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傳送帶結構,包括:帶體,具有預定厚度,其中兩段帶體之間具有缺口;上表面側板,布置于用于載置被傳送物料的傳送帶結構的帶體的上表面側,所述上表面側板覆蓋所述缺口;下表面側板,布置于所述傳送帶結構的位于與上表面側相反一側的下表面側,所述下表面側板覆蓋所述缺口;RFID部件,設置于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下表面側板之間;連接構件,連接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下表面側板,其中所述連接構件由螺栓和螺母構成,所述螺栓貫穿于所述上表面側板、所述下表面側板及所述RFID部件,且所述螺母與所述螺栓的端部螺紋結合。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傳送帶結構通過設置RFID部件可以實時監控特定傳送帶部分當前所處的位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傳送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傳送帶結構。
技術介紹
具有牽引件的傳送帶一般包括牽引件、承載構件、驅動裝置、張緊裝置、改向裝置和支承件等。牽引件用以傳遞牽引力,可采用傳送帶、牽引鏈或鋼絲繩;承載構件用以承放物料,有料斗、托架或吊具等;驅動裝置給輸送機以動力,一般由電動機、減速器和制動器(停止器)等組成;張緊裝置一般有螺桿式和重錘式兩種,可使牽引件保持一定的張力和垂度,以保證傳送帶正常運轉;支承件用以承托牽引件或承載構件,可采用托輥、滾輪等。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推進,業界亟需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來方便對新型物流業的需要,實現對被傳送物料的自動分揀。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以上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傳送帶結構,包括帶體,具有預定厚度,其中兩段帶體之間具有缺口 ;上表面側板,布置于用于載置被傳送物料的傳送帶結構的帶體的上表面側,所述上表面側板覆蓋所述缺口;下表面側板,布置于所述傳送帶結構的位于與上表面側相反一側的下表面側,所述下表面側板覆蓋所述缺口;RFID部件,設置于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下表面側板之間;連接構件,連接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下表面側板,其中所述連接構件由螺栓和螺母構成,所述螺栓貫穿于所述上表面側板、所述下表面側板及所述RFID部件,且所述螺母與所述螺栓的端部螺紋結合。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結構中,通過使所述連接構件貫穿于所述上表面側板、所述下表面側板及所述RFID部件,使得所述RFID部件被固定于所述缺口內。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結構中,還包括彈性墊片,設置于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RFID部件之間以及所述下表面側板和所述RFID部件之間。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結構中,所述連接構件沿所述帶體的平行面設置,或者沿所述帶體的垂直面設置。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結構中,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下表面側板上分別具有凹部,所述凹部的位置與所述螺母的安裝位置相對應。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結構中,所述凹部的凹入深度與螺母的旋擰頭部的厚度相同,且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狀和尺寸與所述旋擰頭部的截面形狀和尺寸相同。本專利技術的傳送帶結構通過設置RFID部件可以實時監控特定傳送帶部分當前所處的位置。這樣的技術方案特別適合于大批量傳送不同物料的應用。例如,對于大規模的包裹傳送應用來說,每個傳送帶位置上的包裹都是不同的,且各自的包裹可能需要被傳送到不同的分揀位置,本專利技術的技術尤其適合于這類郵政、快遞業的應用。應當理解,本專利技術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 的詳細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說明性的,并且旨在為如權利要求所述的本專利技術提供進一步的解釋。附圖說明附圖主要是用于提供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的理解。附圖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并與本說明書一起起到解釋本專利技術原理的作用。附圖中圖I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傳送帶結構的主要結構。圖2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連接構件部位處的另一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討論本專利技術的多個實施例。圖I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傳送帶機構的主要結構。圖2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連接構件部位處的另一視圖。