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系有關于一種傳輸基材與使用其的顯示裝置,以及顯示裝置的組裝方法。傳輸基材包括主體、接頭與把手。主體具有相對立的頭端與末端,且布設有導線線路。接頭設置于主體的頭端且電性連接導線線路。把手包括第一握持部與第二握持部。第一握持部具有相對立的第一側與第二側。第一握持部之一第一側接合主體且鄰近接頭。第二握持部具有相對立的第三側與第四側。第二握持部的第三側可折疊地連接第一握持部的第二側,使第二握持部的第四側選擇性地鄰近或遠離第一側。本發明專利技術可避免占據過多空間,滿足組裝上的需求,且提高產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是有關于一種,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具有把手的。
技術介紹
現有的液晶顯示裝置,主要包括了顯示面板、背光模塊與電路板,顯示面板對應于背光模塊的出光面設置,電路板則對應于背光模塊的背面設置。背光模塊的容置空間中設置有發光模塊,發光模塊系排列在一傳輸基材上。傳輸基材之一部分從背光模塊上的破孔中穿出,且傳輸基材的頭端位于背光模塊之外,且其頭端具有一接頭,接頭用以插入電路板上的連接單元中,如此可電性導通電路板與發光模塊,以便從電路板傳送電力給發光模塊。在顯示裝置的組裝過程中,需夾持傳輸基材的頭端,將接頭插入連接單元中,一般來說,為了方便夾持所述傳輸基材的頭端以及施力,傳輸基材的頭端會設置有把手。以人工組裝為例,生產線上的 組裝人員,會捏住所述把手,將接頭對準連接單元,以將接頭插入連接單元中。為了有利于組裝過程的順暢,把手的設計需讓組裝人員可以方便捏住與施力為主,因此把手本身需具備一定的長度,例如超過10公厘的長度。然而,電路板上具有很多元件,因此顯示裝置中能安放把手的空間有限,尤其是現在市場上對于輕薄的顯示裝置的需求逐漸增加,顯示裝置的內部空間不斷被壓縮,同時也增加了組裝上難度。由此觀之,為了避免把手占據過多顯示裝置的內部空間以及阻礙電路板上的元件配置,同時還能滿足組裝上的需求,目前仍有待提出更進一步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提出一種,期能避免把手占據過多的顯示裝置的內部空間,同時還能滿足組裝上的需求。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傳輸基材,其包括主體、接頭與把手。主體具有相對立的頭端與末端,且布設有導線線路。接頭設置于頭端且電性連接導線線路。把手包括第一握持部與第二握持部。第一握持部具有相對立的第一側與第二側,其中第一側接合主體且鄰近接頭。第二握持部具有相對立的第三側與第四側,第三側可折疊地連接第二側,使第四側選擇性地鄰近第一側或遠離第一側。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握持部實質上為口字形結構,口字形結構具有四邊部,該些邊部圍成中空部,第一側位于該些邊部其中之一,第二側位于該些邊部其中的另一,第二握持部對應于中空部設置。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握持部實質上為Π字形結構,Π字形結構具有三邊部,該些邊部圍成缺口部,第一側位于該些邊部其中之一,第二側位于該些邊部其中的另一,第二握持部對應于缺口部設置。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三側與第二側連接處具有凹痕。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第四側鄰近第一側時,第二握持部與第一握持部夾有一角度。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三側與第二側連接處具有相對立的兩端,兩端分別具有一圓角。在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中,所述把手還進一步包括第三握持部,第三握持部具有相對立的第五側與第六側,第五側可折疊地連接第四側,使第六側選擇性地鄰近第三側或遠離第三側。為達到上述目的, 本專利技術還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背光模塊、電路板與前述的傳輸基材。顯示面板具有相對立的入光面與顯示面。背光模塊具有容置空間以及相對立的出光面與背面,出光面對應于入光面設置,容置空間中設置有發光模塊。電路板設置于背面,且具有連接單元。傳輸基材的導線線路電性連接發光模塊,接頭連接所述連接單元,把手背向背光模塊。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電路板電性連接至顯示面板。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還提出一種顯示裝置的組裝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前述的傳輸基材;提供背光模塊與設置其中的發光模塊,其中,所述傳輸基材的導線線路電性連接發光模塊,接頭與把手位于背光模塊之外;提供顯示面板與電路板,其中電路板具有連接單元;對組顯示面板與背光模塊;安裝電路板于背光模塊背向顯示面板的背面上;折疊第二握持部,使第二握持部遠離接頭,形成第四側遠離第一側;夾持把手,以將接頭插入連接單元。在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中,所述夾持把手,以將接頭插入連接單元的步驟之后,進一步包括:回復第二握持部,使第二握持部接近接頭,形成第四側鄰近第一側。