌道運輸車行走輪6與軌道5表面之間的夾角相配合,所述第二斜板2-2的底端固定連接有用于插入軌道運輸車行走輪6與軌道5之間的縫隙中的楔板4,所述楔板4與所述支架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架由間隔設置的第一豎直板1-1和第二豎直板1-2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一豎直板1-1和第二豎直板1-2頂端的水平板1-3構成,所述第一豎直板1-1和第二豎直板1-2均與所述水平板1-3 —體成型,所述楔板4與所述水平板1-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直板1-1和第二豎直板1-2之間的距離比軌道5的寬度大3mm 10mm。所述第二斜板2-2與軌道5表面之間的夾角為30° 60°。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架上方設置有把手3,所述把手3的一端與所述支架固定連接,所述把手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斜板2-1固定連接。具體地,所述把手3的一端通過第一螺栓7與所述支架固定連接,所述把手3的另一端通過第二螺栓8與所述第一斜板2-1固定連接。所述楔板4焊接在所述第二斜板2-2的底端。結合圖4,本技術的使用過程是當載滿運輸物品的軌道運輸車已到達目的地,并需要停留在軌道5上供人搬運運輸物品時,在每個軌道運輸車行走輪6的前后兩側均對稱地設置兩個該防溜裝置。具體設置時,可以手握把手3,首先將楔板4插入軌道運輸車行走輪6與軌道5之間的縫隙中,并使得所述第二斜板2-2正好抵住所述軌道運輸車行走輪6,然后將支架卡合連接在軌道5上,這樣,整個該防溜裝置便牢牢地固定在了軌道上,當各個該防溜裝置均設置好后,各個軌道運輸車行走輪6便不能輕易前后移動了,即使受到人為碰撞,也不會發生溜逸了,有效地保證了軌道運輸車上運輸物品的安全和操作工人的 安全,消除了安全隱患。本技術配合軌道運輸車使用,能夠有效地解決鐵路電務施工中所存在的運輸材料設備費時費力、運輸效率低,耗費人力大的缺陷和不足。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技術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技術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技術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卡合連接在軌道(5)上的支架和設置在所述支架斜上方的支撐板,所支撐板由一體成型且整體呈倒V字型的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構成,所述第一斜板(2-1)的底端與所述支架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板(2-2)與軌道(5)表面之間的夾角與軌道運輸車行走輪(6)與軌道(5)表面之間的夾角相配合,所述第二斜板(2-2)的底端固定連接有用于插入軌道運輸車行走輪(6)與軌道(5 )之間的縫隙中的楔板(4 ),所述楔板(4 )與所述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軌道運輸車用防溜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卡合連接在軌道(5)上的支架和設置在所述支架斜上方的支撐板,所支撐板由一體成型且整體呈倒V字型的第一斜板(2?1)和第二斜板(2?2)構成,所述第一斜板(2?1)的底端與所述支架頂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斜板(2?2)與軌道(5)表面之間的夾角與軌道運輸車行走輪(6)與軌道(5)表面之間的夾角相配合,所述第二斜板(2?2)的底端固定連接有用于插入軌道運輸車行走輪(6)與軌道(5)之間的縫隙中的楔板(4),所述楔板(4)與所述支架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呂永宏,徐超,
申請(專利權)人: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