如圖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傳送帶結構100主要可以包括第一段帶體101、第二段帶體102、缺口 103、上表面側板104、下表面側板105、RFID部件106、連接構件107、螺栓108、螺母 109。帶體101和102具有預定厚度,其中兩段帶體101和102之間具有缺口 103。上表面側板104布置于用于載置被傳送物料的傳送帶結構100的帶體的上表面側,所述上表面側板104覆蓋所述缺口 103。此外,下表面側板105布置于所述傳送帶結構100的位于與上表面側相反一側的下表面側,所述下表面側板105覆蓋所述缺口 103。RFID部件106設置于所述上表面側板104和所述下表面側板105之間。連接構件107連接所述上表面側板104和所述下表面側板105,其中所述連接構件107由螺栓108和螺母109構成。所述螺栓108貫穿于所述上表面側板104、所述下表面側板105及所述RFID部件106,且所述螺母109與所述螺栓108的端部螺紋結合。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結構100中,通過使所述連接構件107貫穿于所述上表面側板104、所述下表面側板105及所述RFID部件106,使得所述RFID部件106被固定于所述缺口 103之內。此外,根據一個優選實施例,上述的傳送帶結構100還可以包括彈性墊片110,其設置于所述上表面側板104和所述RFID部件106之間以及所述下表面側板105和所述RFID部件106之間。較佳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在上述的傳送帶結構中,所述連接構件107可以沿所述帶體的平行面設置,或者也可以沿所述帶體的垂直面設置??梢宰⒁獾?,所述上表面側板104和所述下表面側板105上可以分別具有凹部,所述凹部的位置與所述螺母109的安裝位置相對應。此外,所述凹部的凹入深度與螺母109的旋擰頭部的厚度相同,且所述凹部的截面形狀和尺寸與所述旋擰頭部的截面形狀和尺寸相同。此外,如圖2所述,彈性墊片110的兩側還可以設置同所述RFID部件106相連接的天線增強件111。在圖2的實施例中,彈性墊片110兩側的天線增強件111的形態是不同的。實際上,這是天線增強件111的兩個不同的實施例,這兩個實施例可以單獨或者也可以組合地使用,其目的在于增強RFID部件106的信號傳遞強度。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的傳送帶結構通過設置RFID部件可以實時監控特定傳送帶部分當前所處的位置。這樣的技術方案特別適合于大批量傳送不同物料的應用。例如,對于大規模的包裹傳送應用來說,每個傳送帶位置上的包裹都是不同的,且各自的包裹可能需要被傳送到不同的分揀位置,本專利技術的技術尤其適合于這類郵政、快遞業的應用。上述實施例是提供給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實現或使用本專利技術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思想的情況下,對上述實施例做出種種修改或變化,因而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被上述實施例所限,而應該是符合權利要求書提到的創新性特征的最大范圍?!嗬?.一種傳送帶結構,包括 帶體,具有預定厚度,其中兩段帶體之間具有缺口 ; 上表面側板,布置于用于載置被傳送物料的傳送帶結構的帶體的上表面側,所述上表面側板覆蓋所述缺口; 下表面側板,布置于所述傳送帶結構的位于與上表面側相反一側的下表面側,所述下表面側板覆蓋所述缺口; RFID部件,設置于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下表面側板之間; 連接構件,連接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下表面側板,其中所述連接構件由螺栓和螺母構成,所述螺栓貫穿于所述上表面側板、所述下表面側板及所述RFID部件,且所述螺母與所述螺栓的端部螺紋結合。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傳送帶結構,其特征在于,通過使所述連接構件貫穿于所述上表面側板、所述下表面側板及所述RFID部件,使得所述RFID部件被固定于所述缺口內。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傳送帶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彈性墊片,設置于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RFID部件之間以及所述下表面側板和所述RFID部件之間。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傳送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構件沿所述帶體的平行面設置,或者沿所述帶體的垂直面設置。5.如權利要求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傳送帶結構,包括:帶體,具有預定厚度,其中兩段帶體之間具有缺口;上表面側板,布置于用于載置被傳送物料的傳送帶結構的帶體的上表面側,所述上表面側板覆蓋所述缺口;下表面側板,布置于所述傳送帶結構的位于與上表面側相反一側的下表面側,所述下表面側板覆蓋所述缺口;RFID部件,設置于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下表面側板之間;連接構件,連接所述上表面側板和所述下表面側板,其中所述連接構件由螺栓和螺母構成,所述螺栓貫穿于所述上表面側板、所述下表面側板及所述RFID部件,且所述螺母與所述螺栓的端部螺紋結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井鐘,
申請(專利權)人:昆山特力伯傳動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