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臥式攪拌機。包括:罐體、攪拌槳,以及主軸,主軸靠近末端的連接段穿設于罐體壁上,連接段上固定套設有隔套,隔套外套設有支撐座,且隔套外側面與支撐座的內側面之間形成第一迷宮密封結構;在連接段上,且在支撐座背離罐體的一側旁套設有軸承連接裝置,該裝置包括軸承座、軸承和軸承蓋,且軸承位于軸承座和軸承蓋圍成的密閉空間內;軸承座與支撐座固定,且隔套外側面、支撐座及軸承座共同圍成容置空腔,在容置空腔內設置有封堵件;在隔套與軸承座之間設置有第一油封,在軸承蓋與連接段之間設置有第二油封。本臥式攪拌機密封性能好,保證了罐體內的真空狀態,且延長了軸承的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攪拌設備,尤其涉及臥式攪拌機。
技術介紹
臥式攪拌機主要由密封的罐體、位于罐體內的攪拌槳及用于帶動攪拌槳工作的主軸,主軸的一端由罐體壁穿出、與驅動裝置連接。在工作過程中,需保證罐體內處于真空狀態,需保證主軸軸端與罐體壁連接處的密封性能。圖1為現有技術中攪拌機軸端與罐體壁采用的密封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主軸I的末端一般為軸徑小于其它部分的連接段10,連接段10穿過罐體壁4、并通過軸承25及軸承座23固定安裝在罐體壁4上,主軸I的軸肩處固定套設有第一擋環51,在連接段10上、且在第一擋環51與軸承座23之間還固定套設有第二擋環52,且第一擋環51和第二擋環52相對的端面形成迷宮密封結構;另外,在軸承座23和連接段10之間還設置有油封14,以配合迷宮密封起到密封罐體作用,即保證罐體真空、阻止罐體內粉塵進入到軸承25。但是,由于現有技術中臥式攪拌機的這種密封結構中,軸承座13直接安裝在罐體壁4上,罐體壁4與主軸I之間的迷宮密封結構到軸承12之間僅通過油封14密封,密封效果不好,罐體內的粉塵很容易通過油封14進入到軸承12中,導致軸承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本技術提供一種臥式攪拌機,實現對主軸與罐體連接處的更好密封,防止 罐體內的粉塵進入到軸承中。本技術提供一種臥式攪拌機,包括:罐體、設置于所述罐體內的攪拌槳,以及與所述攪拌槳固定連接的主軸,所述主軸靠近末端形成連接段,所述連接段穿設于罐體壁上,在所述連接段上固定套設有一隔套,所述隔套外套設有支撐座,所述支撐座固定嵌設在所述罐體壁中,且所述隔套外側面與所述支撐座的內側面之間形成第一迷宮密封結構;在所述連接段上,且在所述支撐座背離所述罐體的一側旁套設有軸承連接裝置,所述軸承連接裝置包括軸承座、軸承和軸承蓋,且所述軸承位于所述軸承座和軸承蓋圍成的密閉空間內;所述軸承座與所述支撐座螺接固定,且所述隔套外側面、所述支撐座及所述軸承座共同圍成環狀的容置空腔,在所述容置空腔內設置有用于封堵所述迷宮密封結構的封堵件;所述隔套延伸至所述軸承座與所述連接段之間,且在所述隔套與所述軸承座之間設置有第一油封,在所述軸承蓋與所述連接段之間設置有第二油封。如上所述的臥式攪拌機,優選地,所述封堵件包括環形壓蓋和密封填料層,所述密封填料層填充在所述隔套外側面與所述支撐座內側面之間的間隙中,并通過固定連接在所述支撐座上的所述環形壓蓋軸向定位所述密封填料層。如上所述的臥式攪拌機,優選地,所述隔套通過第一螺栓螺接固定在所述主軸上。如上所述的臥式攪拌機,優選地,在所述隔套與所述連接段的側面之間、且對應所述罐體內處設置有第一密封墊圈。如上所述的臥式攪拌機,優選地,所述軸承座和軸承蓋通過第二螺栓固定連接,且在所述軸承座與所述軸承蓋連接處設置有第二密封墊圈。如上所述的臥式攪拌機,優選地,所述支撐座呈圓柱筒狀,且所述支撐座的一端端面形成凸起的安裝部,所述安裝部嵌設于所述罐體壁中,所述軸承座朝向所述支撐座的端面上圍繞所述連接段開設有卡槽,所述支撐座的另一端卡合在所述卡槽中。如上所述的臥式攪拌機,優選地,在所述卡槽內、且在所述支撐座與所述軸承座之間設置有第三密封墊圈。本技術提供的臥式攪拌機,通過迷宮密封結構、封堵件、第一油封及第二油封的配合,大大提高了主軸與罐體壁連接位置的密封性能,進而,能可靠保證工作過程中罐體內處于真空狀態,且還有效避免罐體內的粉塵進入到軸承連接裝置內、損壞軸承,提高了軸承的使用壽命,也降低了臥式攪拌機的維護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中攪拌機軸端與罐體壁采用的密封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臥式攪拌機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圖2為本技術臥式攪拌機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臥式攪拌機,包括:罐體、設置于罐體內的攪拌槳,以及與攪拌槳固定連接的主軸1,主軸I靠近末端形成連接段10,連接段10穿設于罐體壁4上,在連接段10上固定套設有一隔套21,隔套21外套設有支撐座22,支撐座22固定嵌設在罐體壁4中,且隔套21外側面與支撐座22的內側面之間形成第一迷宮密封結構221 ;在連接段10上,且在支撐座22背離罐體的一側旁套設有軸承連接裝置,該軸承連接裝置包括軸承座23、軸承25和軸承蓋24,且軸承25位于軸承座23和軸承蓋24圍成的密閉空間內;軸承座23與支撐座22螺接固定,且隔套21外側面、支撐座22及軸承座23共同圍成環狀的容置空腔,在該容置空腔內設置有用于封堵迷宮密封結構221的封堵件26 ;隔套21延伸至軸承座23與連接段10之間,且在隔套21與軸承座23之間設置有第一油封271,在軸承蓋24與連接段10之間設置有第二油封 272。具體地,臥式攪拌機的主軸I 一端穿入到罐體內、并與攪拌槳固定連接,以通過主軸的旋轉帶動攪拌槳攪拌罐體內的物料,主軸I的另一端一般呈階梯軸狀,可以分為:最末端的、軸徑最小的安裝段101,軸徑稍大的連接段10,以及軸徑最大的承載段102,安裝段101用于與電機等傳動裝置固定連接,連接段10則穿設于罐體壁4上的連接通孔中,承載段102完全位于罐體內,其較大的軸徑可以帶動攪拌槳工作;并且,承載段102和連接段10形成的軸肩過渡處也可為密封結構的設計提供良好基礎。隔套21可以固定套設在連接段10上、并抵靠連接段10與承載段102形成的軸肩處,隔套21可以分為靠近罐體的第一段211和背離罐體的第二段212,且第一段211的外徑大于第二段212的外徑;支撐座22 可以同軸套設在隔套外側,并且,隔套21的第一段211的外側面可以與支撐座22的內側面形成迷宮密封結構221,以起到初步密封罐體的作用。其中,支撐座22外形可以呈圓柱筒狀,支撐座22的內孔也可為由罐體壁4主軸I的末端軸徑依次增加多段孔,以使支撐座22的內側面、靠近罐體壁4處形成迷宮密封結構221,同時,內側面另一端較大的孔徑可以保證支撐座22與軸承座23的端面圍成環繞連接段10的密閉的容置空腔,優選地,支撐座22的內側面靠近迷宮密封結構221的部分可以與隔套21的外側面形成一段小間隙,以在該小間隙內固定設置密封件26、以封堵住迷宮密封結構的末端。更具體地,封堵件26可包括環形壓蓋262和密封填料層261,密封填料層261可填充在隔套21外側面與支撐座22內側面之間的間隙中,并通過固定連接在支撐座22上的環形壓蓋262軸向定位密封填料層261 ;優選地,環形壓蓋262可以通過軸向設置的螺栓或螺釘螺接在支撐座22上,以通過旋擰螺栓或螺釘方便地使環形壓蓋262壓緊密封填料層261,方便拆裝、且提高密封性。本實施例提供的臥式攪拌機,通過迷宮密封結構、封堵件、第一油封及第二油封的配合,大大提高了主軸與罐體壁連接位置的密封性能,進而,能可靠保證工作過程中罐體內處于真空狀態,且還有效避免罐體內的粉塵進入到軸承連接裝置內、損壞軸承,提高了軸承的使用壽命,也降低了臥式攪拌機的維護成本。在上述實施例中,支撐座22的一端端面還可以形成凸起的安裝部220,安裝部220嵌設于罐體壁4中,以通過該安裝部220進一步對支撐座22軸向進行定位;另外,軸承座23朝向支撐座22的端面上可圍繞連接段10開設卡槽231,支撐座22的另一端卡合在卡槽231中,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臥式攪拌機,包括:罐體、設置于所述罐體內的攪拌槳,以及與所述攪拌槳固定連接的主軸,所述主軸靠近末端形成連接段,所述連接段穿設于罐體壁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連接段上固定套設有一隔套,所述隔套外套設有支撐座,所述支撐座固定嵌設在所述罐體壁中,且所述隔套外側面與所述支撐座的內側面之間形成第一迷宮密封結構;在所述連接段上,且在所述支撐座背離所述罐體的一側旁套設有軸承連接裝置,所述軸承連接裝置包括軸承座、軸承和軸承蓋,且所述軸承位于所述軸承座和軸承蓋圍成的密閉空間內;所述軸承座與所述支撐座螺接固定,且所述隔套外側面、所述支撐座及所述軸承座共同圍成環狀的容置空腔,在所述容置空腔內設置有用于封堵所述迷宮密封結構的封堵件;所述隔套延伸至所述軸承座與所述連接段之間,且在所述隔套與所述軸承座之間設置有第一油封,在所述軸承蓋與所述連接段之間設置有第二油封。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金軍,曹堯波,鐘龍輝,鐘華亮,
申請(專利權)人:佛山市科達石材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