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制造技術

    技術編號:870913 閱讀:2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包括機座和設于機座上的第一、二模腔。第一模腔內(nèi)設有充氣針管。第一模腔呈圓柱形且具有同彈性硅膠管外圓柱面對應的直徑,其軸向一端具有端壁,另一端為敞口。充氣針管具有同彈性硅膠管內(nèi)圓柱面對應的直徑,它可沿第一模腔軸向自第一模腔端壁穿入第一模腔或經(jīng)第一模腔端壁退出第一模腔。第二模腔呈圓柱形且具有同剛性輪軸凸環(huán)對應的直徑。第二模腔內(nèi)設有沿第二模腔軸向可往復運動的活塞。第二模腔軸向一端開口。第一、二模腔中軸重合。第二模腔可沿第一模腔軸向往復運動。采用該裝配機組裝粘膠帶用膠管具有安全,產(chǎn)率高的特點。(*該技術在2017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該裝配機組裝的膠管可用做盒裝雙 面膠帶的出帶頭。
    技術介紹
    目前,被廣泛應用于粘合紙張等片狀物品的雙面膠帶,其膠帶芯由塑料帶 基和附著于塑料帶基的一個表面上的高粘度膠水膜組成。市售的雙面膠帶產(chǎn) 品,通常為繞成圓盤狀的雙面膠帶和盛放于塑料盒中的雙面膠帶兩種形式。繞成圓盤狀的雙面膠帶在使用時,由使用者用手將膠帶按需要拉出一定長 度,再把高粘度膠水膜所在的表面對準紙張或物品需粘合的相應部位并壓貼于 該部位上后扯斷,然后撕去塑料帶基,原先附著于塑料帶基上的高粘度膠水膜 就粘貼于需粘合的部位,從而起到粘合紙張或物品的作用。然而,在使用中被 撕下的塑料帶基通常會被隨手丟棄,易對環(huán)境衛(wèi)生造成影響,并且這種圓盤狀 雙面膠帶在使用時步驟較多,繁瑣,不方便。因此,這種圓盤狀雙面膠帶除了 一些特殊的應用場合仍存在需求外,在其它領域已為盒裝雙面膠帶取代。塑料盒裝的雙面膠帶,其結構見附圖說明圖1 , 一般由其內(nèi)中空的盒體1、出帶頭2、出帶輪3、收帶輪4和膠帶芯5等組成。由塑料帶基6和附著于塑料帶基6 一個表面上的高粘度膠水膜組成的膠帶芯5繞成圓盤狀后支承于出帶輪3的輪 軸上。使用時,按圖1所示把出帶頭2壓貼于待粘合部位并從左向右拖動盒體 1,同時保持膠帶芯5的高粘度膠水膜所在面與紙面或物品的需粘合表面相接 觸。結果,在出帶輪3連續(xù)不斷地送出膠帶芯5的同時,出帶輪3—面釋放膠 帶芯5并使其繞過出帶頭2, 一面通過其圓周邊上設置的輪齒驅動收帶輪4沿 逆反于出帶輪3的方向轉動,通過收帶輪4把已釋放高粘度膠水膜的塑料帶基 6同時收回盒體1中,并巻繞于收帶輪4的輪軸上(見圖1相應虛線所示)。 在此過程中,繞過出帶頭2的膠帶芯5就會由于同紙面或物品需粘合表面之間 存在摩擦力的原因而在出帶頭2上形成轉動,并將其上的高粘度膠水膜轉移至 需粘合的紙面或物品的相應表面上。這種盒裝雙面膠帶使用方便,而且使用后 的殘存塑料帶基6便于回收,不會對環(huán)境衛(wèi)生造成不利影響,所以逐漸受到人 們的青睞。參見圖l、 2a、 2b、 2c、 3,為了配合膠帶芯5實現(xiàn)在出帶頭2上的轉動過 程,通常把出帶頭2設置成支撐于盒體1上可轉動的圓柱形剛性輪軸7,并且 為了防止膠帶芯5同出帶頭2之間和出帶頭2同待粘合部位之間出現(xiàn)打滑現(xiàn) 象,在該輪軸7的外圓柱面上套置了圓柱形的摩擦系數(shù)較大的彈性硅膠管8, 以使膠帶芯5在繞過彈性硅膠管8之后回穿至盒體1內(nèi)。在盒裝雙面膠帶裝配狀態(tài)下,彈性硅膠管8通過分別設置于輪軸7軸向兩端的凸環(huán)701、 702而卡 接于輪軸7的軸向中段部位,使其獲得沿軸向的定位,在圓周方向則通過彈性 硅膠管8內(nèi)徑同輪軸7外徑之間的過盈來配合實現(xiàn)彈性硅膠管8和輪軸7兩者 之間的相對固定。當前,通常采用手工方式裝配上述彈性硅膠管8和剛性輪軸7。由于常見 盒裝雙面膠帶的體積較小,通常僅占據(jù)單手能夠握持的空間,這樣出帶頭2的 體積就更小。另一方面,其輪軸7中段的直徑通常為2.5mm,長度約為12mm, 凸環(huán)701、 702的直徑通常為3.2mm。彈性硅膠管8的內(nèi)徑通常為2. 