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其結構包括水箱、反應器和沉淀池,所述水箱的出水口與反應器進水口通過帶有第一計量泵的管道連接,反應器出水口與沉淀池的進水口通過管道連接,反應器上的污泥內回流管通過帶有第二計量泵的管道與缺氧區連通;所述反應器包括依次連通的厭氧區、缺氧區和好氧區,反應器進水口設置在厭氧區上,反應器出水口設置在好氧區上,在厭氧區和缺氧區分別設置有攪拌裝置,在好氧區上設置有包含電磁式空氣泵的曝氣裝置;在厭氧區、缺氧區和好氧區上分別設置有取樣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等特點,采用與水箱連接的兩組實驗裝置,使得實驗結果有對比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實驗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
技術介紹
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是傳統活性污泥工藝、生物硝化及反硝化工藝和生物除磷工藝的綜合體,具有良好的脫氮除磷效果,是比較簡單的同步脫氮除磷工藝,目前該工藝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污水處理工藝之一。對于新建污水處理廠,由于各個地區污水水質差別較大,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參數相差較大,在正式投產運 行前需要進行小試;對于已經運行的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污水處理廠,有時也需要進行小試試驗,研究模擬水質出現異常時如何調整工藝參數進行應對;對一些進行該工藝研究的科研單位,小試裝置比不可少。然而市面上這類裝置價格昂貴且設計不甚合理,因此設計該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技術任務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包括水箱、反應器和沉淀池。所述水箱的出水口與反應器進水口通過帶有第一計量泵的管道連接,反應器出水口與沉淀池的進水口通過管道連接,反應器上的污泥內回流管通過帶有第二計量泵的管道與缺氧區連通;所述反應器包括依次連通的厭氧區、缺氧區和好氧區,反應器進水口設置在厭氧區上,反應器出水口設置在好氧區上,在厭氧區和缺氧區分別設置有攪拌裝置,在好氧區上設置有包含電磁式空氣泵的曝氣裝置;在厭氧區、缺氧區和好氧區上分別設置有取樣管。所述反應器包括一長方體結構的反應器本體,反應器本體通過隔板分成10個依次相互連通的格,按水流方向,第一格為厭氧區,第2-5格為缺氧區,第6-10格為好氧區,每個格上分別設置有取樣管。所述攪拌裝置為攪拌槳。所述沉淀池為豎流式沉淀池,沉淀池的中間進水,頂端出水,底部設有排泥管和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通過帶有第三計量泵的管道與反應器的厭氧區相連通。所述反應器的好氧區末端還通過帶有加藥泵的管道與儲藥桶相連接,用于除磷。本技術的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與現有技術相t匕,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采用與水箱連接的兩組實驗裝置,使得實驗結果有對比性。附圖說明附圖I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圖I中反應器的主視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圖2的左視結構示意圖。附圖4為圖2的俯視結構示意圖;附圖5為本技術的工藝流程圖。圖中,I、水箱,2、反應器,2-1、反應器本體,2-2、隔板,2-3、厭氧區,2-4、缺氧區,2-5、好氧區,2-6、反應器進水口,2-7、反應器出水口,2-8、污泥內回流管,3、沉淀池,4、攪拌槳,5、第一計量泵,6、第二計量泵,7、電磁式空氣泵,8、第三計量泵,9、取樣管,10、排泥管, 11、污泥回流管,12、加藥泵,13、儲藥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作以下詳細地說明。如附圖1、5所示,本技術的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其結構包括水箱I、反應器2和沉淀池3,所述水箱I的出水口與反應器進水口 2-6通過帶有第一計量泵5的管道連接,反應器出水口 2-7與沉淀池3的進水口通過管道連接,反應器2上的污泥內回流管2-8通過帶有第二計量泵6的管道與缺氧區2-4連通。