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叉攪拌槳及具有該雙叉攪拌槳的攪拌機,于一連接部的左側以偏離連接部的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一支撐臂,于連接部的右側以偏離連接部的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二支撐臂,第一支撐臂的底端以朝向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一彎折部,第二支撐臂的底端以朝向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二彎折部;且第一、第二彎折部于虛擬中軸線上形成第一、第二交叉位置,第一彎折部的底端及第二彎折部的底端以一橫梁連接。借此,當雙叉攪拌槳置于一攪拌機的攪拌筒內,并配合至少三個分散器,即可將攪拌筒內的漿料快速且均勻的乳化。(*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有關一種雙叉攪拌槳及具有該雙叉攪拌槳的攪拌機,尤指一種結構簡單,且能使漿料快速且均勻乳化的雙叉攪拌槳及具有該雙叉攪拌槳的攪拌機。
技術介紹
目前所使用的行星攪拌機,其結構主要包括一個設置于軸心位置的直立框形攪拌槳及二個設置于框形攪拌槳周圍的行星分散器,借以在框形攪拌槳及行星分散器轉動時,對攪拌筒內的漿料進行攪拌。然而,上述行星攪拌機只能將漿料打散,對于容量為500L以上的大型行星攪拌機而言,由于其框形攪拌槳的內部空間較大,因而當框形攪拌槳轉動時,部份漿料容易集中,而無法均勻乳化。因此,即有業內人士設計出如圖5所示的結構,以改善其缺點。圖5為一種現有的行星攪拌機的攪拌機構,主要包括一行星機構,行星機構的底部連接一復合攪拌槳a、一分散機構b及一刮壁機構C。其中,復合攪拌槳a由連接安裝于行星機構底部中間位置的攪拌軸al、套接安裝于攪拌軸al上部的框式攪拌槳a2及套接安裝于攪拌軸al上的離心式攪拌槳a3所組成,而框式攪拌槳a2主要是以二個直桿狀的槳葉及一橫桿所組成,離心式攪拌槳a3設置于框式攪拌槳a2的框架內部。借此,當框式攪拌槳a2轉動時,物料會部份集中于框架內,而在離心式攪拌槳a3的轉動過程中,則會產生離心推力,將框式攪拌槳a2框架內部的物料往框架外推,以使物料攪拌的更加均勻。在實際使用上,上述行星攪拌機的攪拌機構確實可以應用于大型行星攪拌機,以增強均勻乳化的效果。只是,由于攪拌機構的離心式攪拌槳設置于框式攪拌槳的框架內部,因此,其整體占用的體積較大,反而不適用于一般小型的行星攪拌機。再者,于框式攪拌槳的框架內部設置一個離心式攪拌槳,將會讓整體的構造更加復雜,如此一來,不但會增加材料成本,且會增加元件的耗損及損壞的機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為了提供一種有別于現有技術的結構,并改善上述的缺點,專利技術人積多年的經驗及不斷的研發改進,遂有本專利技術的產生。本技術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而能降低生產及維修成本,并能適用于各種不同大小容量規格的行星攪拌機的雙叉攪拌槳。本技術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種能有效縮短攪拌時間,且能使漿料均勻乳化的雙叉攪拌槳及具有該雙叉攪拌槳的攪拌機。為達上述技術的目的,本技術所設的雙叉攪拌槳包括一連接部,連接部界定有一虛擬中軸線,連接部的左側以偏離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一支撐臂,第一支撐臂的底端以朝向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一彎折部;連接部的右側以偏離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二支撐臂,第二支撐臂的底端以朝向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二彎折部;其 中,第一彎折部及第二彎折部于虛擬中軸線上形成第一交叉位置及第二交叉位置,第一彎折部的底端及第二彎折部的底端以一橫梁連接。實施時,第一彎折部具有第一左切面及第一右切面,第一左切面及第一右切面分別以螺旋狀上下延伸。第二彎折部具有第二左切面及第二右切面,第二左切面及第二右切面分別以螺旋狀上下延伸。而橫梁具有上切面及與上切面呈一角度的下切面。本技術所設的攪拌機包括一機身、一真空罩、一雙叉攪拌槳、至少三個分散器以及一攪拌筒。其中,該機身設有一控制器;該真空罩的頂端設有驅動裝置,驅動裝置以控制器控制而運轉;該雙叉攪拌槳連接于驅動裝置的下方,且雙叉攪拌槳位于真空罩的軸心位置;所述各分散器連接于驅動裝置的下方,所述各分散器分別位于雙叉攪拌槳的周邊;而該攪拌筒設于真空罩的下方,供容置雙叉攪拌槳及所述各分散器。本技術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術雙叉攪拌槳的結構簡單,因此,不但能有效降低生產及維修成本,且能適用于各種不同大小容量規格的攪拌機。2、本技術的攪拌機系以單一個雙叉攪拌槳及至少三個分散器相互交叉剪切漿料,因此,不但能有效縮短攪拌時間,且能使漿料均勻乳化。3、本技術的雙叉攪拌槳及分散器系于抽真空的真空罩內進行漿料的交叉剪切,因此,在漿料交叉剪切的過程中,可有效避免產生氣泡,而使漿料均勻乳化。為便于對本技術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茲詳述于后。