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對接車鉤及列車。其中,所述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上設有二次定位導向結構,所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在垂直于所述對接端面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對接車鉤的鉤頭凸錐的高度。本發明專利技術實施例通過在所述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上設置二次定位導向結構,使得對接車鉤在進行聯掛過程中,先進行鉤頭的一次對中,再在車鉤的二次定位導向結構的作用下,迫使兩對接車鉤二次對中,使兩對接車鉤接觸面小于一定距離直到兩車鉤接觸面完全貼合前,兩對接車鉤中心的偏移量一直穩定在微小的范圍內,確保電氣連接器所要求的聯掛集合范圍,實現了對接車鉤的機械、氣路和電氣系統一次性聯掛,且對接車鉤的結構簡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列車聯掛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對接車鉤及列車。
技術介紹
目前,為了列車自動重聯編組運行或調車方便的需要,列車兩端采用了全自動車鉤系統,以實現兩列車車鉤機械、氣路和電氣系統的自動聯掛。全自動車鉤系統本身具有自動“對中”功能,可保證兩車的車鉤在機械上和氣路上的自動聯掛。但其“對中”的精度對于車鉤電氣連接器聯掛的對接要求遠遠不夠,為保證電氣連接器在車鉤聯掛時各插針能準確對接并順利聯掛,需對車鉤聯掛精度進一步提高或采取兩階段的聯掛方式,來保證車鉤電氣連接器聯掛集合范圍的要求。目前城軌車輛全自動車鉤系統的聯掛多采用兩階段聯掛方式,即在聯掛過程中首先實現機械和氣路的自動聯掛,此時車鉤所帶的電氣連接器并不接觸,待確認機械和氣路聯掛可靠后,再操作相關控制單元使電氣連接器部分向前伸出,進而對接完成電氣連接器的連接。采用該種方案可完成全自動鉤緩系統的順利聯掛,但車鉤結構相對復雜,成本較高,并需要在車鉤前端設置一套專門的氣動控制單元來控制電氣連接器的連接,控制操作相對復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多方面提供一種對接車鉤及列車,以實現機械、氣路和電氣系統的一次聯掛,且結構簡單。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個方面是提供一種對接車鉤,所述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上設有二次定位導向結構,所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在垂直于所述對接端面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對接車鉤的鉤頭凸錐的高度。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方面是提供一種列車,所述列車的前后均設有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所述對接車鉤。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通過在所述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上設置二次定位導向結構,使得對接車鉤在進行聯掛過程中,先進行鉤頭的一次對中,再在車鉤的二次定位導向結構的作用下,迫使兩對接車鉤二次對中,使兩對接車鉤接觸面小于一定距離直到兩車鉤接觸面完全貼合前,兩對接車鉤中心的偏移量一直穩定在微小的范圍內,確保電氣連接器所要求的聯掛集合范圍,實現了對接車鉤的機械、氣路和電氣系統一次性聯掛,且對接車鉤的結構簡單。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對接車鉤實施例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對接車鉤實施例一的平面主視圖的結構示意圖3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對接車鉤實施例一的平面側視圖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在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對接車鉤實施例一上安裝有空氣管路和電氣連接器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采用現有技術進行聯掛時車鉤偏移量與兩車鉤間距離的對應關系圖表;圖6為采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對接車鉤在進行聯掛時車鉤偏移量與兩車鉤間距尚的對應關系圖表。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2和3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對接車鉤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所述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I的對稱軸101的兩側分別設有鉤頭凸錐11和鉤頭凹錐12。在所述對接端面I還設有二次導向結構2。其中所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2在垂直于所述對接端面I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對接車鉤的鉤頭凸錐11的高度。具體地,在兩對接車鉤聯掛過程中,第一對接車鉤的鉤頭凸錐插入第二對接車鉤的鉤頭凹錐中,所述第二對接車鉤的鉤頭凸錐插入所述第一對接車鉤的鉤頭凹錐中,完成一次對中的過程。