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動模板以及設于所述動模板下方的上頂出板,所述定模板中設有定模型芯,所述動模板中設有動模型芯,所述定模型芯與動模型芯合圍形成型腔;所述型腔的一側設有進料流道;所述動模型芯上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中設有輔助頂桿,所述輔助頂桿包括由上至下相連的頂出部和長桿部,所述長桿部的底端朝一側傾斜,所述頂出部位于同一側的側面上設有流道槽,所述流道槽與安裝孔的側面之間形成輔助流道,所述進料流道連通所述輔助流道,所述輔助流道的頂端連通所述型腔。本注塑模具通過輔助流道使熔融塑料從型腔底側進膠,流道內的塑料去除后的痕跡不會影響成型產品的外觀品質,有利于降低成型產品的制作成本。產品的制作成本。產品的制作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注塑模具
[0001]本技術涉及模具
,尤其涉及一種注塑模具。
技術介紹
[0002]現有的塑料制品中,大多數都要求在外觀上光潔平滑、色彩均勻、質感佳,但對于一些罩殼形狀的塑料制品,若將其進澆口設置在產品外觀上,澆道中的澆料與產品的表面相連,在剪裁時相連處就會留下痕跡。為了達到較好的外觀品質,需要通過結構較為復雜的注塑模具進行制作,或者是價格較為昂貴的熱流倒裝模具,導致這些塑料制品的制作成本偏高。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進澆口位置設在罩殼狀型腔內側的注塑模具。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動模板以及設于所述動模板下方的上頂出板,所述定模板中設有定模型芯,所述動模板中設有動模型芯,所述定模型芯與動模型芯合圍形成型腔;所述型腔的截面為倒扣的凹形結構,所述型腔的一側設有進料流道;所述動模型芯上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中設有輔助頂桿,所述輔助頂桿包括由上至下相連的頂出部和長桿部,所述長桿部的底端朝一側傾斜,所述頂出部位于同一側的側面上設有流道槽,所述流道槽與安裝孔的側面之間形成輔助流道,所述進料流道連通所述輔助流道,所述輔助流道的頂端連通所述型腔。
[0005]進一步的,所述流道槽的底部端面為水平面。
[0006]進一步的,所述長桿部的橫截面呈多邊形。
[0007]進一步的,所述輔助流道包括相連通的主體段和進膠段,所述進料流道連通所述主體段遠離所述進膠段的一端,所述進膠段遠離所述主體段的一端連通所述型腔;所述進膠段的深度由連通所述主體段的一端朝另一端逐漸縮小。
[0008]進一步的,所述進料流道包括相連的主流道和分流道,分流道包括相連的直流道和斜流道,所述直流道遠離所述斜流道的一端連通所述主流道,所述斜流道遠離所述直流道的一端朝下傾斜,且所述斜流道遠離所述直流道的一端連通所述主體段。
[0009]進一步的,所述直流道下方設有與所述上頂出板相配合的頂針。
[0010]進一步的,所述頂出部的寬度由連接長桿部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漸增大,所述頂出部的頂面與所述動模型芯的表面相適配。
[0011]進一步的,所述頂出部與長桿部之間形成限位坎肩。
[0012]進一步的,所述輔助頂桿穿過所述動模板連接在所述上頂出板上。
[0013]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注塑模具通過輔助流道繞過凹形結構的型腔的側邊,以使熔融塑料從型腔底側進膠。流道內的塑料冷凝后連接于成型產品的內側,去除后的痕跡不會影響成型產品的外觀品質,無需再對產品外觀進行噴油處理,有利于降低成型產
品的制作成本。輔助頂桿為斜頂設置,頂出時能夠與輔助流道內的塑料分離,避免輔助流道內的塑料受壓與安裝孔側面摩擦而產生塑料粉末并殘留于安裝孔內,不利于輔助頂桿活動。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注塑模具的俯視圖;
[0015]圖2為圖1中的A
?
