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掛標牌裝置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及自動掛標牌設備。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包括結構載體、第一夾持裝置以及第二夾持裝置,結構載體形成有基準面,第一夾持裝置和第二夾持裝置設置于結構載體上,第一夾持裝置包括第一夾爪和第一驅動機構,第一夾爪具有第一夾持面,第二夾持裝置包括第二夾爪和第二驅動機構,第二夾爪具有第二夾持面,當掛鉤偏差校正結構處于校正狀態時,第一夾持面、第二夾持面和基準面相互垂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掛鉤偏差校正結構采用兩個垂直布置的夾持裝置交替夾緊掛鉤,利用掛鉤的彈性變形來糾正掛鉤直邊偏差,從而消除了掛鉤因制造精度造成的偏差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及自動掛標牌設備
本技術涉及掛標牌裝置
,特別是涉及一種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及自動掛標牌設備。
技術介紹
在現有的機械手自動掛標牌技術中,是通過機械手拾取掛鉤后來完成掛鉤穿標牌動作。其中,所使用的掛鉤通常是由制鉤機制造完成,由于掛鉤在制造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偏差,從而導致掛鉤直邊偏離掛鉤斜邊的角度過大或者過小。這樣在機械手在拾取掛鉤后,使掛鉤直邊的穿孔段穿過標牌孔時(標牌孔的直徑通常為5mm左右),由于每次穿孔的位置都是固定的(通常是以標牌孔中心進行定位),而掛鉤直邊的位置存在偏差,若偏差過大(例如偏差大于標牌孔的半徑),則會造成掛鉤穿標牌失敗。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及自動掛標牌設備,用于解決或部分解決通過現有的制鉤機所制的掛鉤存在偏差,會導致機械手拾取掛鉤在穿標牌的過程中失敗率較高的問題。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掛鉤偏差校正結構,用以校正掛鉤,所述掛鉤包括掛鉤直邊和掛鉤斜邊,所述掛鉤直邊具有連接端和穿孔端,所述連接端相對于所述穿孔端呈靠近所述掛鉤斜邊設置,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包括:結構載體,形成有基準面;第一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結構載體上,所述第一夾持裝置包括能開合的第一夾爪和用以驅動所述第一夾爪開合的第一驅動機構,所述第一夾爪具有用以夾持所述穿孔端的第一夾持面;以及,第二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結構載體上,所述第二夾持裝置包括能開合的第二夾爪和用以驅動所述第二夾爪開合的第二驅動機構,所述第二夾爪具有用以夾持所述掛鉤靠近所述連接端的部分的第二夾持面;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具有所述第一夾爪與所述第二夾爪相互配合校正所述掛鉤直邊的校正狀態,當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處于所述校正狀態時,所述第一夾持面、所述第二夾持面和所述基準面相互垂直。其中,所述結構載體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安裝面,所述第一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安裝面上,所述安裝面構成了所述基準面。其中,所述安裝面呈朝上設置,當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處于所述校正狀態時,所述第二夾爪位于所述第一夾爪的下方。其中,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和/或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為手指氣缸。其中,所述第二夾持裝置呈能相對于所述第一夾持裝置活動設置。其中,所述結構載體包括用以設置于機械手上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二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其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設置有伸縮驅動機構,所述伸縮驅動機構的伸縮端設置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用以在與所述第一夾持面垂直的方向上伸縮調節所述第二夾持裝置。其中,所述伸縮驅動機構為氣缸。其中,所述第一夾爪包括兩個第一夾塊,所述第一夾塊呈沿與所述第一夾持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長條狀設置;和/或,所述第二夾爪包括兩個第二夾塊,所述第二夾塊呈沿與所述第二夾持面平行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夾塊的自由端在與所述第二夾持面相連的表面上凸設有凸部。本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自動掛標牌設備,包括如上所述的掛鉤偏差校正結構。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掛鉤偏差校正結構采用兩個垂直布置的夾持裝置交替夾緊掛鉤,利用掛鉤的彈性變形來糾正掛鉤直邊偏差,從而消除了掛鉤因制造精度造成的偏差問題,保證了掛鉤穿過標牌孔的成功率,并且,掛鉤偏差校正結構的結構簡單,只需在原有設備上增加一個夾持裝置,即可在自動掛標牌設備上形成掛鉤偏差校正結構。