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汽車注塑件成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注塑件成型裝置及其成型工藝,包括底座、支撐架、滑移板與成形模具。本發明專利技術在注塑件成形之后,先通過上側吹氣下側吸氣的方式將注塑件與上模具脫離,防止注塑件在上模具向上移動的過程中掉落損壞,之后再通過下側吹氣的方式將注塑件從下模具上吹起,使得注塑件與下模具脫離,提高了注塑件取下的便捷性,同時也避免了強行將注塑件取下外力較大導致其變形的問題,且吹動的氣體同時可對注塑件實施持續冷卻。續冷卻。續冷卻。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汽車注塑件成型裝置及其成型工藝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汽車注塑件成型
,特別涉及一種汽車注塑件成型裝置及其成型工藝。
技術介紹
[0002]注塑是汽車行業中的零部件生產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加工方式,對比鋼鐵、鋁制等金屬件,注塑件在汽車零部件中具有更高的可塑性、耐用性,在生產上也具有更低的生產成本與更短的生產周期,整體制造效益更高,汽車上的儀表板本體骨架、蓄電池支架、前端模塊、控制箱、座椅支撐架、備胎座、擋泥板、底盤蓋、隔音板、后門框以及汽車塑料件的大部分面板塑料基本都采取注塑成型。
[0003]但是擋泥板與擋泥板之類面積較大的注塑件在注塑成形的過程中易出現以下問題:1、注塑件的面積較大,采用單口進料的方式速度較慢且靠近進料口處的注塑液體由于注塑液向其它地方流動時的時間長的原因而易發生凝固,導致整個注塑件融合性較低,降低了注塑件的物理性能。
[0004]2、注塑件在注塑成形之后易貼服在模具上難以取下,強行利用較大外力將注塑件取下易導致注塑件變形。
技術實現思路
[000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汽車注塑件成型裝置,包括底座、支撐架、滑移板與成形模具。
[0006]兩個支撐架,沿底座的長度方向對稱布置。
[0007]兩個滑移板,滑動連接在兩個支撐架的相對面,兩個滑移板之間安裝有沿其長度方向對稱布置的連接桿。
[0008]多個成形模具,沿底座的長度方向均勻排布,成形模具由上模具與下模具組成,上模具與下模具上均開設有成形槽,上模具與下模具合模時兩個成形槽形成注塑腔,上模具與下模具的相背面均安裝有沿上模具寬度方向對稱布置的支撐耳板,下模具的支撐耳板與底座相連接,上模具的支撐耳板與連接桿相連接。
[0009]兩個注塑口,開設在上模具中部且沿其長度方向對稱布置,注塑口貫穿上模具上開設的成形槽。
[0010]所述上模具與下模具上均安裝有頂出組,頂出組用于將注塑成形之后的注塑件頂出。
[0011]所述上模具與下模具上均開設有與各自所開設的成形槽相對應的安裝槽,安裝槽內安裝有均勻排布的加熱管,加熱管緊貼注塑腔并用于對注塑腔進行加熱,安裝槽內安裝有冷卻組件,用于對成形之后的注塑件進行冷卻降溫。
[0012]優選的,所述頂出組包括安裝槽內開設的靠近其兩端的且沿其長度方向均勻排布的頂吹孔,頂吹孔與注塑腔連通,安裝槽上開設有與頂吹孔、注塑腔均連通的拉槽,拉槽內
