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氣體分散的攪拌機攪拌槳,包括輪轂、槳葉,所述的槳葉數量為六片,槳葉呈螺旋狀環繞輪轂周向均布,槳葉最外端兩側邊端點之間的連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槳葉最內端兩側邊端點之間的連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的攪拌槳為螺旋型,槳葉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使用時,可以產生一個軸向流動模式,將從攪拌機底部通入的氣體充分打碎并分散在整個料漿當中,其對于一定的流量,一定的推進速度而言僅需要一個較低的力矩,相對于徑向渦輪型槳葉,能耗量要減少40%,而在高氣體流量的情況下,效率至少提高40%。(*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機械設備
,尤其是一種用于氣體分散的攪拌機攪拌槳。
技術介紹
在生物發酵、制藥、化工等領域中,物料通過攪拌機充分攪拌而混合反應,在此過程中,生物菌種的生長或其它介質的轉化需要有氣體通入,使氣體更有效地參加反應以及菌種生長和介質轉化,因此,攪拌機在攪拌物料的同時,還需將通入的氣體打碎并分散在料漿中。目前常用的攪拌機攪拌槳所用槳葉一般以徑向渦輪型結構為主,其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效率較低,浪費能源。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之不足,提供一種可降低能耗、 提高效率的用于氣體分散的攪拌機攪拌槳。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氣體分散的攪拌機攪拌槳,包括輪轂、槳葉,所述的槳葉數量為六片,槳葉呈螺旋狀環繞輪轂周向均布,槳葉最外端兩側邊端點之間的連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槳葉最內端兩側邊端點之間的連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所述的槳葉其中一工作面為弧形面;槳葉與輪轂之間通過連接板固定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所述的攪拌槳為螺旋型,槳葉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使用時,可以產生一個軸向流動模式,將從攪拌機底部通入的氣體充分打碎并分散在整個料漿當中,其對于一定的流量,一定的推進速度而言僅需要一個較低的力矩,相對于徑向渦輪型槳葉,能耗量要減少40%,而在高氣體流量的情況下,效率至少提 1 40 % ο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左視圖。圖中I.輪轂2.槳葉3.連接板具體實施方式現在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這些附圖均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技術有關的構成。如圖I、圖2所示的一種用于氣體分散的攪拌機攪拌槳,包括輪轂I、槳葉2,槳葉2 與輪轂I之間通過連接板3固定連接。槳葉2數量為六片,槳葉2呈螺旋狀環繞輪轂I周向均布,無論槳葉2長短,其中槳葉2最外端兩側邊端點之間的連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 10°,槳葉2最內端兩側邊端點之間的連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中間部分的槳葉2 其中一工作面為弧形面,靠兩側傾角自然延伸而得。本技術所述的攪拌槳為六葉軸向型槳葉2,專門為分散在料漿中的氣泡而設計,采用了降低螺旋的設計理念,即開始的時候,在攪拌槳底部有明顯的螺旋,逐漸降低朝著頂端的角度,這樣產生均衡的速度來幫助將槳葉2后的紊流降到最小程度,其工作能耗隨槳葉2速度不同的而變化。其隨速度150至300轉的變化,功率系數和氣體表面速度成反比,當氣體量增加時功率降低。軸向型槳葉在能耗上的性能要比徑向型槳葉要好,對于一定的流量,某一個推進速度,僅需要一個較低的力矩。同時相對于徑向型槳葉,軸向型槳葉的能耗量要減少40%,尤其在高氣體流量的情況下,工作效率也至少可提高40%的。攪拌機的工作原理主驅動裝置通過聯軸器或直聯方式與攪拌軸相聯,攪拌漿安裝于攪拌軸上,利用攪拌漿的旋轉,將從攪拌機機體底部通入的氣體打碎并分散在整個料漿當中,槳葉2向下推動物料并打散氣體,同時由物料向下的力打到機體底部,產生一個反作用力,繼續推動物料運行,最終達到攪拌均勻的目的。上述實施方式只為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技術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技術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氣體分散的攪拌機攪拌槳,包括輪轂(I)、槳葉(2),其特征是所述的槳葉(2)數量為六片,槳葉(2)呈螺旋狀環繞輪轂周向均布,槳葉(2)最外端兩側邊端點之間的連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槳葉(2)最內端兩側邊端點之間的連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氣體分散的攪拌機攪拌槳,其特征是所述的槳葉(2) 其中一工作面為弧形面。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氣體分散的攪拌機攪拌槳,其特征是所述的槳葉(2) 與輪轂(I)之間通過連接板(3)固定連接。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氣體分散的攪拌機攪拌槳,包括輪轂、槳葉,所述的槳葉數量為六片,槳葉呈螺旋狀環繞輪轂周向均布,槳葉最外端兩側邊端點之間的連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槳葉最內端兩側邊端點之間的連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本技術所述的攪拌槳為螺旋型,槳葉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使用時,可以產生一個軸向流動模式,將從攪拌機底部通入的氣體充分打碎并分散在整個料漿當中,其對于一定的流量,一定的推進速度而言僅需要一個較低的力矩,相對于徑向渦輪型槳葉,能耗量要減少40%,而在高氣體流量的情況下,效率至少提高40%。文檔編號B01F15/00GK202343136SQ201120483039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9日專利技術者王定坤, 田亮 申請人:西瑪(常州)通用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亮,王定坤,
申請(專利權)人:西瑪常州通用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