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一種自動掛標牌設備在掛鉤偏差校正結構處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掛鉤偏差校正結構100、固定支架1、安裝面11、第一夾持裝置2、第一夾爪21、第一驅動機構22、第一夾塊23、第二夾持裝置3、第二夾爪31、第二驅動機構32、第二夾塊33、凸部34、第一支架4、伸縮驅動機構5、第二支架6、掛鉤200、掛鉤直邊210、連接端211、穿孔端212、掛鉤斜邊220、機械手300、機座400。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自動掛標牌設備,自動掛標牌設備能實現掛鉤穿標牌的動作。如圖1所示,掛鉤200包括掛鉤直邊210和掛鉤斜邊220,掛鉤直邊210具有連接端211和穿孔端212,連接端211相對于穿孔端212呈靠近掛鉤斜邊220設置。自動掛標牌設備能通過機械手夾持掛鉤200靠近連接端211的部分以拾取掛鉤200后,再通過機械手活動以使掛鉤直邊210的穿孔端212穿過標牌孔。若掛鉤200存在較大偏差,即掛鉤直邊210偏離掛鉤斜邊220的角度過大或者過小,則會造成掛鉤200穿標牌失敗。鑒于此,自動掛標牌設備包括掛鉤偏差校正結構,該掛鉤偏差校正結構用以校正掛鉤,具體的,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掛鉤偏差校正結構100包括結構載體、第一夾持裝置2和第二夾持裝置3,結構載體形成有基準面,第一夾持裝置2設置于結構載體上,第一夾持裝置2包括能開合的第一夾爪21和用以驅動第一夾爪21開合的第一驅動機構22,第一夾爪21具有用以夾持穿孔端212的第一夾持面。第二夾持裝置3設置于結構載體上,第二夾持裝置3包括能開合的第二夾爪31和用以驅動第二夾爪31開合的第二驅動機構32,第二夾爪31具有用以夾持掛鉤200靠近連接端211的部分(以下稱為掛鉤200底部)的第二夾持面;其中,掛鉤偏差校正結構100具有第一夾爪21與第二夾爪31相互配合校正掛鉤直邊210的校正狀態,當掛鉤偏差校正結構100處于校正狀態時,第一夾持面、第二夾持面和基準面相互垂直。例如,基準面可以是與上下向垂直,當掛鉤偏差校正結構100處于校正狀態時,第一夾爪21的第一夾持面是與前后向垂直,第二夾爪31的第二夾持面是與左右向垂直。若掛鉤直邊210存在誤差,第一夾爪21和第二夾爪31同時夾緊掛鉤200,即可在前后向和左右向對掛鉤直邊210進行校正。由于掛鉤直邊210存在彈性變形,通過第一驅動機構22(第一驅動機構2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掛鉤偏差校正結構,用以校正掛鉤,所述掛鉤包括掛鉤直邊和掛鉤斜邊,所述掛鉤直邊具有連接端和穿孔端,所述連接端相對于所述穿孔端呈靠近所述掛鉤斜邊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包括:/n結構載體,形成有基準面;/n第一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結構載體上,所述第一夾持裝置包括能開合的第一夾爪和用以驅動所述第一夾爪開合的第一驅動機構,所述第一夾爪具有用以夾持所述穿孔端的第一夾持面;以及,/n第二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結構載體上,所述第二夾持裝置包括能開合的第二夾爪和用以驅動所述第二夾爪開合的第二驅動機構,所述第二夾爪具有用以夾持所述掛鉤靠近所述連接端的部分的第二夾持面;/n其中,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具有所述第一夾爪與所述第二夾爪相互配合校正所述掛鉤直邊的校正狀態,當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處于所述校正狀態時,所述第一夾持面、所述第二夾持面和所述基準面相互垂直。/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掛鉤偏差校正結構,用以校正掛鉤,所述掛鉤包括掛鉤直邊和掛鉤斜邊,所述掛鉤直邊具有連接端和穿孔端,所述連接端相對于所述穿孔端呈靠近所述掛鉤斜邊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包括:
結構載體,形成有基準面;
第一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結構載體上,所述第一夾持裝置包括能開合的第一夾爪和用以驅動所述第一夾爪開合的第一驅動機構,所述第一夾爪具有用以夾持所述穿孔端的第一夾持面;以及,
第二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結構載體上,所述第二夾持裝置包括能開合的第二夾爪和用以驅動所述第二夾爪開合的第二驅動機構,所述第二夾爪具有用以夾持所述掛鉤靠近所述連接端的部分的第二夾持面;
其中,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具有所述第一夾爪與所述第二夾爪相互配合校正所述掛鉤直邊的校正狀態,當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處于所述校正狀態時,所述第一夾持面、所述第二夾持面和所述基準面相互垂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結構載體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安裝面,所述第一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安裝面上,所述安裝面構成了所述基準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掛鉤偏差校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面呈朝上設置,當所述掛鉤偏差校正結構處于所述校正狀態時,所述第二夾爪位于所述第一夾爪的下方。
4....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桑建偉,陳乃豪,朱曉君,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中遠通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