滑動連接有封堵楔塊,封堵楔塊靠近注塑腔的端面為弧形端面,且弧形端面與注塑腔側壁平齊,上模具與下模具上均安裝有用于帶動封堵楔塊進行滑動的驅動組件,安裝槽內設置有沿底座寬度方向對稱布置的連接管,下模具的中部與上模具沿底座寬度方向排布的兩側均開設有分散槽,上模具上的封堵楔塊位于兩個分散槽之間,安裝槽遠離頂吹孔的端面開設有均勻排布且與頂吹孔一一對應的連接孔,連接孔與分散槽一一對應,下模具的底部與上模具沿其寬度方向排布的兩側均安裝有與分散槽連通的輸送管,連接管與頂吹孔、連接孔之間均通過固定管相連接。
[0013]優選的,所述驅動組件包括上模具頂部與下模具底部開設的沿上模具寬度方向對稱布置且沿上模具長度方向均勻排布的移動槽,封堵楔塊遠離注塑腔的一端安裝有帶動桿,帶動桿貫穿移動槽,上模具上的兩個支撐耳板之間與下模具的兩個支撐耳板之間均安裝有承接板,同側且沿底座長度方向均勻排布的多個帶動桿遠離封堵楔塊的一端通過調節板相連接,承接板上開設有與調節板滑動連接的調節槽,同一承接板上的兩個調節槽之間轉動連接有雙向螺桿,雙向螺桿與調節板之間通過螺紋配合的方式相連接,雙向螺桿的其中一端貫穿支撐耳板,同側的多個雙向螺桿端部之間通過鏈輪鏈條傳動連接。
[0014]優選的,所述冷卻組件包括安裝槽內安裝的蛇型管,加熱管與蛇型管的直線段交錯排布,上模具上的蛇型管的兩端分別貫穿上模具的兩端,下模具上的蛇型管的兩端分別貫穿下模具的兩端。
[0015]優選的,所述上模具與下模具的相對面均安裝有均勻排布的插柱,上模具與下模具的相對面均開設有均勻排布的定位孔,上模具的插柱與下模具的定位孔一一對應,下模具的插柱與上模具的定位孔一一對應,上下排布的插柱的相背端均滾動連接有減磨珠。
[0016]優選的,所述底座上安裝有沿其長度方向均勻排布的支撐板,支撐板位于相鄰兩個成形模具之間,支撐板兩個靠近連接桿的端面均開設有導向槽,連接桿上安裝有與導向槽滑動連接的加強板。
[0017]優選的,所述成形槽的內壁鍍有銅金屬。
[0018]此外,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汽車注塑件成型工藝,包括以下步驟:S1、合模加熱:通過滑移板帶動滑移板與上模具向下移動,直至將上模具壓緊在下模具的頂部,然后通過加熱管對注塑腔進行加熱,延長注塑腔內注塑液在流動時的冷卻時長。
[0019]S2、注塑:將注塑液通過上模具兩個的注塑口注入注塑腔內,使得注塑液從注塑腔的兩側向中部進行流動,并通過加熱管的加熱使得注塑腔內具有一定的溫度,注塑液流動充滿整個注塑腔,從而使得注塑件注塑成形。
[0020]S3、冷卻:注塑件注塑完成之后,加熱管停止加熱,此時將蛇型管的一端與冷卻液輸送設備相連接,將冷卻液向蛇型管內輸送,通過蛇型管內的冷卻液將對注塑成形之后的模具進行降溫冷卻。
[0021]S4、頂出取件:通過驅動組件帶動封堵楔塊向遠離注塑件的一側移動,使得封堵楔塊與注塑件脫離,并且將頂吹孔打開,之后下模具上的輸送管連接的外部氣泵開始抽氣,上模具上輸送管連接的外部氣泵開始吹氣,并且上模具向上移動,下模具上的輸送管在抽氣的同時通過與其連通的分散槽、連接孔、連接管、頂吹孔將注塑件進行吸附,上模具上的輸送管在吹氣的同時通過與其連通的分散槽、連接孔、連接管、頂吹孔將注塑件向下吹,使得上模具與下模具打開時,注塑件與上模具脫離,此時注塑件位于下模具上,之后與下模具上
的輸送管相連接的外部氣泵開始向與其連通的分散槽內輸送氣體,氣體通過連接孔、連接管、頂吹孔將注塑件向上吹,通過風力使得注塑件與下模具脫離,然后將注塑成形之后的注塑件取下。
[0022]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專利技術所設計的一種汽車注塑件成型裝置以及成形工藝,在注塑件成形之后,先通過上側吹氣下側吸氣的方式將注塑件與上模具脫離,防止注塑件在上模具向上移動的過程中掉落損壞,之后再通過下側吹氣的方式將注塑件從下模具上吹起,使得注塑件與下模具脫離,提高了注塑件取下的便捷性,同時也避免了強行將注塑件取下外力較大導致其變形的問題,且吹動的氣體同時可對注塑件實施持續冷卻。
