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包括一沖壓機,所述沖壓機的滑塊與上模板連接,所述滑塊帶動所述上模板上下移動,所述上模板下方設有沖壓機底座,所述上模板上設有兩個平行排列的上沖筋塊,兩個上沖筋塊之間設有間隙,所述沖壓機底座上設有兩個平行排列的下沖筋塊,兩個下沖筋塊之間設有間隙,兩個下沖筋塊與兩個上沖筋塊的位置相互對應。使用該沖筋設備可一次性在電機軸上直接沖壓出四條凸筋,這樣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四條凸筋的間隔能保證前后一致,不存在偏差,這樣也可使后續零件的裝配更加方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汽車轉向泵電機軸制造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在電機軸外周面進行沖筋的設備。
技術介紹
汽車轉向系統主要包括轉向盤、輸入軸、扭力桿及轉向助力液壓系統。轉向助力液壓系統的液壓油由汽車轉向電機液壓泵組提供,轉向電機液壓泵組包括電機、液壓泵和油罐三部分,油罐與電機通過連接件連接成一體,液壓泵置于油罐內,電機的電機軸穿過連接件中孔與液壓泵直接連接,電機與液壓泵共用一個電機軸。如圖1、2所示,為了便于電機軸與其他零件進行連接,通常需要在電機軸I的光滑外周面上設置四條均勻分布的凸筋11,這樣可使其他零件直接卡接在電機軸的凸筋上。目前在電機軸上進行沖筋主要通過沖壓機進行,就是直接將電機軸放置在沖壓機的下方進行固定,并在沖壓機的滑塊上設置沖壓刀具,然后通過沖壓機直接在電機軸上進行沖壓,沖壓刀具在電機軸上進行沖壓后形成的條狀凸起即為凸筋。由于電機軸上需要設置四條凸筋,因此需要不斷旋轉電機軸,連續沖壓四次才能將電機軸上的凸筋沖壓完成,因此工作效率非常,而且需要有操作人員不停的來旋轉電機軸,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很大,每次旋轉電機軸時,旋轉的角度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誤差,這樣也會對電機軸的加工質量造成一定影響,特別會影響到后續零件的裝配。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一次性在電機軸上加工四條凸筋的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包括一沖壓機,所述沖壓機的滑塊與上模板連接,所述滑塊帶動所述上模板上下移動,所述上模板下方設有沖壓機底座,所述上模板上設有兩個平行排列的上沖筋塊,兩個上沖筋塊之間設有間隙,所述沖壓機底座上設有兩個平行排列的下沖筋塊,兩個下沖筋塊之間設有間隙,兩個下沖筋塊與兩個上沖筋塊的位置相互對應。優選地,所述上模板上設有一卡接座,所述卡接座上設有兩個卡槽,兩個上沖筋塊分別卡接在兩個卡槽內。優選地,所述沖壓機底座上設有下導向柱,所述下導向柱上設有導向孔,所述上模板上設有與所述下導向柱位置相對應的上導向柱,所述上模板向下移動時,所述上導向柱插入所述導向孔。優選地,所述兩個上沖筋塊之間的間隙距離、兩個下沖筋塊之間的間隙距離尺寸為電機軸半徑的1.41倍。優選地,所述兩個上沖筋塊下端面的兩個相鄰側邊設有硬化層,所述兩個下沖筋塊上端面的兩個相鄰側邊設有硬化層。如上所述,本專利技術的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在使用時,直接將電機軸放置在兩個下沖筋塊之間,然后由沖壓機直接帶動上模板向下沖壓,使上模板上的兩個上沖筋塊可直接壓在電機軸上,這樣上下四個沖筋塊的四個棱邊就會直接壓入到電機軸內,從而在電機軸的外周面上形成四個凸筋。使用該沖筋設備可一次性在電機軸上直接沖壓出四條凸筋,這樣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四條凸筋的間隔能保證前后一致,不存在偏差,這樣也可使后續零件的裝配更加方便。【附圖說明】圖1為電機軸的結構示意圖。圖2圖1的A-A向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元件標號說明 1電機軸 11 凸筋 2沖壓機 21 滑塊 3上模板31卡接座32上導向柱4上沖筋塊5沖壓機底座51 下導向柱6下沖筋塊【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專利技術的其他優點及功效。請參閱圖1至圖3。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專利技術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專利技術所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所要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