0mm、外徑 通常為4.0mm,長度同輪軸7中段對應。因此,采用手工方式把彈性硅膠管8 穿套于輪軸7上時,由于彈性硅膠管8和輪軸7體積小的原因,以致難于把 握,操作難度較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且手工裝配的膠管因操作人員熟練程度 的不同存在性能差異。而且這種操作方式在勞動中還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該裝配機可替代手工 勞動而實現(xiàn)彈性硅膠管和輪軸的自動化裝配。按照上述目的設計的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包括機座和設置于機座上的第 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一模腔內(nèi)設置有同壓縮空氣連通的充氣針管。第一模腔 呈圓柱形且具有同粘膠帶的彈性硅膠管外圓柱面對應的直徑,其軸向一端具有 端壁,另一端為敞口。充氣針管具有同彈性硅膠管內(nèi)圓柱面對應的直徑,它可 沿第一模腔軸向自第一模腔端壁上開設的通孔穿入第一模腔內(nèi)或經(jīng)第一模腔端 壁上開設的通孔自第一模腔內(nèi)退出。第二模腔呈圓柱形且具有同粘膠帶的剛性 輪軸凸環(huán)對應的直徑。第二模腔內(nèi)設置有沿第二模腔軸向可往復運動的活塞。 第二模腔軸向一端為面對第一模腔敞口的開口。第一模腔中軸同第二模腔中軸 重合。在第一模腔軸向上,第二模腔可往復運動。一般地,前述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其充氣針管的中軸同第一模腔的中軸 相互重合。較好地,前述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其充氣針管的出氣口位于距離第一模 腔敞口最近的側壁上。更好地,前述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其活塞通過連桿同位于第二模腔軸向 上背對第二模腔開口第一氣缸連接。較佳地,前述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其第二模腔直接同固定于機座上的第 二氣缸的驅動桿連接。最好地,前述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其充氣針管通過連桿同位于第一模腔 軸向上背對第一模腔敞口的第三氣缸連接。前述技術方案中,第二模腔往復運動的區(qū)間可以確定為第二模腔往復運動 至第二模腔開口貼合于第一模腔敞口和第二模腔開口脫離第一模腔敞口的區(qū) 域,或者第二模腔往復運動至第二模腔開口貼合于彈性硅膠管背對第一模腔端 壁的端部直至其一端插入第二模腔中的剛性輪軸插接在彈性硅膠管中和第二模 腔開口脫離其一端插入第一模腔的彈性硅膠管背對第一模腔端壁的端部,或者 根據(jù)彈性硅膠管和剛性輪軸的插入深度決定的類似往復運動空間。本技術的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在機座上設置了兩個模腔。其中,一 個模腔固定,并于其內(nèi)設置充氣針管;另一個模腔可沿前述固定模腔軸向往復 運動至其模腔開口貼合于固定模腔敞口或者其模腔開口脫離固定模腔敞口 ,其 內(nèi)設置由氣缸驅動的活塞。這樣,在裝配彈性硅膠管和剛性輪軸時,把彈性硅 膠管插入固定模腔內(nèi)并嵌套于充氣針管上,把剛性輪軸插入活動模腔內(nèi),啟動 活動模腔的驅動氣缸,使活動模腔開口貼合于固定模腔敞口上,并開啟活塞驅 動氣缸和壓縮空氣,活塞推動剛性輪軸的凸環(huán)壓接于彈性硅膠管的另一端口 上,進而在充氣針管所釋放的壓縮空氣作用下使彈性硅膠管膨脹,剛性輪軸的 凸環(huán)壓入彈性硅膠管內(nèi),與此同時,充氣針管從彈性硅膠管內(nèi)逐步退出直至剛 性輪軸的中段完全嵌置于彈性硅膠管的內(nèi)圓柱面上。完成膠管裝配后,活動模 腔、充氣針管和活塞分別回歸原為,進入第二工作周期。充氣針管在回位過程 中將已經(jīng)裝配完畢的膠管推出至固定模腔之外,進入膠管收集箱內(nèi)。采用該裝 配機獲得的膠管,其外形規(guī)整,無巻邊或劃傷現(xiàn)象。