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精麻棉混紡渦流紡制品的生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物料準備:采用分層噴霧法分別對麻纖維和竹纖維噴灑水霧,將纖維平鋪,鋪好一層,噴灑一層水霧,噴好后外覆帆布,養生24h,使纖維上機回潮控制在14%—16%;清花工序,梳棉工序,并條工序,渦流紡工序后成紗。可充分發揮兩類纖維的優勢,改善純亞麻產品的抗皺性差,手感硬,彈性差的缺陷,以及純竹纖維產品無身骨、耐磨性差、易起球的不足。由于在原料準備工序中不使用油劑、滲透劑等化工料,只用清水加濕,可在保證順利生產的同時對環境不造成影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尤其是一種竹纖維和麻纖維混紡紗的渦流紡制品的生產方法。
技術介紹
麻是天然植物,在中國有千年的紡織歷史,其生態環保天然纖維及制品的開發是以天絲纖維是以針葉樹為主的木漿、水和溶劑氧化胺混合,加熱至完全溶解,在溶解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衍生物和化學作用,經除雜而直接紡絲,其分子結構是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天絲纖維在泥土中能完全分解,對環境無污染;另外,生產中所使用的氧化胺溶劑對人體完全無害,幾乎完全能回收,可反復使用,生產中原料漿柏所含的纖維素分子不起化學變化,無副產物,無廢棄物排出廠外,是環保或緑色纖維。該纖維織物具有良好的吸濕性、舒適性、懸垂性和硬挺度且染色性好,加之又能與棉、毛、麻、腈、滌等混紡,按照人們的不同品位要求,紡織成各種新型紡織產品,以滿足于人們追求“清、爽、新”的環保、保健的時尚要求。竹纖維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制品懸垂感好,穿著舒適涼爽,尤其是其獨特的天然抗菌功能,順應人們追求健康舒適的潮流,但竹纖維的物理機械性能較差,尤其纖維濕斷裂強度較低,纖維落水變形大,導致織物極易脆斷,濕加工時,尺寸的穩定性不好,生產エ藝對環境污染較大。竹纖維和麻纖維混紡可充分發揮兩類纖維的優勢,改善純麻產品的抗皺性差,手感硬,彈性差的缺陷以及純竹纖維產品無身骨、耐磨性差、易起球的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充分發揮兩類纖維的優勢,改善純亞麻產品的抗皺性差,手感硬,彈性差的缺陷,以及純竹纖維產品無身骨、耐磨性差、易起球的不足。由于在原料準備エ序中不使用油剤、滲透劑等化工料,只用清水加濕,可在保證順利生產的同時對環境不造成影響。為了解決現有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所選的竹纖維細度為1.56dtex,長度為38mm,干斷裂強度為3.58cN/dtex,濕斷裂強度為3.38cN/dtex,選用麻纖維的平均長度為24.3mm,平均細度為0.3—0.37tex,其特征在于,混紡渦流紡制品中竹纖維的質量百分比為10% — 60%,麻纖維的質量百分比為40% — 90%,并包括以下步驟:(I)物料準備:采用分層噴霧法分別對麻纖維和竹纖維噴灑水霧,將纖維平鋪,每一層纖維的厚度為3mm,鋪好ー層,噴灑一層水霧,噴好后外覆帆布,養生24h,使纖維上機回潮控制在14% —16% ;(2)清花エ序:將養生后的麻纖維和竹纖維進行4次和毛混合,使兩種纖維充分混ムロ o(3)梳棉エ序:刺輥轉速采用660r/min,錫林轉速采用300r/min,蓋板速度采用80mm/min,道夫速度采用18r/min,錫林與蓋板5點隔距采用0.30,0.25,0.25,0.25、0.30mm,錫林與刺輥隔距采用0.25mm,刺輥與喂棉羅拉隔距采用0.25mm,錫林與道夫隔距采用0.1Omm,梳棉機出條線密度選擇19.3g/5m;(4)并條エ序:采用三道并條,頭道并條出條線密度選為18.95/5mm,總牽伸倍數采用6.15 ;二道并條出條線密度采用18.65/5m,總牽伸倍數采用6.10 ;末道并條出條線密度采用18.40g/5m,總牽伸倍數采用6.05 ;頭道、二道、末道均以6根并合,羅拉表面隔距均米用 22mm X 28mm;(5)渦流紡エ序:紡紗速度為350轉/min,TDR為241,MDR為30,BR的起始率為120%,生產車間溫度控制在25-28°C,濕度控制在60-65%rh。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可充分發揮兩類纖維的優勢,改善純亞麻產品的抗皺性差,手感硬,彈性差的缺陷,以及純竹纖維產品無身骨、耐磨性差、易起球的不足。由于在原料準備エ序中不使用油剤、滲透劑等化工料,只用清水加濕,可在保證順利生產的同時對環境不造成影響。