A截面剖視圖;
[0016]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注塑模具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圖3中部分的細節放大圖;
[0018]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注塑模具中輔助頂桿的結構示意圖。
[0019]標號說明:
[0020]1、上頂出板;
[0021]2、定模型芯;
[0022]3、動模型芯;
[0023]4、進料流道;41、分流道;411、直流道;412、斜流道;
[0024]5、輔助頂桿;51、頂出部;511、流道槽;52、長桿部;53、輔助流道;531、主體段;532、進膠段;54、限位坎肩;
[0025]6、頂針。
具體實施方式
[0026]為詳細說明本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予以說明。
[0027]請參照圖1至圖5,一種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動模板以及設于所述動模板下方的上頂出板1,所述定模板中設有定模型芯2,所述動模板中設有動模型芯3,所述定模型芯2與動模型芯3合圍形成型腔;所述型腔的截面為倒扣的凹形結構,所述型腔的一側設有進料流道4;所述動模型芯3上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中設有輔助頂桿5,所述輔助頂桿5包括由上至下相連的頂出部51和長桿部52,所述長桿部52的底端朝一側傾斜,所述頂出部51位于同一側的側面上設有流道槽511,所述流道槽511與安裝孔的側面之間形成輔助流道53,所述進料流道4連通所述輔助流道53,所述輔助流道53的頂端連通所述型腔。
[0028]從上述描述可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注塑模具通過輔助流道53繞過凹形結構的型腔的側邊,以使熔融塑料從型腔底側進膠。流道內的塑料冷凝后連接于成型產品的內側,去除后的痕跡不會影響成型產品的外觀品質,無需再對產品外觀進行噴油處理,有利于降低成型產品的制作成本。輔助頂桿5為斜頂設置,頂出時能夠與輔助流道53內的塑料分離,避免輔助流道53內的塑料受壓與安裝孔側面摩擦而產生塑料粉末并殘留于安裝孔內,不利于輔助頂桿5活動。
[0029]進一步的,所述流道槽511的底部端面為水平面。
[0030]由上述描述可知,將流道槽511的底部端面設為水平面能夠使輔助頂桿5頂出時對輔助流道53內的塑料施加垂直于分型面的力,保證輔助流道53內的塑料被穩定脫出。
[0031]進一步的,所述長桿部52的橫截面呈多邊形。
[0032]由上述描述可知,輔助頂桿5在頂出過程中不會發生角度偏轉,利于保證成型產品和輔助流道53內的塑料能夠穩定脫出。
[0033]進一步的,所述輔助流道53包括相連通的主體段531和進膠段532,所述進料流道4連通所述主體段531遠離所述進膠段532的一端,所述進膠段532遠離所述主體段531的一端連通所述型腔;所述進膠段532的深度由連通所述主體段531的一端朝另一端逐漸縮小。
[0034]由上述描述可知,輔助流道53內的塑料與成型產品的連接處的厚度較小,方便后續通過機械切割或人工剪斷等方式除去。
[0035]進一步的,所述進料流道4包括相連的主流道和分流道41,分流道41包括相連的直流道411和斜流道412,所述直流道411遠離所述斜流道412的一端連通所述主流道,所述斜流道412遠離所述直流道411的一端朝下傾斜,且所述斜流道412遠離所述直流道411的一端連通所述主體段531。
[0036]進一步的,所述直流道411下方設有與所述上頂出板1相配合的頂針6。
[0037]由上述描述可知,頂針6能夠將分流道41中的塑料頂出。
[0038]進一步的,所述頂出部51的寬度由連接長桿部5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漸增大,所述頂出部51的頂面與所述動模型芯3的表面相適配。
[0039]由上述描述可知,頂出部51的頂面的面積較大,利于將成型產品頂出。
[0040]進一步的,所述頂出部51與長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模板、動模板以及設于所述動模板下方的上頂出板,所述定模板中設有定模型芯,所述動模板中設有動模型芯,所述定模型芯與動模型芯合圍形成型腔;所述型腔的截面為倒扣的凹形結構,所述型腔的一側設有進料流道;所述動模型芯上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中設有輔助頂桿,所述輔助頂桿包括由上至下相連的頂出部和長桿部,所述長桿部的底端朝一側傾斜,所述頂出部位于同一側的側面上設有流道槽,所述流道槽與安裝孔的側面之間形成輔助流道,所述進料流道連通所述輔助流道,所述輔助流道的頂端連通所述型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槽的底部端面為水平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長桿部的橫截面呈多邊形。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流道包括相連通的主體段和進膠段,所述進料流道連通所述主體段遠離所述進膠段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廖建生,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豪璟達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