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塔式起重機,包括起重機主體和吊臂部,吊臂部與起重機主體相連接;吊臂部包括: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分別與塔式起重機主體相連接。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塔式起重機,在起吊輕載時只使用其中單一吊臂進行工作,小而輕的吊臂、以及直徑小的鋼絲繩在變幅過程時都充分減少了克服重力阻力所需的能量,相比現有的不管吊載輕重均使用同一大而重的吊臂來說,在輕載時變幅過程更節能。從而實現塔式起重機,尤其是大型或超大型動臂塔式起重機在輕載時的節能環保目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工程機械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塔式起重機。
技術介紹
如圖I和圖2所示,現有大型或超大型動臂塔式起重機頭部結構通常包括吊臂10’、平衡臂20’、A型架50’、起升機構40’、起升繩41’、變幅機構30’、變幅繩31’和吊鉤70’等。如圖3所示,吊臂10’的根部端通過兩個鉸點11’鉸接于平衡臂20’上。平衡臂20’上安裝有A型架50’、起升機構40’和變幅機構30’,其上懸掛有平衡重。變幅繩31’從變幅機構卷筒出繩,繞過A型架50’的頭部滑輪51’,連接到吊臂吊點。當變幅機構30’驅動時,帶動吊臂10’進行仰俯來實現動臂塔式起重機的變幅。起升繩41’則通過起升機構卷筒出繩,通過吊臂10’上的一系列導向滑輪60’,從吊臂頭部導向滑輪60’繞過,帶動吊鉤70’和重物進行豎直升降。·針對大型或超大型動臂塔式起重機,為了達到能起吊質量較大的物體的起吊性能,吊臂通常按最大起吊重量進行設計,設計出的吊臂一般尺寸大、重量重。在起升和變幅機構進行選型設計時,為了滿足最大起重吊載的要求,也會選擇大型號的電機、聯軸器、變速箱和卷筒,以及直徑較大的鋼絲繩等。根據大型或超大型塔式起重機的實際使用情況,發現在多數情況下塔式起重機使用的是吊載輕載荷,而只有少部分時間吊載重載荷。現有的塔式起重機能保證塔式起重機在起吊重載荷時滿足性能,但是在需要起吊輕載荷時,由于使用大而重的吊臂和直徑較大的鋼絲繩,變幅機構帶動吊臂仰俯需要更多能量,更多功率損失在吊臂和鋼絲繩重力阻力上。另外,大規格的起升機構和變幅機構,需要采用大型號的電機、聯軸器、變速箱、卷筒等,輕載啟動時,大型號電機將更多比重的電能轉換為熱能而散失,同時在啟動聯軸器、變速箱、卷筒等這些大型號的部件時也將需要更多能量,制動時轉換更多熱量散失,從而導致整個機構在啟動和制動時有較大的功率損失。另外,現有的塔式起重機吊臂大而重,起升機構和變幅機構規格大,對于吊臂和機構的設計、選材、選型、生產制作和運輸都不利,浪費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節能環保的塔式起重機。根據本技術的塔式起重機,包括起重機主體和吊臂部,吊臂部與起重機主體相連接;吊臂部包括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分別與塔式起重機主體相連接。進一步地,起重機主體包括塔身裝置和設置在塔身裝置上的平衡臂,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分別與平衡臂相連接。進一步地,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具有第一相對位置,在第一相對位置上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之間具有位于豎直面上的夾角。進一步地,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具有相平行地且并排設置的第二相對位置。進一步地,塔式起重機設置在平衡臂上的起升機構和與起升機構相連接的吊鉤部,吊鉤部包括第一吊鉤部和第二吊鉤部,第一吊鉤部和第二吊鉤部對應地設置在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上。進一步地,塔式起重機還包括起吊支架,在第二相對位置下,第一吊鉤部和第二吊鉤部分別與起吊支架的上端相連接,起吊支架的下端具有第三吊鉤部。進一步地,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分別與平衡臂相鉸接。進一步地,塔式起重機還包括變幅機構,設置在平衡臂上,變幅機構包括第一變幅機構,第一變幅機構設置在平衡臂上并通過第一變幅繩帶動第一吊臂進行俯仰運動。進一步地,變幅機構還包括第二變幅機構,第二變幅機構設置在平衡臂上并通過第二變幅繩帶動第二吊臂進行俯仰運動。·進一步地,塔式起重機還包括起升機構,設置在平衡臂上,起升機構包括第一起升機構,第一起升機構設置在平衡臂上并通過第一起升繩帶動第一吊臂上的重物進行起升運動。進一步地,起升機構還包括第二起升機構,第二起升機構設置在平衡臂上并通過第二起升繩帶動第二吊臂上的重物進行起升運動。