當第一對接車鉤和第二對接車鉤在鉤頭凸錐和鉤頭凹錐的導向下,逐漸靠近達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的高度時,所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開始起作用。所述第一對接車鉤和第二對接車鉤在所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的作用下,迫使進行二次對中。由于第一對接車鉤和第二對接車鉤經過兩次對中,所以當兩對接車鉤間的兩對接端面完全貼合前,可有效的確保電氣連接器聯掛所要求的聯掛集合范圍,進而就可完成車鉤機械、氣路和電氣系統的一次性聯掛。其中,如圖2所示,所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的高度H可具體為5(T70mm。本實施例通過在所述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上設置二次定位導向結構,使得對接車鉤在進行聯掛過程中,先進行鉤頭的一次對中,再在車鉤的二次定位導向結構的作用下,迫使兩對接車鉤二次對中,使兩對接車鉤接觸面小于一定距離直到兩車鉤接觸面完全貼合前,兩對接車鉤中心的偏移量一直穩定在微小的范圍內,確保電氣連接器所要求的聯掛集合范圍,實現了對接車鉤的機械、氣路和電氣系統一次性聯掛,且對接車鉤的結構簡單。進一步地,如圖1、2和3所示,所述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2設置在所述對接端面I的設有電氣連接器安裝座3的一端。本實施例將二次定位導向結構2設置在近電氣連接器安裝座3的一端,在二次定位導向結構進行對中時,能進一步地確保電氣連接器所要求的聯掛結合范圍,通過二次導向結構的對中作用,使得兩對接車鉤在完全接觸的同時,安裝在所述電氣連接器安裝座上的電氣連接器所有觸點完全對接并導通,進而能一次性的完成對接車鉤的機械、氣路和電氣系統的聯掛。再進一步地,如圖2和3所示,上述所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2包括垂直固定在所述對接端面I上的定位導向銷201,以及設置在所述對接車鉤上的軸線垂直于所述對接端面I的定位導向孔202。具體地,本實施例所述的二次定位導向結構不僅限于此,所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還可以是其他結構,只要是能實現自動對中功能的結構。更具體地,如圖3所示,所述定位導向銷201和所述定位導向孔202分設在所述對接端面的對稱軸101兩側,所述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I設置有鉤頭凸錐11的一側為定位導向孔202,所述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I設置有鉤頭凹錐12的一側為定位導向銷201。其中,所述定位導向銷為圓柱形,如圖1和圖2所示。或者,所述定位導向銷為圓柱臺階軸形(圖中未示出)。所述圓柱臺階軸形的定位導向銷的大徑段的高小于小徑段的高,所述圓柱臺階軸形的定位導向銷的大徑端與所述對接端面固連。進一步地,為了便于所述定位導向銷的順利對中,上述圓柱形的定位導向銷或圓柱臺階軸形的定位導向銷的頂端均設有倒角面,如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各實施例主要以對接車鉤主體結構為基礎,在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上設置定位導向銷和定位導向孔的來進行強迫修正“對中”的二次定位方案,即當兩對接車鉤聯掛過程中,如圖4所示,一個對接車鉤的鉤頭凸錐11和另一個對接車鉤的鉤頭凹錐先接觸,實現兩對接車鉤的首次對中,即實現了機械聯掛,同時兩對接車鉤的空氣管路4也完成了對接聯掛。隨著對接車鉤對接端面距離縮小,兩對接車鉤的中心偏差逐漸收窄。當兩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縮小到一定距離,如60_時,對接車鉤的二次定位導向結構開始作用,其中一個對接車鉤上的定位導向銷201與另一對接車鉤相對應的定位導向孔(圖中未示出)相接觸形成小間隙配合并在一起做活塞推進運動,迫使兩對接車鉤的中心再次對中,使安裝在對接車鉤的電氣連接器安裝座3上的電氣連接器4實現精確定位,進而順利的完成了電氣連接器的連接。具體地,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所述的二次定位導向結構采用與對接車鉤鉤體一起整體鑄造成型方式,在一個加工定位基準下一次加工完成,以保證鉤體連掛定位與二次定位之間的一致性和精確度,即如圖4所示的,在一個加工基準5下一次加工鉤體及二次定位導向結構。如圖4所示,二次定位導向結構的定位導向銷201可具體為直徑為35mm,高為60mm的圓柱形,保證定位時兩對接車鉤中心線左右和上下均一致。同時,定位導向銷201的頂部進行倒邊處理,保證導向功能的順利實現。定位導向孔的內徑尺寸與定位導向銷的外徑尺寸相匹配,定位導向孔的孔上邊緣也作倒邊處理(圖中未示出)。所述定位導向銷與所述定位導向孔的接觸表面均采用精加工。實際上,定位導向孔和定位導向銷的長度、直徑大小可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對接車鉤,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車鉤的對接端面上設有二次定位導向結構,所述二次定位導向結構在垂直于所述對接端面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對接車鉤的鉤頭凸錐的高度。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傳誼,劉輝,吳英帥,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北車集團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