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包括與C形板5相互配合連接的2個互相平行設置的左肋板3和右肋板4,所述左肋板3和右肋板4均連接有基板1,所述左肋板3遠離基板1的端面開有左高凹槽31和左低凹槽32,右肋板4遠離基板1的端面開有右高凹槽41和右低凹槽42,左高凹槽31的槽底面和右高凹槽41的槽底面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左低凹槽32的槽底面和右低凹槽42的槽底面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可控制住C形板在安裝過程中發生變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C形板的安裝工裝設備,具體是指可以對C形板進行2次翻轉操作的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及C形板二級翻轉方法。
技術介紹
大型模鍛壓機的C形板是鍛壓機的重要部件。C形板的安裝是整個機架安裝的關鍵點,由于C形板是屬于薄壁件、細長并兩頭偏重的桿件,因此C形板由側立到豎立翻身過程中控制其變形(指C形板的彈性變形和變形的方向)和控制C形板在翻身過重心過程中產生的沖擊和晃動均是C形板安裝的難點??刂谱形板的變形后就保證了機架安裝的精度(C形板與其它工件的貼合面的間隙),控制C形板在翻身過重心過程中產生的沖擊和晃動則實現的安裝的可控操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便捷使用、可控制住C形板在安裝過程中發生變形以及避免過重心產生沖擊的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和具體基于該工裝的C形板二級翻轉方法。本專利技術的實現方案如下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包括與C形板相互配合連接的2個互相平行設置的左肋板和右肋板,所述左肋板和右肋板均連接有基板,所述左肋板遠離基板的端面開有左高凹槽和左低凹槽,右肋板遠離基板的端面開有右高凹槽和右低凹槽,左高凹槽的槽底面和右高凹槽的槽底面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左低凹槽的槽底面和右低凹槽的槽底面處于同一水平線上。所述左高凹槽的槽底面距離基板的距離為A,左低凹槽的槽底面距離基板的距離為B, A大于B。左高凹槽的槽底面距離基板的距離至少比左低凹槽的槽底面距離基板的距離高出 200mm 至 900_。左高凹槽的槽底面距離基板的距離比左低凹槽的槽底面距離基板的距離高出為379mm0還包括加勁板,所述加勁板設置在左肋板或\和右肋板的一側,且加勁板與基板連接。至少一個加勁板設置在左高凹槽或左低凹槽或右高凹槽或右低凹槽下方。左肋板和右肋板之間存在間隙,該間隙的大小與C形板的厚度相匹配。C形板二級翻轉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C形板翻身的準備步驟將C形板平移吊裝到二次翻轉坑內,二次翻轉坑是指左肋板和右肋板之間的間隙,將C形板的第一固定鉸鏈支點放于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對應的銷孔內,該銷孔是指左低凹槽和右低凹槽;C形板第一次翻身步驟利用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進行C形板從水平位置到垂直位置的翻身過程,以第一固定鉸鏈支點為C形板翻身支點,利用行車大車運行及主鉤起升,使得C形板從水平位置開始繞第一固定鉸鏈支點進行圓弧運動,當C形板翻身的支點由第一固定鉸鏈支點無沖擊的過渡到第二固定鉸鏈支點,順利完成C形板翻身的支點的轉換后完成第一次翻身操作,此時第二固定鉸鏈支點放置于左高凹槽和右高凹槽內; C形板第二次翻身步驟以第二固定鉸鏈支點作為C形板翻身的支點,利用行車大車運行及主鉤起升,將C形板翻身至垂直位置; C形板垂直起吊步驟利用行車垂直起升,將C形板延伸進行二次翻轉坑內的部分移出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第二固定鉸鏈支點和第一固定鉸鏈支點均由一個銷軸插設在C形板上的定位孔構成;C形板第一次翻身步驟過程中,第一固定鉸鏈支點的銷軸始終與左低凹槽的槽底面和右低凹槽的槽底面貼合在一起;在第二次翻轉C形板的過程中,第二固定鉸鏈支點的銷軸始終與左高凹槽的槽底面和右高凹槽的槽底面貼合在一起。 C形板翻身的準備步驟后的C形板與C形板第一次翻身步驟后的C形板之間的夾角為78。,C形板翻身的準備步驟后的C形板與C形板第二次翻身步驟后的C形板之間的夾角為90。ο具體而言,為了解決
技術介紹