[0023]2.本專利技術中的上模具在向下移動與下模具進行合模時,定位孔與插柱的插接提高了合膜的準確性,同時滾珠用于減小插柱與定位孔插接時發生碰撞所產生的摩擦力。
[0024]3.本專利技術中的注塑液通過上模具兩個的注塑口注入注塑腔內,使得注塑液從注塑腔的兩側向中部進行流動,加快大面積注塑件的注塑效率,并通過加熱管的加熱使得注塑腔內具有一定的溫度,以便于注塑件材質的融合,提高了大面積注塑件的物理性能,防止兩側的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注塑件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兩個支撐架(2),沿底座(1)的長度方向對稱布置;兩個滑移板(3),滑動連接在兩個支撐架(2)的相對面,兩個滑移板(3)之間安裝有沿其長度方向對稱布置的連接桿(4);多個成形模具,沿底座(1)的長度方向均勻排布,成形模具由上模具(5)與下模具(6)組成,上模具(5)與下模具(6)上均開設有成形槽,上模具(5)與下模具(6)合模時兩個成形槽形成注塑腔(7),上模具(5)與下模具(6)的相背面均安裝有沿上模具(5)寬度方向對稱布置的支撐耳板(8),下模具(6)的支撐耳板(8)與底座(1)相連接,上模具(5)的支撐耳板(8)與連接桿(4)相連接;兩個注塑口(50),開設在上模具(5)中部且沿其長度方向對稱布置,注塑口(50)貫穿上模具(5)上開設的成形槽;所述上模具(5)與下模具(6)上均安裝有頂出組(9),頂出組(9)用于將注塑成型之后的注塑件頂出;所述上模具(5)與下模具(6)上均開設有與各自所開設的成形槽相對應的安裝槽(51),安裝槽(51)內安裝有均勻排布的加熱管(52),加熱管(52)緊貼注塑腔(7)并用于對注塑腔(7)進行加熱,安裝槽(51)內安裝有冷卻組件(53),用于對成形之后的注塑件進行冷卻降溫。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汽車注塑件成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出組(9)包括安裝槽(51)內開設的靠近其兩端的且沿其長度方向均勻排布的頂吹孔(90),頂吹孔(90)與注塑腔(7)連通,安裝槽(51)上開設有與頂吹孔(90)、注塑腔(7)均連通的拉槽(91),拉槽(91)內滑動連接有封堵楔塊(92),封堵楔塊(92)靠近注塑腔(7)的端面為弧形端面,且弧形端面與注塑腔(7)側壁平齊,上模具(5)與下模具(6)上均安裝有用于帶動封堵楔塊(92)進行滑動的驅動組件(93),安裝槽(51)內設置有沿底座(1)寬度方向對稱布置的連接管(94),下模具(6)的中部與上模具(5)沿底座(1)寬度方向排布的兩側均開設有分散槽,上模具(5)上的封堵楔塊(92)位于兩個分散槽之間,安裝槽(51)遠離頂吹孔(90)的端面開設有均勻排布且與頂吹孔(90)一一對應的連接孔(95),連接孔(95)與分散槽一一對應,下模具(6)的底部與上模具(5)沿其寬度方向排布的兩側均安裝有與分散槽連通的輸送管(96...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軍,趙裴,夏麗建,周龍嬌,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中好蔚萊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