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自卸卡車,其能夠保證大額定有效載重同時阻止運輸的物體從側壁的部分上方散落。自卸卡車在框架3上設有傾斜主體5。傾斜主體5具有由底壁、前壁8和一對側壁9限定的用于在其中裝載要運輸的物體的有效負載部分,和連接到有效負載部分的前壁8并覆蓋在駕駛室4上的遮棚10。包含于主體5的有效負載部分內的成對側壁9的各個的頂部14的前端部分15被設置在與遮棚10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各側壁9的頂部14的前端部分15通過焊接連接到遮棚的上表面16的后端部分17,各側壁9的頂部14的后端部分18被設置在低于前端部分15的高度位置,成對的側壁9的各個的頂部14形成為包括向后傾斜的輪廓的結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具有可傾斜主體的自卸卡車,所述主體安裝于框架上并具有用于裝載要運輸的物體的有效負載部分,所述有效負載部分包括一對側壁,和與所述有效負載部分連接且位于駕駛室上方的遮棚。
技術介紹
圖6是示出了傳統的自卸卡車的側視圖。該自卸卡車具有一對左和右前輪1,一對左和右后輪2,和安裝于前輪I和后輪2上的框架3。駕駛室4布置在框架3上的前部位置,主體5布置在框架3上駕駛室4后的位置。主體5具有用于在其中裝載要運輸的物體的有效負載部分以及遮棚10。所述有效負載部分由布置在主體框架6上的未示出的底壁、連接到所述底壁的前壁8和連接到所述底壁和前壁8的一對側壁9限定。遮棚10連接到有效負載部分的前壁8并布置在駕駛室4的上方,使得遮棚10覆蓋駕駛室4。主體5周圍布置有多個加強件,使得所述加強件布置在未示出的底壁、前壁8和一對側壁9的外側以加固相應的壁。如圖6所示,例如水平延伸的加強件12、13布置在各側壁9的外側上。加強件13布置在主體5的各側壁9的頂部外側上。由于主體5在與其額定有效載重相關的有效負載部分的容量方面受到限制,加強件13的高度位置被設置得低于遮棚10的上表面16的高度位置。此外,布置有一對左和右液壓缸11,其上端連接到主體5且下端連接到框架3以升高或降低主體5。裝載要運輸的物體到主體5上是通過裝載機實現的,例如液壓挖掘機。具體地說,大量的要運輸的物體是通過液壓挖掘機的鏟斗裝載進主體5的有效負載部分的。通常,要運輸的物體是裝載得超過有效負載部分的頂部成堆。要運輸的物體裝載時或運輸旅途過程中,有效負載部分內所容納的要運輸的物體可能倒塌和散落到周圍。上述遮棚10保護駕駛室4或類似結構,即使發生上述有效負載散落,駕駛室4或類似結構不會被物體覆蓋。需要注意的是,在運輸旅途中加速時,由于施加了向后加速度有效負載通常可能向后散落。在將要運輸的物體裝進主體5的有效負載部分時,相應地,傾向于將所述物體裝載到主體5的有效部分的前部位置以減少此類向后的有效負載散落。但是,上述的將物體裝進有效負載部分的前部位置實際上容易導致有效負載從兩側壁9的側面散落。例如,專利文件I公開了一種使用圖6所示的傳統技術的自卸卡車。當要運輸的物體是低密度物體時,即使所述物體在主體的有效負載部分裝滿成堆,通常也不會達到額定有效載重。近年來,存在對適用于運輸這樣的低密度物體且具有大容量的主體的自卸卡車的需求。為了提高額定有效載重以適應所述需求,已經提出了每種都具有大容量主體的多種自卸卡車,其中在水平延伸的同時各側壁的上部向上延伸到與前壁的上部相同的高度位置。引用清單專利文獻專利文件I :US-A-2004/003624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問題在圖6所示的上述傳統技術或專利文件I公開的傳統技術中,主體5的兩側壁9的各個的頂部的位置設置為低于前壁8的頂部的位置,即遮棚10和前壁8之間的連接位置。因此,這些傳統技術存在潛在問題,即如上所述的可能發生有效負載從兩側壁9的側面散落。對于傳統的具有大容量主體的自卸卡車,其中各側壁在水平延伸的同時向上延伸到與前壁的上部相同的高度位置,可以提高額定有效載量(即有效負載容量)以避免所述有效負載從兩側壁的部分散落。但是,由于具有大容量的主體的結構,兩側壁的重量增大了。該增大的重量導致額定有效載重下降,因此出現了運輸時效率有降低傾向的這另一個問題。在傳統的具有大容量主體的自卸卡車中,兩側壁的頂部的高度位置高。通過裝載機,例如液壓挖掘機裝載要運輸的物體期間,經常留意是非常必要的,以便能避免裝載機與主體的兩側壁相妨礙。