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軋輥軸承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延長軋輥軸承使用壽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軸承外圈上設定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三個載荷點依次將軸承外圈三等分;每次換輥時,依次將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對準軸承載荷區進行加載;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加載完畢后,將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在軸承外圈上的位置順時針上調60度,分別形成第四載荷點、第五載荷點和第六載荷點;每次換輥時,依次將第四載荷點、第五載荷點和第六載荷點對準軸承載荷區進行加載。本發明專利技術操作簡單,實施方便,增強了軋輥軸承的有效使用壽命,降低了軸承消耗的成本,易于推廣,可用于不同類型的軋鋼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軋輥軸承
,具體涉及。
技術介紹
軋機設備中軋輥滾動軸承屬于高負載連續工作的特殊軸承,其主要損壞形式是軸承表面疲勞剝落損壞。滾動軸承的內外滾道和滾動體表面既承受載荷又相對滾動,由于交變載荷的作用,首先在表面下一定深度處(最大剪應力處)形成裂紋,繼而擴展到接觸表面使表層發生剝落坑,最后發展到大片剝落,這種現象就是疲勞剝落。疲勞剝落會造成運轉時的沖擊載荷、振動和噪聲加劇。通常情況下,疲勞剝落往往是滾動軸承失效的主要原因。現有技術中,要增加軸承使用壽命減少軸承外圈表面剝落,可以定期調整軸承外圈的載荷位置。根據日本精工株式會社(NSK)提供的調整方法是定期調整1/4圈,根據日本光洋電子工業株式會社提供的調整方法是定期調整1/8圈。經過研究和分析,上述兩種方案均不是最佳調整方案,論述如下軸承外圈載荷位置定期調整1/4圈,會使軸承外圈有應力疊加,而且同一載荷點的應力釋放時間較短;如果軸承外圈載荷位置定期調整1/8圈,會使軸承外圈應力疊加更為嚴重,基于這種情況,使軸承的使用壽命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減輕應力疊加,使軸承外圈受力均勻,從而延長了軸承的使用壽命。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包括如下步驟在軸承外圈上設定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所述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依次將所述軸承外圈三等分;軸承上軋機后,每次換輥時依次將所述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對準軸承載荷區進行加載;所述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加載完畢后,將所述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在所述軸承外圈上的位置順時針上調60度,分別形成第四載荷點、第五載荷點和第六載荷點;每次換輥時,依次將所述第四載荷點、第五載荷點和第六載荷點對準軸承載荷區進行加載。與現有技術方案相比,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產生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專利技術操作簡單,實施方便,增強了軋輥軸承的有效使用壽命,降低了軸承消耗的成本,易于推廣,可用于不同類型的軋鋼廠。附圖說明圖1為使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方法調整外圈載荷位置后軸承外圈應力分布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軋棍軸承外圈定期調整1/4圈,一個周期后外圈應力分布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轉換載荷點的順序。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進行詳細描述。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具體包括如下步驟(I)在軸承外圈上設定第一載荷點1、第二載荷點2和第三載荷點3,三個載荷點將軸承外圈三等分;(2)軸承上軋機后,先將第一載荷點I對準軸承載荷區進行加載,一個換輥周期后(即換輥時),再將第二載荷點2對準軸承載荷區并進行加載;下一個換輥周期后,再將第三載荷點3對準軸承載荷區并進行加載;也就是每次換輥時,將軸承外圈按照同一方向旋轉1/3 圈;(3)在第一載荷點1、第二載荷點2和第三載荷點3加載完畢后,將第一載荷點1、第二載荷點2和第三載荷點3在軸承外圈上的位置順時針上調60度,分別形成第四載荷點4、第五載荷點5和第六載荷點6 ;(4)在第三載荷點3加載完畢、換輥時,對將第四載荷點對準軸承載荷區并進行加載;經過一個換輥周期后,將第五載荷點對準軸承載荷區并進行加載;再經過一個換輥周期后,將第六載荷點對準軸承載荷區并進行加載;也就是在加載完第四載荷點后,每次換輥時,將軸承外圈按照同一方向旋轉1/3圈。軸承外圈旋轉一周為一個周期,第一周期內三個載荷點加載完畢后,將設置在軸承外圈的三個載荷點位置順時針上調60度,形成新的三個載荷點,再進行下一周期的載荷。如圖1所示從第一載荷點I開始載荷,軸承外圈載荷位置定期調整1/3圈,第一載荷點1、第二載荷點2、第三載荷點3分別上調60度至第四載荷點4、第五載荷點5、第六載荷點6,然后再進行下一個周期。圖1中的載荷點更換就是按照第一載荷點1、第二載荷點2、第三載荷點3、第四載荷點4、第五載荷點5、第六載荷點6的順序變換載荷位置。下面對本專利技術帶來的有益效果進行驗證。通過SolidWorks對軸承及軸承座建模,軸承在軋制過程中受到液壓缸給軸承座的軋制力和彎輥力,軸承內圈隨軋輥轉動,軸承滾柱與軸承外圈相對轉動,外圈與軸承座相對靜止,所以軸承受到載荷就集中到外圈上,應用cosmospress對軸承建模與應力分析(軸承座受載荷、邊界約束條件為軸承內圈),得出軸承外圈受力集中在載荷點左右65度范圍內,與現有技術中的資料相符。通過cosmospress模擬軸承外圈載荷位置定期調整1/3圈,軸承外圈旋轉一周為一個周期,第一周期內三個載荷點加載完畢后,將設置在軸承外圈的三個載荷點位置順時針上調60度,形成新的三個載荷點,再進行下一周期的載荷。如圖1所示從第一載荷點I開始載荷,軸承外圈載荷位置定期調整1/3圈,第一載荷點1、第二載荷點2、第三載荷點3分別上調60度至第四載荷點4、第五載荷點5、第六載荷點6,然后再進行下一個周期。外圈上這6個載荷點在此轉換過程中無重復,所以選取這6點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得出軸承外圈受力疊加如圖3所示。通過對軸承外圈載荷分布分析,得出按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軸承外圈應力疊加效應減小,各載荷位置受力分布均勻,而且軸承外圈上的載荷點由以前的4個變為現在的6個,從應力分析中可以得知這種方法可以延長軸承的使用壽命。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專利技術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延長軋輥軸承使用壽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在軸承外圈上設定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所述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依次將所述軸承外圈三等分;軸承上軋機后,每次換輥時依次將所述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對準軸承載荷區進行加載;所述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加載完畢后,將所述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在所述軸承外圈上的位置順時針上調60度,分別形成第四載荷點、第五載荷點和第六載荷點;每次換輥時,依次將所述第四載荷點、第五載荷點和第六載荷點對準軸承載荷區進行加載。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延長軋輥軸承使用壽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在軸承外圈上設定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所述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依次將所述軸承外圈三等分; 軸承上軋機后,每次換輥時依次將所述第一載荷點、第二載荷點和第三載荷點對準軸承載荷區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長富,葉彬,齊杰斌,趙運攀,王路兵,陳建華,張廣治,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省首鋼遷安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首鋼總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