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電霧化裝置(7)向被供給到放電部的液體施加高電壓來生成帶電微粒子水,將該帶電微粒子水從釋放口(9)釋放。車廂導入口(4)被設置于車廂內的儀表板(2),與空調裝置的送風路徑和空調裝置的吹出口區分開地進行設置。連通管道(5)將釋放口(9)與車廂導入口(4)之間連結,用于將由靜電霧化裝置(7)生成的帶電微粒子水從車廂導入口(4)釋放到車廂內。連通管道(5)包括:第一彎曲部(11),其被設置在釋放口(9)至車廂導入口(4)之間,在比車廂導入口(4)靠下方的位置向下方彎曲;以及第二彎曲部(12),其被設置在第一彎曲部(11)至釋放口(9)之間,在比第一彎曲部(11)靠上方的位置向上方彎曲。根據上述內容,能夠防止從車廂導入口進入的飲料水等液體進入到靜電霧化裝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車輛用靜電霧化系統。
技術介紹
以往,為了去除附著于座椅的臭味、抑制由于人的上車下車而被帶入的變應原物質而在車輛中搭載靜電霧化裝置(例如專利文獻I)。靜電霧化裝置與空調管道相連接,將生成的納米大小的帶電微粒子水通過空調管道釋放到車廂內。被釋放到車廂內的帶電微粒子水去除附著于座椅的臭味、抑制由于人的上車下車而被帶入的變應原物質。但是,帶電微粒子水與空調的送風合流而導致帶電微粒子水的濃度變稀。因此,在儀表板處形成車廂導入口,通過連通管道將該車廂導入口與靜電霧化裝置連接。由此,來自靜電霧化裝置的帶電微粒子水不通過空調管道而從設置在儀表板處的車廂導入口直接釋放到車廂內。由此,帶電微粒子水濃度不會變稀而被釋放到車廂內,因此除臭、變應原物質的抑制效果不會降低。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73636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_6]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問題另外,由于車輛布局的限制,有時必須將靜電霧化裝置設置在比為了向車廂內釋放帶電微粒子水而設置于儀表板的車廂導入口靠下方的位置處。在這種情況下,當飲料水偶然地從位于儀表板的車廂導入口進入時,經過連通管道傳送而流入到靜電霧化裝置內。由于飲料水流入到靜電霧化裝置內而有可能損壞靜電霧化裝置。另外,即使靜電霧化裝置被設置在比釋放口靠上方的位置處,在車輛行駛于坡道的情況下,靜電霧化裝置也變成比釋放口靠下方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也有可能飲料水流入靜電霧化裝置內而損壞靜電霧化裝置。本專利技術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從車廂導入口進入的飲料水等液體進入到靜電霧化裝置的車輛用靜電霧化系統。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式是車輛用靜電霧化系統。車輛用靜電霧化系統具備靜電霧化裝置,其向被供給到放電部的液體施加高電壓來生成帶電微粒子水,并將該帶電微粒子水從釋放口釋放出;車廂導入口,其被設置于車廂內的儀表板,與空調裝置的送風路徑和該空調裝置的吹出口區分開地進行設置;以及連通管道,其將上述釋放口與上述車廂導入口之間連結,用于將由上述靜電霧化裝置生成的上述帶電微粒子水從上述車廂導入口釋放到上述車廂內,該車輛用靜電霧化系統的上述連通管道包括第一彎曲部,其被設置在上述釋放口至上述車廂導入口之間,在比上述車廂導入口靠下方的位置向下方彎曲;以及第二彎曲部,其被設置在上述第一彎曲部至上述釋放口之間,在比上述第一彎曲部靠上方的位置向上方彎曲。根據該結構,即使飲料水等液體從釋放帶電微粒子化水的車廂導入口進入,也會由于第一彎曲部和第二彎曲部而抑制該液體倒流到靜電霧化裝置。附圖說明圖1是搭載有車輛用靜電霧化系統的車輛的室內圖。圖2是用于說明車輛用靜電霧化系統的系統結構圖。圖3是用于說明連通管道的說明圖。圖4是用于說明形成于連通管道的排水孔的說明圖。圖5是用于說明排水孔的形狀的圖。圖6是用于說明靜電霧化裝置的概略結構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按照附圖說明車輛用靜電霧化系統的一個實施方式。圖1表不從后座觀察前方時的汽車的車廂內。在設置于車廂I的前側的儀表板2的中央位置和左右兩側位置形成有吹出口 3。各吹出口 3通過被布置于儀表板2的未圖示的送風路徑與未圖示的空調裝置相連接。而且,從空調裝置送出的風通過送風路徑從各吹出口 3被吹出到車廂I內。在儀表板2且與駕駛座側的吹出口 3相鄰接的位置處形成有車廂導入口 4。車廂導入口 4如圖2所示那樣通過連通管道5與被設置于比該車廂導入口 4靠下方的位置的靜電霧化裝置7相連接。