裝載機的操作趨向于受到限制。因此,還存在裝載工作的效率趨向于降低的問題。考慮到傳統技術的上述各種情況,本專利技術的目標就是提供一種能夠保證大額定有效載重同時阻止裝載或運輸的物體從側壁的部分散落的自卸卡車。解決問題的措施為達到該目標,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具有框架、布置在所述框架上的前部位置的駕駛室和布置在所述框架上的駕駛室后方的位置的可傾斜的主體的自卸卡車,所述主體具有由底壁、前壁和一對側壁限定的用于在其中裝載要運輸的物體的有效負載部分以及連接到有效負載部分的前壁并布置在駕駛室上方的遮棚,其中包含在主體的有效負載部分內的成對側壁的每個的頂部的前端部分被設置為與遮棚相同的高度位置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各側壁的頂部的后端部分被設置為比前端部分低的高度位置,各側壁的頂部形成為包括向后傾斜的傾斜輪廓的結構。根據如上所述構造的本專利技術,形成安裝在主體上的有效負載部分的成對側壁的每個的頂部形成為包含向后傾斜的傾斜輪廓的結構,但是各側壁的頂部的前端部分被設置為與遮棚相同的高度位置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因此,各側壁在其位于遮棚側面的有效負載部分內的前部位置具有相對大的高度尺寸。將物體裝進有效負載部分過程中,如上所述物體傾向于被裝載到有效負載部分的前部位置。由于本專利技術中各側壁高度尺寸在所述有效負載部分的向前的位置的部分相對較大,因此即使當大量物體被裝載到有效負載部分的前部位置時,能夠阻止物體從側壁的構成有效負載部分的前部的部分散落。各側壁的頂部的后端部分被設置為低于前端部分的高度位置,且各側壁被配置形成為包括向后傾斜的傾斜輪廓的結構。因此,各側壁的重量與各側壁在水平延伸的同時作為整體向上延伸使得其頂部例如與遮棚高度相同時相比降低了。因此,可以保證有效負載部分具有大的額定有效載重。因此,本專利技術可以在保證具有大額定有效載重的同時保證較大的額定有效載量并阻止物體從側壁部分散落。根據本專利技術,各側壁的頂部的后端部分被設置在低于前端部分的高度位置,且各側壁形成為包括向后傾斜的傾斜輪廓的結構,如上所述。因此,圍繞各側壁的后端部分的高度尺寸低。因此,能夠減少裝載機在進行裝載物體作業時裝載機受各側壁妨礙的潛在問題以及放松對裝載機裝在作業的限制。根據本專利技術的自卸卡車可能進一步包括布置在成對的側壁的各頂部的外側的加強件,其沿著各頂部的整個范圍且在各頂部的整個范圍上方沿延伸布置的方向延伸并加固相應的側壁。根據如上所述結構的本專利技術,加強件布置在成對的側壁的各頂部的外側上,以便所述加強件沿著各頂部的整個范圍且在各頂部的整個范圍上方沿延伸布置的方向延伸。因此,側壁的頂部的剛度增強。因此,能夠防止在裝載物體到有效負載部分期間由于物體撞向側壁而發生的側壁包括其頂部的變形。根據本專利技術的自卸卡車可能進一步包括布置在遮棚的各側部的外側上加固遮棚的加強件,加固各側壁的加強件和布置在遮棚的相應側的加強件可彼此連接。根據如上所述構造的本專利技術,由于布置了加固遮棚兩側部分的加強件,遮棚位于兩側部分的剛度提高了。由于遮棚的加強件和位于相應的側壁的加強件彼此連接,因此遮棚和前壁的連接部分的剛度也提高了。因此,可以減少所需的遮棚和前壁之間的連接區域的加強件的數量。在根據本專利技術的自卸卡車中,各側壁的頂部具有水平部分,其布置為在遮棚的上表面具有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水平方向延伸,和傾斜部分,其與所述水平部分連接且形成為向后傾斜的傾斜輪廓;并且用于各側壁的加強件可連接到布置在遮棚相應側的加強件,且每個都可由水平元件和傾斜元件組成,所述水平元件布置為沿著相應的側壁的頂部的水平部分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所述傾斜元件連接到所述水平元件且形成為沿著相應的側壁的頂部的傾斜部分向后傾斜的傾斜輪廓。根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北口篤,佐藤隆之,石原和典,北泰樹,池間健仁,安田知彥,佐佐木崇,鍋島芳文,大島仁海,
申請(專利權)人:日立建機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