技術實現思路
下,當亦視為本專利技術可實施的范疇。如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該沖壓設備包括一沖壓機2,沖壓機2的滑塊21與上模板3連接,滑塊21可帶動上模板3上下移動來實現對工件的沖壓。在上模板3下方設有沖壓機底座5,沖壓機底座5與上模板3位置相對。上模板3上設有兩個平行排列的上沖筋塊4,兩個上沖筋塊4之間設有間隙。在沖壓機底座5上設有兩個平行排列的下沖筋塊6,兩個下沖筋塊6之間設有間隙,兩個下沖筋塊6與兩個上沖筋塊4的位置一一對應,兩個上沖筋塊之間的間隙距離與兩個下沖筋塊之間的間隙距離相等。該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在使用時,可直接將電機軸I放置在兩個下沖筋塊6之間,然后由沖壓機2直接帶動上模板3向下沖壓,使上模板3上的兩個上沖筋塊4直接壓在電機軸I上,這樣上下四個沖筋塊的四個棱邊就會直接壓入到電機軸I內,從而在電機軸的外周面上形成四個凸筋。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實施例,上模板3上上設有一卡接座31,卡接座31上設有兩個卡槽,兩個上沖筋塊4分別卡接在兩個卡槽內,這樣可便于上沖筋塊4的更換。同理,也可在沖壓機底座5上設置卡接座,將下沖筋塊6卡接在該卡接座內。采用這種方式沖筋塊之間的距離也可進行調節。作為一種優選方式,兩個上沖筋塊4之間的間隙距離、兩個下沖筋塊6之間的間隙距離尺寸為電機軸半徑的1.41倍,這樣沖壓出來的四個凸筋在電機軸I的外周面上均勻分布,間隔角度為90度。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種優選方式,可在沖壓機底座5上設置下導向柱51,下導向柱51上設有導向孔,上模板3上設有與下導向柱位置相對應的上導向柱31,當上模板3向下移動時,上導向柱31可正好插入下導向柱51的導向孔內,采用這種結構可對上模板3的向下移動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由于長時間沖壓,上沖筋塊4、下沖壓塊6的沖壓棱邊磨損,因此可在兩個上沖筋塊下端面的兩個相鄰側邊設置硬化層,所述兩個下沖筋塊上端面的兩個相鄰側邊設置硬化層,這樣可有效延長上沖筋塊4、下沖壓塊6的使用壽命。使用該沖筋設備可一次性在電機軸上直接沖壓出四條凸筋,這樣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而且四條凸筋的間隔能保證前后一致,不存在偏差,這樣也可使后續零件的裝配更加方便。所以,本專利技術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專利技術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專利技術的權利要求所涵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包括一沖壓機,所述沖壓機的滑塊與上模板連接,所述滑塊帶動所述上模板上下移動,所述上模板下方設有沖壓機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上設有兩個平行排列的上沖筋塊,兩個上沖筋塊之間設有間隙,所述沖壓機底座上設有兩個平行排列的下沖筋塊,兩個下沖筋塊之間設有間隙,兩個下沖筋塊與兩個上沖筋塊的位置相互對應。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包括一沖壓機,所述沖壓機的滑塊與上模板連接,所述滑塊帶動所述上模板上下移動,所述上模板下方設有沖壓機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上設有兩個平行排列的上沖筋塊,兩個上沖筋塊之間設有間隙,所述沖壓機底座上設有兩個平行排列的下沖筋塊,兩個下沖筋塊之間設有間隙,兩個下沖筋塊與兩個上沖筋塊的位置相互對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軸外周面沖筋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上設有一卡接座,所述卡接座上設有兩個卡槽,兩個上沖筋塊分別卡接在兩個卡槽內。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鋼濤,張黎明,
申請(專利權)人:格林精密部件蘇州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