在生產(chǎn)中采用該裝配機 后,不僅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量,消除了手工操作存在的安全隱患,而且提 高了生產(chǎn)效率,可以達到每分鐘產(chǎn)出合格膠管15 20個。圖面說明圖1現(xiàn)有盒裝雙面粘膠帶結構示意圖。圖2a現(xiàn)有盒裝雙面粘膠帶用膠管剖視圖。圖2b現(xiàn)有膠管配件彈性硅膠管剖視圖。圖2c現(xiàn)有膠管配件剛性輪軸剖視圖。圖3現(xiàn)有盒裝雙面粘膠帶用膠管裝配過程示意圖。圖4本技術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結構示意圖。圖5本技術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裝配膠管過程示意圖。圖6本技術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裝配膠管過程局部放大示意圖一。圖7本技術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裝配膠管過程局部放大示意圖二。具體實施方式參見附圖4,是針對作為粘膠帶結構部件的膠管的組裝開發(fā)的本技術 裝配機結構。其組成包括金屬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

    【技術保護點】
    粘膠帶用膠管裝配機,包括機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座上設置有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所述第一模腔內(nèi)設置有同壓縮空氣連通的充氣針管,所述第一模腔呈圓柱形且具有同所述粘膠帶的彈性硅膠管外圓柱面對應的直徑,所述第一模腔軸向一端具有端壁,所述第一模腔軸向另一端為敞口,所述充氣針管具有同所述彈性硅膠管內(nèi)圓柱面對應的直徑,所述充氣針管可沿所述第一模腔軸向自所述第一模腔端壁上開設的通孔穿入所述第一模腔內(nèi)或經(jīng)所述第一模腔端壁上開設的所述通孔自所述第一模腔內(nèi)退出,所述第二模腔呈圓柱形且具有同所述粘膠帶的剛性輪軸凸環(huán)對應的直徑,所述第二模腔內(nèi)設置有沿所述第二模腔軸向可往復運動的活塞,所述第二模腔軸向一端為面對所述第一模腔敞口的開口,所述第一模腔中軸同所述第二模腔中軸重合,在所述第一模腔軸向上,所述第二模腔可往復運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賓洪毅尹勛舉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天威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44[中國|廣東]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久久HEZYO无码|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久久|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aⅴ|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欧毛|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十八禁无码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免费视频蜜桃|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国产成人无码A区精油按摩|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国模私拍视频 | 国产午夜av无码无片久久96|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