所述反應器2包括依次連通的厭氧區2-3、缺氧區2-4和好氧區2_5,反應器進水口 2-6設置在厭氧區2-3上,反應器出水口 2-7設置在好氧區2-5上,在厭氧區2_3和缺氧區2-4分別設置有攪拌槳4,在好氧區2-5上設置有包含電磁式空氣泵7的曝氣裝置;在厭氧區2-3、缺氧區2-4和好氧區2-5上分別設置有取樣管9。所述沉淀池3為豎流式沉淀池,沉淀池3的中間進水,頂端出水,底部設有排泥管10和污泥回流管11,所述污泥回流管11通過帶有第三計量泵8的管道與反應器2的厭氧區2-3相連通。所述反應器2的好氧區2-5末端還通過帶有加藥泵12的管道與儲藥桶13相連接。如附圖2、3、4所示,所述反應器2包括一長方體結構的反應器本體2_1,反應器本體2-1通過隔板2-2分成10個依次相互連通的格,按水流方向,第一格為厭氧區2-3,第2-5格為缺氧區2-4,第6-10格為好氧區2-5,每個格上分別設置有取樣管9。本技術的反應器2為鍍鋅鐵皮材質,所有表面均進行防腐處理,總長150cm,寬為60cm,有效水深42 cm。反應器用隔板分為10個格(按水流方向依次為I 10格),其中第I格為厭氧區,2-5格為缺氧區,6-10格為好氧區,各區體積比為1:4:5。其中,厭氧區長30 cm,有效容積40. 5 L ;缺氧區長為120 cm,有效容積162 L,兩區均用攪拌槳攪拌,電機轉速為60 r/min :好氧區長150 cm,有效容積202. 5 L,采用電磁式空氣泵曝氣。系統末端為豎流式沉淀池,材質為有機玻璃,其有效容積為53. O L,沉淀池中間進水,頂端出水,底部設有排泥管和污泥回流管。污水由潛水泵從沉砂池出水口抽到水箱內,經第一計量泵計量后進入反應器,在反應器以推流方式向下一個單元流動,污泥外回流和混合液內回流均由污泥泵控制,分別回流到厭氧池和第一個缺氧池的前端。本技術的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其加工制作簡單方便,按說明書附圖所示加工制作即可。 除說明書所述的技術特征外,均為本專業技術人員的已知技術。權利要求1.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包括水箱(I)、反應器(2)和沉淀池(3),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箱(I)的出水口與反應器進水口(2-6)通過帶有第一計量泵(5)的管道連接,反應器出水口(2-7)與沉淀池(3)的進水口通過管道連接,反應器(2)上的污泥內回流管(2-8)通過帶有第二計量泵(6)的管道與缺氧區(2-4)連通; 所述反應器(2)包括依次連通的厭氧區(2-3)、缺氧區(2-4)和好氧區(2-5),反應器進水口(2-6)設置在厭氧區(2-3)上,反應器出水口(2-7)設置在好氧區(2-5)上,在厭氧區(2-3)和缺氧區(2-4)分別設置有攪拌裝置,在好氧區(2-5)上設置有包含電磁式空氣泵(7)的曝氣裝置;在厭氧區(2-3)、缺氧區(2-4)和好氧區(2-5)上分別設置有取樣管(9)。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器(2)包括一長方體結構的反應器本體(2-1),反應器本體(2-1)通過隔板(2-2)分成10個依次相互連通的格,按水流方向,第一格為厭氧區(2-3),第2-5格為缺氧區(2-4),第6-10格為好氧區(2-5),每個格上分別設置有取樣管(9)。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裝置為攪拌槳(4)。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3)為豎流式沉淀池,沉淀池(3)的中間進水,頂端出水,底部設有排泥管(10)和污泥回流管(11),所述污泥回流管(11)通過帶有第三計量泵(8)的管道與反應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試驗裝置,包括水箱(1)、反應器(2)和沉淀池(3),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1)的出水口與反應器進水口(2?6)通過帶有第一計量泵(5)的管道連接,反應器出水口(2?7)與沉淀池(3)的進水口通過管道連接,反應器(2)上的污泥內回流管(2?8)通過帶有第二計量泵(6)的管道與缺氧區(2?4)連通;所述反應器(2)包括依次連通的厭氧區(2?3)、缺氧區(2?4)和好氧區(2?5),反應器進水口(2?6)設置在厭氧區(2?3)上,反應器出水口(2?7)設置在好氧區(2?5)上,在厭氧區(2?3)和缺氧區(2?4)分別設置有攪拌裝置,在好氧區(2?5)上設置有包含電磁式空氣泵(7)的曝氣裝置;在厭氧區(2?3)、缺氧區(2?4)和好氧區(2?5)上分別設置有取樣管(9)。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林波,田順,王靜,孫子惠,陳文娟,
申請(專利權)人:光大水務濟南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