在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中,當傳輸基材的把手還具有第三握持部時,所述折疊第二握持部,使第二握持部遠離接頭,形成第四側遠離第一側的步驟,進一步包括:折疊第三握持部,使第三握持部遠離接頭,形成第六側遠離第三側。在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中,當傳輸基材的把手還具有第三握持部時,所述回復第二握持部,使第二握持部接近接頭,形成第四側鄰近第一側的步驟,進一步包括:回復第三握持部,使第三握持部接近接頭,形成第六側鄰近第三側。本專利技術所提出的一種,可避免把手占據過多的顯示裝置的內部空間,甚至還可縮小把手的長度,減少用材,同時還能滿足組裝上的需求,提高產能。并且本專利技術可直接改造現有的把手,使其成為可折疊的把手,不需增加多余的材料成本。為讓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特征和優點能使該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更易理解,下文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1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側視示意圖。圖2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傳輸基材的示意圖。圖3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二握持部展開的示意圖。圖4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傳輸基材的示意圖。圖5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第二握持部展開的示意圖。圖6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第三握持部展開的示意圖。圖7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傳輸基材的示意圖。圖8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第二握持部展開的示意圖。圖9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傳輸基材的示意圖。圖10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第二握持部展開的示意圖。圖11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第三握持部展開的示意圖。圖12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握持部與與第二握持部的示意圖。圖13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握持部與與第二握持部的側視示意圖。圖14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握持部與與第二握持部的上視示意圖。圖15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組裝流程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顯示裝置`10、10a、ll、lla:傳輸基材20:顯示面板21:顯示面22:入光面30:背光模塊31:出光面32:背面33:發光模塊40:電路板41:連接單元42:柔性印刷電路板100:主體101:頭端200:接頭300、300a、301、301a:把手310、310a:第一握持部311、311a:第一側312、312a:第二側313:中空部3131、3132、3133、3134:邊部313a:缺口部3131a、3132a、3133a:邊部320、320a:第二握持部323、323a:第三側3231:凹痕3232:圓角324、324a:第四側3:30、330a:第三握持部335、335a:第五側336、336a:第六側O:角度SlOl:提供傳輸基材S103:提供背光模塊與設置發光模塊S105:提供顯示面板與電路板 S107:對組顯示面板與背光模塊S109:安裝電路板Slll:折疊第二握持部SI 13:夾持把手,將接頭插入連接單兀S115:回復第二握持部具體實施方式請參照圖1,圖1所繪示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側視示意圖。顯示裝置I包括傳輸基材10、顯不面板20、背光模塊30與電路板40。顯不面板20具有相對立的顯示面21與入光面22,顯示面板20例如為液晶顯示面板或任何需要背光源的顯示面板。背光模塊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傳輸基材,包括:一主體,具有相對立的一頭端與一末端,且布設有一導線線路;一接頭,設置于該頭端且電性連接該導線線路;以及一把手,該把手包括:一第一握持部,具有相對立的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其中該第一側接合該主體且鄰近該接頭;以及一第二握持部,具有相對立的一第三側與一第四側,該第三側可折疊地連接該第二側,使該第四側選擇性地鄰近該第一側或遠離該第一側。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文鴻,蔡政旻,
申請(專利權)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