進一步地,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共用同一起重機主體。進一步地,塔式起重機為動臂式塔式起重機。根據本技術的塔式起重機,在起吊輕載只使用其中單一吊臂進行工作時,小而輕的吊臂、以及直徑小的鋼絲繩在變幅過程時都充分減少了克服重力阻力所需的能量,在輕載時變幅過程更節能。從而實現塔式起重機,尤其是大型或超大型動臂塔式起重機在輕載時的節能環保目的。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是現有的塔式起重機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的塔式起重機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A處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技術的塔式起重機在輕載時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根據本技術的塔式起重機在輕載時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的B處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7是根據本技術的塔式起重機在重載時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8是根據本技術的塔式起重機在重載時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8的C處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以及圖10是根據本技術的塔式起重機的起吊支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如圖4、圖5和圖6所示,根據本技術的塔式起重機,包括起重機主體和吊臂部10,吊臂部10與起重機主體相連接;吊臂部10包括第一吊臂11和第二吊臂12,第一吊臂11和第二吊臂12分別與塔式起重機的平衡臂20相連接。本實施例中,起重機主體包括塔身裝置和設置在塔身裝置上平衡臂20,吊臂部10與平衡臂20相連接;變幅機構30,設置在平衡臂20上;起升機構40,設置在平衡臂20上。本實施例中,塔式起重機具有雙吊臂,兩個吊臂共用塔式起重機的起重機主體的各個部件,如塔身裝置、平衡臂等。如圖4所示,而當起吊物重量在單一吊臂設計最大起重量以下時(輕載時),只使用該塔式起重機的任意一個吊臂來完成起吊任務。在使用該塔式起重機任一吊臂進行工作時,由于起吊的是輕載,因此單個吊臂按照輕載時的最大起重量要求進行設計,相當于一臺小噸位塔式起重機的吊臂設計,因此能將吊臂的外形及重量都設計得小而輕。同樣,由于吊臂輕和吊載輕,驅動該吊臂變幅的變幅機構 和起吊物體的起升機構也選擇規格較小的型號,同時選用的鋼絲繩直徑小。如圖7所示,在吊載物重量很重,超過該塔式起重機其中一個吊臂的設計最大起重量時(重載時),此時使用兩個吊臂同時工作完成起吊任務。對于大型或超大型塔式起重機來說,在多數情況下使用的是吊載輕載荷,只有少部分時間吊載重載荷。因此通過該方案,在起吊輕載只使用其中單一吊臂進行工作時,小而輕的吊臂、以及直徑小的鋼絲繩在變幅過程時都充分減少了克服重力阻力所需的能量,相比現有的不管吊載輕重均使用同一大而重的吊臂來說,在輕載時變幅過程更節能。從而實現塔式起重機,尤其是大型或超大型動臂塔式起重機在輕載時的節能環保目的。另外,單個吊臂的外形小、重量輕,設計的機構整體規格變小,對于吊臂和機構的設計、選材、選型、生產制作和運輸都更有優勢,節約生產運輸成本。在增加塔機型號(起重量增加)的情況下,第一吊臂11或者第二吊臂12的型號可與小型起重量的塔式起重機的吊臂相同,從而能夠減少吊臂部10的臂節的種類,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生產線,便于標準化統一化管理。優選地,變幅機構30包括第一變幅機構31,第一變幅機構31與平衡臂20相連接并通過第一變幅繩311帶動第一吊臂11進行俯仰運動。變幅機構30還包括第二變幅機構32,第二變幅機構32與平衡臂20相連接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塔式起重機,包括起重機主體和吊臂部(10),所述吊臂部(10)與所述起重機主體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部(10)包括:第一吊臂(11)和第二吊臂(12),所述第一吊臂(11)和所述第二吊臂(12)分別與塔式起重機主體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戴苗,陽云華,
申請(專利權)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