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雙叉攪拌槳的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攪拌機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雙叉攪拌槳及分散器分別安裝于真空罩下方時的仰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雙叉攪拌槳及分散器分別安裝于真空罩下方時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5為現有行星攪拌機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其中:I雙叉攪拌槳11連接部L虛擬中軸線12第一支撐臂13第一彎折部131第一左切面132 第一右切面133、153、183 邊14第二支撐臂15第二彎折部151第二左切面152第二右切面16第一交叉位置17第二交叉位置18橫梁181上切面182下切面2攪拌機21機身211控制器212托料架22真空罩221驅動裝置23分散器24攪拌筒a復合攪拌槳a I攪拌軸a2框式攪拌槳a3離心式攪拌槳b分散機構c刮壁機構。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雙叉攪拌槳于一連接部的左側以偏離連接部的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一支撐臂,于連接部的右側以偏離連接部的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二支撐臂,第一支撐臂的底端以朝向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一彎折部,第二支撐臂的底端以朝向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二彎折部;且第一、第二彎折部于虛擬中軸線上形成第一、第二交叉位置,第一彎折部的底端及第二彎折部的底端以一橫梁連接。請參閱 圖1所示,其為本技術雙叉攪拌槳I的較佳實施例,包括一連接部11,該連接部11為一圓形套環,該圓形套環界定有一向下延伸的虛擬中軸線L,該連接部11的左側以偏離虛擬中軸線L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一第一支撐臂12,第一支撐臂12的底端以朝向虛擬中軸線L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一彎折部13,第一彎折部13具有一第一左切面131及一第一右切面132,第一右切面132與第一左切面131呈一角度,也即,第一右切面132與第一左切面131具有共同的一邊133,該邊133、該第一左切面131及該第一右切面132分別以螺旋狀上下延伸。該連接部11的右側以偏離虛擬中軸線L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一第二支撐臂14,使第二支撐臂14與第一支撐臂12對稱于虛擬中軸線L的左、右兩側,該第二支撐臂14的底端以朝向虛擬中軸線L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第二彎折部15,第二彎折部15具有一第二左切面151及一第二右切面152,第二右切面152與第二左切面151呈一角度,也即,第二右切面152與第二左切面151具有共同的一邊153,該邊153、該第二左切面151及該第二右切面152分別以螺旋狀上、下延伸。其中,當第一彎折部13及第二彎折部15分別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向下彎折時,于虛擬中軸線L上形成一第一交叉位置16及一第二交叉位置17,且第一交叉位置16位于第二交叉位置17的上方。另,第一彎折部13的底端及第二彎折部15的底端分別連接一橫梁18,該橫梁18具有一上切面181及一下切面182,且上切面181及下切面182呈一角度,也即上切面181及下切面182具有共同的一邊183。請參閱圖2 4所示,其為本技術攪拌機2的較佳實施例,包括一機身21、一真空罩22、一雙叉攪拌槳1、三個分散器23以及一攪拌筒24。其中,該機身21的一側設有一控制器211,機身21的前端下方設有一托料架212 ;該真空罩22為底端形成開口的圓筒,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叉攪拌槳,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連接部,該連接部界定有一條向下延伸的虛擬中軸線,該連接部的左側以偏離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一個第一支撐臂,該第一支撐臂的底端以朝向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一個第一彎折部;該連接部的右側以偏離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一個第二支撐臂,該第二支撐臂的底端以朝向虛擬中軸線的方向向下傾斜延伸一個第二彎折部;該第一彎折部及該第二彎折部于虛擬中軸線上形成一個第一交叉位置及一個第二交叉位置,該第一彎折部的底端及該第二彎折部的底端以一個橫梁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文弘,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喬登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