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由后扇形錯位墊板、扇形刀齒、圓柱銷、前扇形錯位墊板等組成。工件安放在拉桿或推桿上,開啟冷卻潤滑油,在拉床作用力F的帶動下,毛坯外拉刀在作用力F的箭頭方向做相對運動,通過引導錐進入前引導經向定位后,再通過粗切齒L、過渡齒M、精切齒N、校準齒K完成全部齒形的加工過程。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加工成本低,生產效率高,加工精度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齒輪刀具。
技術介紹
傳統的圓柱齒輪加工用的是成形法和展成法,成形法加工齒輪時,模數盤銑刀的生產率低,精度差,只能適應單件修配生產。指狀銑刀與模數盤銑刀性質相同,前者適宜生產大模數低精度齒輪,后者適宜單件修配生產。展成法加工齒輪的生產率高,但表面質量較差,即滾齒+剃齒+表面降火,第二種展成法為滾齒+熱處理+珩齒,生產率高,表面質量較好,但都不是漸開成齒形,存在原理性誤差,額定荷載高速傳動時產生噪聲。第三種展成法為滾齒+熱處理+磨齒雖然能加工出高精度的漸開線齒形,但加工成本很高。國內外曾介紹了單齒或幾個齒的外齒拉刀,由于其成本高、精度低,雖然生產率高,但未能實際應用。技術專利93221288.3為“組合式外嚙合圓柱齒輪拉刀”是70年代南昌齒輪廠同類結構的翻版,它存在兩個缺陷a.刀齒加工困難,精度高則難以達到,且拉刀加工成本高;b.排屑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提供一種高精度而成本又低的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的內齒型面通過扇形齒改變為單個齒的外齒型面,在專用設備上加工齒型面,外推拉刀的內切削齒由單個的刀齒組成,每個刀齒均為扇形,其夾角為360°/z(z為齒輪的齒數),在其中部設有冷卻油槽E,扇形刀齒的主切削刃的下端面有主后刀面Aα,刀齒的前部為前刀面AY,副切削刃后下面為副后刀面Aβ,扇形的兩個側面可以垂直于扇形面,也可以不垂直于扇形面,外推拉刀的前扇形錯位墊板和后扇形錯位墊板均為扇形,在其內開有冷卻油槽E,在冷卻油槽E的中部開有銷孔KO,扇形夾角為360°/z,墊板的厚度為刀片厚度的1/2-1/6。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是;1.操作方便、生產率高,以m=2,Z=20,α=20°,齒長B=20mm為例,拉削一個齒輪只需30秒,每小時可加工120件。一個白班,一個晚班,年產30萬件,只需1臺拉床和2個操作工。而傳統工藝的粗滾+精滾+珩齒不少于31分鐘。兩者對比,生產率明顯提高。2.本專利技術的推拉刀壽命長,由于它的切削速度很低,每把外推拉刀的壽命為齒輪滾刀的幾十倍及至上百倍。若用滾齒加工30萬件齒輪,估計要近百把滾齒刀,還要剃齒刀或珩磨輪。以年產30萬件計,一把配有備用刀齒的外拉刀就可以勝任工作,因此,分到每個齒輪上,其刀具成本低。3.本專利技術與磨齒比較a.兩者都是完全的漸開成型面。但外拉齒達到需要的齒根圓弧的能力比磨齒容易; b.其被加工齒輪的基距差和周節累積誤差趨近于零,而磨齒的精度取決于操作者技術和分度盤的精度,而外拉齒只取決于外拉刀的精度,所以加工精度比磨齒還高。c.生產率比磨齒高上百倍。4.本專利技術所加工的齒輪其精確的漸開線型面和高的傳動精度,再加上為了降低噪音需要削頂時,它比滾磨都容易達到,因此它加工的齒輪亦為低噪音齒輪,容易達到環保對噪音的要求。附圖說明圖1為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的全剖裝配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的內噴射冷卻潤滑系統的冷卻油槽E的結構局部放大示意圖,即為圖中的1放大;圖4為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的扇形刀齒結構示意圖;圖5為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的前、后扇形銷位墊板的結構示意圖;圖6由扇形刀座DZ及帶刀頭的長方形刀體DT組合而成的組合扇形刀齒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專利技術各部分編號為1—后引導盤, 2—后扇形錯位墊板3—安裝筒, 4—連接桿,5—螺釘,6—前引導盤, 7—刀齒, 8—圓柱銷,9—前扇形錯位整板, EA—進油接口, C—穩壓內環形槽,D—切削齒齒升, E—冷卻油槽, L—粗切齒,M—過渡齒, N—精切齒,K—校準擠光齒,I—拉桿, B—推桿, G—齒坯工件,W—前引導錐, J—前引導,O—后引導,HM—刀齒底面, Aα—主后刀面,ZE—主刀刃,QM—副刀刃,AY—前刀面, Aβ—副后刀面,KO—銷孔。