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生產方法流程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所選的竹纖維細度為1.56dtex,長度為38mm,干斷裂強度為3.58cN/dtex,濕斷裂強度為3.38cN/dtex,選用麻纖維的平均長度為24.3mm,平均細度為0.3-0.37tex,其特征在于,混紡渦流紡制品中竹纖維的質量百分比為10% — 60%,麻纖維的質量百分比為40% — 90%,并包括以下步驟:(I)物料準備:采用分層噴霧法分別對麻纖維和竹纖維噴灑水霧,將纖維平鋪,每一層纖維的厚度為3mm,鋪好ー層,噴灑一層水霧,噴好后外覆帆布,養生24h,使纖維上機回潮控制在14% —16% ;(2)清花エ序:將養生后的麻纖維和竹纖維進行4次和毛混合,使兩種纖維充分混ムロ o(3)梳棉エ序:刺輥轉速采用660r/min,錫林轉速采用300r/min,蓋板速度采用80mm/min,道夫速度采用18r/min,錫林與蓋板5點隔距采用0.30,0.25,0.25,0.25、0.30mm,錫林與刺輥隔距采用0.25mm,刺輥與喂棉羅拉隔距采用0.25mm,錫林與道夫隔距采用0.1Omm,梳棉機出條線密度選擇19.3g/5m;(4)并條エ序:采用三道并條,頭道并條出條線密度選為18.95/5mm,總牽伸倍數采用6.15 ;二道并條出條線密度采用18.65/5m,總牽伸倍數采用6.10 ;末道并條出條線密度采用18.40g/5m,總牽伸倍數采用6.05 ;頭道、二道、末道均以6根并合,羅拉表面隔距均米用 22mm X 28mm;(5)渦流紡エ序:調整轉杯速度為9萬一 11.5萬轉/分之間,渦流紡紗機紡紗速度為100_200m/min,粗紗捻度采用90捻/m。單紗斷裂強度(CN/te)不小于 10.5百米重量偏差%± 2.5 條干均勻度變異系數(CV%)不大于 11.5 細節(個/1000m)-50%不多于 2粗節(個/1000m)+50不多于 22 棉結(個/1000m)+280不多于 2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專利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專利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內。本專利技術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精麻棉混紡渦流紡制品的生產方法,所選的竹纖維細度為1.56dtex,長度為38mm,干斷裂強度為3.58cN/dtex,濕斷裂強度為3.38cN/dtex,選用麻纖維的平均長度為24.3mm,平均細度為0.3—0.37tex,其特征在于,混紡渦流紡制品中竹纖維的質量百分比為10%—60%,麻纖維的質量百分比為40%—90%,并包括以下步驟:(1)物料準備:采用分層噴霧法分別對麻纖維和竹纖維噴灑水霧,將纖維平鋪,每一層纖維的厚度為3mm,鋪好一層,噴灑一層水霧,噴好后外覆帆布,養生24h,使纖維上機回潮控制在14%—16%;(2)清花工序:將養生后的麻纖維和竹纖維進行4次和毛混合,使兩種纖維充分混合;(3)梳棉工序:刺輥轉速采用660r/min,錫林轉速采用300r/min,蓋板速度采用80mm/min,道夫速度采用18r/min,錫林與蓋板5點隔距采用0.30、0.25、0.25、0.25、0.30mm,錫林與刺輥隔距采用0.25mm,刺輥與喂棉羅拉隔距采用0.25mm,錫林與道夫隔距采用0.10mm,梳棉機出條線密度選擇19.3g/5m;(4)并條工序:采用三道并條,頭道并條出條線密度選為18.95/5mm,總牽伸倍數采用6.15;二道并條出條線密度采用18.65/5m,總牽伸倍數采用6.10;末道并條出條線密度采用18.40g/5m,總牽伸倍數采用6.05;頭道、二道、末道均以6根并合,羅拉表面隔距均采用22mm×28mm;(5)渦流紡工序:紡紗速度為350轉/min,TDR為241,MDR為30,BR的起始率為120%,生產車間溫度控制在25?28℃,濕度控制在60?65%rh。...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精麻棉混紡渦流紡制品的生產方法,所選的竹纖維細度為1.56dtex,長度為.38mm,干斷裂強度為3.58cN/dtex,濕斷裂強度為3.38cN/dtex,選用麻纖維的平均長度為.24.3mm,平均細度為0.3-0.37tex,其特征在于,混紡渦流紡制品中竹纖維的質量百分比為10% — 60%,麻纖維的質量百分比為40% — 90%,并包括以下步驟: (1)物料準備:采用分層噴霧法分別對麻纖維和竹纖維噴灑水霧,將纖維平鋪,每ー層纖維的厚度為3mm,鋪好ー層,噴灑ー層水霧,噴好后外覆帆布,養生24h,使纖維上機回潮控制在14% —16% ; (2)清花エ序:將養生后的麻纖維和竹纖維進行4次和毛混合,使兩種纖維充分混合; (3)梳棉エ序:刺輥轉速采用660r/min,錫林轉速采用300r/min,蓋板速度采用80...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明龍,易建設,李琪,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雙盾紡織帆布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