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力機動車的車內的空氣進行除濕的電力機動車用防霧·空調系統(30、30A、30B)具備:單元箱體(1K),其形成為內部中空的長方體形狀,且包括在內部以拆裝自如的方式收納有除濕盒(3)的除濕單元(1),該除濕盒(3)內置有除濕構件(2);導入通道(7),其將所述車內的空氣向單元箱體(1K)的輸入側引導;通風通道(5),其將來自單元箱體(1K)的輸出側的除濕空氣向所述車內排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對電力機動車內的空氣進行除濕的電力機動車用防霧.空調系統、除濕單元、除濕盒、及除濕構件。
技術介紹
近年來,地球暖化的傾向變得顯著,作為其對策的一環,為了削減主要的溫室效應氣體即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在行駛時完全不使用礦物燃料的電力機動車的導入不斷發展。然而,在電力機動車中,存在如下的問題。例如,在外氣溫度比車內溫度低時,存在從乘員排出的水蒸氣(無感覺失水)引起的玻璃窗的結露所造成的視野不良的問題。為了解決該問題而需要玻璃窗周邊空氣的除濕。在以往的電力機動車中,利用基于電動壓縮式制冷機的冷卻除濕和基于來自蓄電池的供電的在溫水制造裝置 制作的溫水的加溫,來制造相對濕度低的空氣,將其向玻璃窗噴射而進行視野確保。因此,存在來自車載的蓄電裝置的消耗電力增大而可行駛距離縮短20% 30%這樣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夏季,由于制冷,有時在壓縮式制冷裝置會將空氣溫度冷卻至空氣的露點溫度以下的低溫。在這樣的條件下,在制冷系統的傳熱面上發生冷凝,從而存在因傳熱性能的下降等而運轉效率惡化的問題。例如,在外氣為5°C、60% RH(絕對濕度2.6g/kgDA)的環境下,3名乘員乘坐于車內容積為4m3 (=空氣重量4.8kg)的電力機動車時,人的無感覺失水量(水蒸氣發散量)每一人約30g/h,因此車內空氣的絕對濕度按照每Ikg空氣,以每小時18.8g的比例上升。因此,在玻璃窗附近,若空氣溫度為5°C的狀態,則在約9分鐘,相對濕度達到100% (絕對濕度5.4g/kg),玻璃窗的結露(窗的模糊)開始。若為發動機機動車,則可以利用發動機排熱,使玻璃窗附近的空氣溫度上升而使相對濕度下降,由此能夠防止結露,但在除了蓄電裝置之外不具有能量源的電力機動車中,由于沒有有效的排熱源,因此該對策無法實現。電力機動車在鋰離子電池等蓄電裝置中蓄積電力,通過蓄積的電力來驅動電動機進行行駛,但為了制熱或防霧而消耗電力的情況會導致可行駛距離的縮短、高價的鋰離子電池的容量上升,損害經濟性。因此,能夠抑制電力消耗的防霧 空調系統的開發從節能的觀點出發成為待解決的課題。作為這種課題的解決對策,近年來,提出了一種在電力機動車的空調系統中有效利用除濕轉子的干燥劑(除濕劑)調濕技術。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在載持有除濕劑的轉子的再生中利用來自車載的熱泵的溫風的空調系統。另外,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一種在以往類型機動車的空調系統上設置內置有除濕構件的吸濕容器,減少壓縮式制冷裝置進行的冷卻除濕的負載的空調系統。另外,在專利文獻3中記載了一種為了減少電力機動車的制熱所使用的電カ負載,而使用了在蓄電裝置的充電時一并進行溫水制造的蓄熱機構的空調系統。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54862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8-67136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5-270252號公報專利技術的概要在專利文獻I記載的電カ機動車用空調系統中,為了除濕轉子的再生而使用來自車載的熱泵的溫風,因 此存在系統大型化的問題,尤其是在外氣溫度下降時,空氣的相對濕度未充分下降,因此需要基于來自蓄電裝置的電カ的追加的空氣加熱等問題。在專利文獻2記載的機動車用空調系統中,在行駛時的除濕構件再生中使用基于來自蓄電裝置的電カ或來自車載的發電裝置的電カ的加熱器加熱的機構,因此對于電カ機動車的可行駛距離的下降對策而言毫無益處。在專利文獻3記載的電カ機動車用空調系統中,介紹了ー種為了制熱而從電カ機動車的蓄熱裝置接受熱量的供給,減少溫風制造用的電カ消耗的系統,但由于蓄熱量受限定,因此雖然能夠進行電カ機動車的駕駛初期的溫風制造,但存在無法實現長時間的應對的問題。作為用于解決這種蓄熱量的問題的技術,有利用潛熱的蓄熱技木。這是通過利用蓄熱體的相變化潛熱來獲得大的蓄熱量,在電カ機動車的行駛時取出蓄積的溫熱而進行空氣調節的情況。作為蓄熱體,已知有熔點為 80°C左右的石蠟類、無機水和鹽。然而,由于受到車載空間的限制,難以得到充分的蓄熱容量,是在價格設定上也未著手等無法稱為實用的狀況。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電カ消耗,小型輕量,好用度優異,且經濟地對車內的空氣進行除濕的電カ機動車用防霧 空調系統、除濕単元、除濕盒、及除濕構件。