中提及的2個主要的難點,C形板的吊裝采用了二次翻轉吊裝技術。二次翻轉吊裝技術是指C形板工件在側立時選取一固定鉸鏈支點吊裝一定角度后更換另一固定鉸鏈支點后再完成工件豎立整個吊裝過程的一種旋轉吊裝法。采取二次翻轉吊裝技術很大程度上減緩了在吊裝過程中吊點過工件重心位置時產生的沖擊,通過固定鉸鏈支點控制了工件在起吊過程中的晃動,增強了整個吊裝過程的安全性。首先采用立吊法將C形板平移吊裝到二次翻轉坑內,二次翻轉坑是指左肋板和右肋板之間的間隙,將C形板第一固定鉸鏈支點放于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對應的銷孔內,該銷孔是指左低凹槽和右低凹槽,做好C形板翻身的準備工作。采取立吊可以簡單方便的實現平移的目的,采取立吊可利用C形板自身的形狀特點用C形板的自重來自動調整C形板吊裝過程中的垂直節約了起重工的工作量,同時采用立吊法可以控制將C形板變形的方向朝有利的方向,實現C形板吊裝過程中的變形可控。其次利用設計的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進行C形板從水平位置到垂直位置的翻身過程。其翻身主要過程如下以第一固定鉸鏈支點為C形板翻身支點,利用300噸行車大車運行及主鉤起升將C形板從水平位置翻身至78。位置,此時C形板翻身的支點由第一固定鉸鏈支點無沖擊的過渡到第二固定鉸鏈支點,順利完成C形板翻身的支點的轉換。以第二固定鉸鏈支點作為C形板翻身的支點,利用300噸行車大車運行及主鉤起升將C形板78。位置翻身至垂直位置。最后利用300噸行車垂直起升一定高度將第二固定鉸鏈支點的銷軸移出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后水平移動到安裝位置,完成了 C形板的整個翻轉吊裝過程。左肋板和右肋板可防止C形板發生左右晃動變形,第二固定鉸鏈支點和第一固定鉸鏈支點均由一個銷軸插設在C形板上的定位孔構成,因此在第一次翻轉工裝過程中,第一固定鉸鏈支點的銷軸始終與左低凹槽的槽底面和右低凹槽的槽底面貼合在一起。在第二次翻轉C形板的過程中,第二固定鉸鏈支點的銷軸始終與左高凹槽的槽底面和右高凹槽的槽底面貼合在一起,此時第一固定鉸鏈支點的銷軸從左低凹槽和右低凹槽中移出。最后一步,采用300噸行車大車進行垂直起吊,將第二固定鉸鏈支點的銷軸移出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后水平移動到安裝位置。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采用二級翻轉吊裝技術相對于一級翻轉技術及旋轉滑移法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I、整個吊裝過程可控,具有安全操作性。由于C形板的重心與C形板起吊工裝的起吊中心在同一垂線上,因此在C形板吊至垂直位置時剛好達到靜平衡適合進行安裝,但是在C形板翻轉過程不可避免會出現C形板重心越過旋轉支點產生一個水平拉力從而造成水平沖擊。若采用旋轉滑移法進行吊裝時,C形板的下部會隨著行車鉤頭的起升而移動無法控制其移動速度,當起升到一定角度時C形板重心過支點時會產生很大的沖擊引起C形板下部晃動,更可能帶動行車晃動非常危險。2、減小翻轉用工裝大小、控制吊裝用成本。采用只用第一固定鉸鏈支點作為支點進行C形板整個翻身過程的技術方法,雖然節省了吊裝用工裝但是同樣存在過重心產生的沖擊的問題;采用只用第二固定鉸鏈支點最為支點進行C形板翻身的技術方法,雖然很大程度上減小了 C形板過重心時產生的沖擊,但是第二固定鉸鏈支點據高2645mm需做一高2.8米高的翻轉架,增加的翻轉工裝的大小及強度。3、減緩C形板翻轉過程中過重心產生的沖擊和晃動,相對其余幾種吊裝技術,在C形板垂直位置時二級翻轉吊裝技術的第二個固定鉸鏈支點離C形板重心的垂線距離258mm為最小值,因此產生的沖擊幾乎相對于C形板的外形尺寸可以忽略不計。附圖說明圖I為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的結構示意圖。圖2利用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進行預先翻轉準備完成后的結構示意圖。圖3將C形板翻轉78°后的翻身完成后結構示意圖。圖4將C形板翻轉90°后的翻身完成后結構示意圖。圖5將C形板垂直起吊的后結構示意圖。圖中的標號分別表示為1、基板;2、加勁板;3、左肋板;4、右肋板;5、C形板;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C形板二級翻轉工裝,其特征在于:包括與C形板(5)相互配合連接的2個互相平行設置的左肋板(3)和右肋板(4),所述左肋板(3)和右肋板(4)均連接有基板(1),所述左肋板(3)遠離基板(1)的端面開有左高凹槽(31)和左低凹槽(32),右肋板(4)遠離基板(1)的端面開有右高凹槽(41)和右低凹槽(42),左高凹槽(31)的槽底面和右高凹槽(41)的槽底面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左低凹槽(32)的槽底面和右低凹槽(42)的槽底面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文,李洪川,李子水,段宏斌,李毅,杜俊雷,代浩秋,鄧平,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德陽萬信工程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