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在前引導盤6上開有前引導錐口和前引導,在后引導盤1上開有后引導O,在前后引導盤之間設有連接桿4,通過螺釘5連接,在前引導盤6上設有刀齒7、前扇形錯位墊板9,通過圓柱銷8聯接,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的內齒型面通過扇形齒改變為單個齒的外齒型面,在專用設備上加工齒型面,外推拉刀的內切削齒由單個的刀齒7組成,每個刀齒7均為扇形,其夾角為360°/z(z為齒輪的齒數),在其中部設有冷卻油槽E,扇形夾角為360°/z,刀齒底面為HM,刀齒7的主切削刃的下端面為主后刀面Aα,主刀刃為ZE,副刀刃為QM,刀齒7的前部為前刀面AY,副切削刃的后下面為副后刀面Aβ,扇形的兩個側面可以垂直于扇形面,也可以不垂直于扇形面,外推拉刀的前扇形錯位墊板9和后扇形錯位墊板2均為扇形,在其內開有冷卻油槽E,在冷卻油槽E的中部開有銷孔KO,扇形夾角為360°/z,墊板的厚度為H/n(n為2-6)。如圖1所示,推拉削齒輪時,工件安放在拉桿I或推桿B上,開啟冷卻潤滑油。在拉床作用力F的帶動下,工件齒坯與外拉刀按作用力F和箭頭方向做相對運動。通過前引導錐W進入前引導J經向定位后,再通過粗切齒L、過渡齒M、精切齒N、校準齒K,完成全部齒形的加工過程,通過后引導O后,機床便完成了切削行程。關閉冷卻潤滑油后,即可取出加工好的齒輪,然后再次打開冷卻潤滑油,以便于回程運動時再次沖刷鐵屑。在拉桿I或推桿B作快速回程運動后回到原位將冷卻潤滑油關閉,完成一次循環,又安裝第二個工件,進行下一次循環,以此類推。如圖2所示,外拉刀的內切削齒由單個的扇形刀齒組成,如圖4所示,把整體拉刀的內齒型面改變為單個齒的外齒型面,且每個扇形齒都相等,等于360°/z,這為刀齒的加工帶來極大的方便。由于實現了內噴射冷卻潤滑,如圖2所示,由進油管來的壓力油進入安裝筒3的穩壓內環油道C后,均勻分配到冷卻油槽E。如圖4、5所示,直接向前刀面噴射,如圖3所示,在冷卻潤滑的同時,將鐵屑清除,前扇形錯位墊板9、后扇形錯位墊板2和圓柱銷8與前后引導盤固定,使環形相鄰刀齒錯位,從而防止了刀齒7在拉削過程中的圓周位移。由于本刀具加工方便,一般能生產拉刀的工具車間都能制造整體圓柱外齒推拉刀,所以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加工大批量的直齒齒輪提供了高精度、低成本的加工方法。若進行全面的集約化生產,集各分散的小數為大數,則我國的圓柱齒輪加工水平將大大提高。權利要求1.一種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包括安裝筒(3)、前引導(J)、后引導(O),在前引導盤(6)上開有前引導錐口和前引導(J),在后引導盤(1)上開有后引導(O),在前后引導盤之間設有連接桿(4),通過螺釘(5)連接,其特征在于刀齒(7)為扇形;整體圓柱齒外推拉刀齒型面為內齒形面;其中單個的扇形刀齒型面為外齒型面,外推拉刀的內切削齒由單個的刀齒(7)組成,每個刀齒(7)均為扇形,其夾角為360°/z數,在其中部設有冷卻油槽(E),刀齒(7)的主切削刃的下端面為主后刀面(Aα),刀具上有主刀刃(ZE),副刀刃(OM),刀齒(7)的前部為前刀面(AY),副切削刃后下面為副后刀面(Aβ),扇形的兩個側面可以垂直于扇形面,也可以不垂直于扇形面,外推拉刀的前扇形錯位墊板(9)和后扇形錯位墊板(2)均為扇形,在其內開有冷卻油槽(E),在冷卻油槽的中部開有銷孔(KO),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整體圓柱齒輪外推拉刀,包括安裝筒(3)、前引導(J)、后引導(O),在前引導盤(6)上開有前引導錐口和前引導(J),在后引導盤(1)上開有后引導(O),在前后引導盤之間設有連接桿(4),通過螺釘(5)連接,其特征在于:刀齒(7)為扇形;整體圓柱齒外推拉刀齒型面為內齒形面;其中單個的扇形刀齒型面為外齒型面,外推拉刀的內切削齒由單個的刀齒(7)組成,每個刀齒(7)均為扇形,其夾角為360°/z數,在其中部設有冷卻油槽(E),刀齒(7)的主切削刃的下端面為主后刀面(Aα),刀具上有主刀刃(ZE),副刀刃(OM),刀齒(7)的前部為前刀面(AY),副切削刃后下面為副后刀面(Aβ),扇形的兩個側面可以垂直于扇形面,也可以不垂直于扇形面,外推拉刀的前扇形錯位墊板(9)和后扇形錯位墊板(2)均為扇形,在其內開有冷卻油槽(E),在冷卻油槽的中部開有銷孔(KO),錯位墊板的扇形夾角為360°/z,錯位墊板的厚度為刀片厚度的1/2-1/6。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先龍,劉發秀,胡亮,胡兢,
申請(專利權)人:胡先龍,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43[中國|湖南]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