本專利技術的ー實施方式涉及ー種電カ機動車用防霧 空調系統,對電カ機動車的車內的空氣進行除濕,其具備:単元箱體,其形成為內部中空的長方體形狀,且包括在內部以拆裝自如的方式收納有除濕盒的除濕単元,該除濕盒內置有除濕構件;導入通道,其將所述車內的空氣向所述單元箱體的輸入側引導;通風通道,其將來自所述単元箱體的輸出側的除濕空氣向所述車內排出。本專利技術的ー實施方式涉及ー種除濕単元,設置在用于吸入電カ機動車的車身內的空氣的導入通道與向車身內排出空氣的通風通道之間,其具備:単元箱體,其形成為內部中空的長方體形狀;盒插拔ロ,其以能夠插拔所述除濕盒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單元箱體上的連接所述通風通道、導入通道ー側的面以外的任一個面上;鼓風風扇,其設置在所述單元箱體內的輸入側或輸出側;除濕盒,其向所述盒插拔ロ插入或從所述盒插拔ロ取出,該除濕盒收納將瓦楞板紙狀的板材層疊或卷繞而成的除濕構件,該瓦楞板紙狀的板材由涂敷或浸潰有高分子吸著劑的折板材料和具有貫通孔的平板材料構成。本專利技術的ー實施方式涉及ー種除濕盒,其具備:盒箱體,其輸入側和輸出側開ロ ;除濕構件,其內置在所述盒箱體內部,將瓦楞板紙狀的板材層疊而成,該瓦楞板紙狀的板材由通過涂敷或浸潰而附著有高分子吸著劑的折板材料和通過涂敷或浸潰而附著有高分子吸著劑的具有貫通孔的平板材料構成。本專利技術的ー實施方式涉及ー種除濕構件,將瓦楞板紙狀的板材層疊或卷繞而構成,該瓦楞板紙狀的板材由涂敷或浸潰有高分子吸著劑的折板材料和通過涂敷或浸潰而附著有高分子吸著劑的具有貫通孔的平板材料構成。根據上述結構,由于對利用化學性的水蒸氣吸附現象的窗戶的防霧效果或車內的制熱效果進行有效利用,因此能夠削減為了防霧或制熱而使用的(從蓄電裝置供給的)電力。附圖說明圖1是在本實施方式I的電カ機動車上設置的防霧 空調系統的結構圖。圖2是表示盒的結構的概要圖。圖3是表示除濕單元的結構的概要圖。圖4是在再生時,表示通過除濕劑的空氣的狀態變化的濕空氣線圖例。圖5是表示在制造成為低相対濕度的空氣時的通過除濕劑的前后的空氣的狀態變化的濕空氣線圖。圖6是實施方式2的電カ機動車的防霧 空調系統的結構圖。圖7是實施方式3 的電カ機動車的防霧 空調系統的概略結構圖。圖8是除濕單元的立體圖。圖9是盒的詳細說明圖。圖10是盒的詳細說明圖。圖11是說明除濕構件的具體例的說明圖。圖12是圖11的除濕構件的說明圖。圖13是空氣流除濕用體的詳細圖。圖14是空氣流除濕用體的彎折板的詳細圖。圖15是實施方式5的盒的立體圖。圖16是說明除濕構件的插拔的說明圖。圖17是實施方式6的盒的立體圖。圖18是說明實施方式6的除濕構件的插拔的說明圖。圖19是說明實施方式7的盒的說明圖。圖20是說明除濕劑的吸附溫線的實驗結果(空氣溫度20度條件)的說明圖。圖21是說明經過規定時間后的通過空氣的絕對濕度、溫度、相対濕度變化的說明圖。圖22是實施方式8的盒的概略圖。圖23是實施方式8的電カ機動車的防霧 空調系統的電氣系統的連接結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9.09 JP 2010-2022011.一種電カ機動車用防霧 空調系統,對電カ機動車的車內的空氣進行除濕,其具備: 単元箱體,其形成為內部中空的長方體形狀,且包括在內部以拆裝自如的方式收納有除濕盒的除濕単元,該除濕盒內置有除濕構件; 導入通道,其將所述車內的空氣向所述單元箱體的輸入側引導; 通風通道,其將來自所述單元箱體的輸出側的除濕空氣向所述車內排出。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力機動車用防霧 空調系統,其中, 所述通風通道與防霧噴嘴連接,該防霧噴嘴將所述通風通道內的通過空氣向所述車內的前擋風玻璃吹附。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力機動車用防霧 空調系統,其中, 所述單元箱體具有: 盒插拔ロ,其以能夠插拔所述除濕盒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單元箱體的連接所述導入通道、所述通風通道一側的面以 外的任一個面上; 鼓風風扇,其設置在所述單元箱體內的所述除濕盒的所述輸入側及所述輸出側中的任ー側。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力機動車用防霧 空調系統,其中, 所述單元箱體在所述輸入側具有加熱器。5.根據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カ機動車用防霧 空調系統,其中, 所述除濕構件是將瓦楞板紙材料或樹脂膜層疊多個而劃成用于使空氣從所述輸入側向所述輸出側流動的孔的結構物, 所述結構物的整體上通過涂敷或浸潰而附著有除濕材料。6.根據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電カ機動車用防霧 空調系統,其中, 所述除濕構件是將瓦楞板紙狀的板材層疊多個而成的結構物,該瓦楞板紙狀的板材由通過涂敷或浸潰而附著有高分子吸著劑的折板材料和具有貫通孔的平板構成。7.根據權利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渡邊琢昌,
申請(專利權)人:渡邊琢昌,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