連通管道5包括與車廂導入口 4相連結的接頭5a以及與接頭5a相連通的連通路徑5b。連通路徑5b具有與接頭5a相連結的第一端部以及與靜電霧化裝置7相連結的第二端部。接頭5a在本實施方式中由金屬管形成。而且,接頭5a具有被固定在儀表板2的內側并與車廂導入口 4相連結的第一端部以及與連通路徑5b相連結的第二端部。連通路徑5b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橡膠制的軟管形成。而且,與接頭5a相連結的連通路徑5b的第二端部通過連結配件10被緊固在靜電霧化裝置7的釋放口 9。因而,由靜電霧化裝置7生成并從釋放口 9釋放的納米大小的帶電微粒子水通過由接頭5a和連通路徑5b構成的連通管道5而從車廂導入口 4釋放到車廂I內。如圖3所示,連通管道5的接頭5a包括在比車廂導入口 4靠下方的位置向下方彎曲的第一彎曲部11,在該第一彎曲部11的前端部與連通路徑5b的第一端部連結。另外,連通管道5的連通路徑5b在第一彎曲部11至釋放口 9之間包括在比第一彎曲部11靠上方的位置向上方彎曲的第二彎曲部12。也就是說,由接頭5a和連通路徑5b構成的連通管道5包括第一彎曲部11和第二彎曲部12。而且,形成在靜電霧化裝置7側的第二彎曲部12位于比形成在車廂導入口 4側的第一彎曲部11高的位置處。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對連通管道5的連通路徑5b使用柔性的橡膠制的軟管,因此為了維持第二彎曲部12的形狀,由未圖示的保持部件保持其形狀。另外,有時由于某些原因而例如飲料水W等液體進入儀表板2的車廂導入口 4。此時,位于靠近車廂導入口 4的第一彎曲部11比位于靠近靜電霧化裝置7的第二彎曲部12的位置低,因此飲料水W不會越過第二彎曲部12而倒流至靜電霧化裝置7。因而,進入車廂導入口 4的飲料水W如圖3所示那樣暫時積存在第一彎曲部11。另外,在連通管道5的接頭5a處如圖4、圖5所示那樣在第一彎曲部11的起點部(最下位置)形成有排水孔13。在第一彎曲部11的下側外側面、即底面的局部形成缺口,在帶電微粒子水流動的方向上,在底面的下側按壓第一彎曲部11的下游側外側面的一部分來減小連通管道5的上游側的內徑L,由此形成排水孔13。排水孔13被形成在第一彎曲部11的底面,因此進入到車廂導入口 4的飲料水W不積存在第一彎曲部11而排出到外部。因而,進入到車廂導入口 4并積存在第一彎曲部11的飲料水W從排水孔13被排出。因此,不存在進入到車廂導入口 4的飲料水W從第一彎曲部11溢出而越過第二彎曲部12流入靜電霧化裝置7的可能性。此外,由于進入到車廂導入口 4的飲料水W從排水孔13被排出,因此優選在排水孔13的下方位置不設置設備。并且,在第一彎曲部11的底面局部形成缺口,在帶電微粒子水流動的方向上在底面的下側按壓第一彎曲部11的下游側外側面的一部分來減小上游側的內徑L,由此形成該排水孔13。因而,排水孔13的開口部不與帶電微粒子水流動的方向相對。其結果,帶電微粒子水很難從排水孔13排出,能夠降低從車廂導入口 4釋放的帶電微粒子水的量減少的情形。并且,連通管道5的內側面被平滑地形成。因而,能夠減小對通過連通管道5內的帶電微粒子水的流路阻力,能夠抑制帶電微粒子水形成亂流而使其釋放量減少。另外,第一彎曲部11和第二彎曲部12以描繪平滑的曲線的彎曲形狀形成。因而,在帶電微粒子水通過第一彎曲部11和第二彎曲部12各自的內側面時,能夠減小對帶電微粒子水的流路阻力。其結果,能夠抑制第一彎曲部11和第二彎曲部12中的帶電微粒子水發生亂流,能夠抑制帶電微粒子水的釋放量減少。并且,由柔性的橡膠制的軟管形成了連通管道5的連通路徑5b。因而,能夠不將平滑的彎曲形狀的第二彎曲部12限制在形成位置而容易自由地形成。接著,說明靜電霧化裝置7。圖6表示靜電霧化裝置7的概略結構圖。靜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9.24 JP 2010-2135181.一種車輛用靜電霧化系統,其具備: 靜電霧化裝置,其向被供給到放電部的液體施加高電壓來生成帶電微粒子水,并將該帶電微粒子水從釋放口釋放出; 車廂導入口,其被設置于車廂內的儀表板,與空調裝置的送風路徑和該空調裝置的吹出口區分開地進行設置;以及 連通管道,其將上述釋放口與上述車廂導入口之間連結,用于將由上述靜電霧化裝置生成的上述帶電微粒子水從上述車廂導入口釋放到上述車廂內, 該車輛用靜電霧化系統的特征在于, 上述連通管道包括: 第一彎曲部,其被設置在上述釋放口至上述車廂導入口之間,在比上述車廂導入口靠下方的位置向下方彎曲;以及 第二彎曲部,其被設置在上述第一彎曲部至上述釋放口之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矢野武志,須川晃秀,
申請(專利權)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