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軌道減振降噪裝置,具有外筒體,外筒體內設置有上隔板、下隔板,下隔板與外筒體的下端開口之間為減震筒腔,減震筒腔內安裝有內筒體,內筒體分為上頂蓋裝置與下底座裝置,上內定位套與上外定位套隔成的上彈簧腔對應于下內定位套與下外定位套隔成的下彈簧腔,上彈簧腔與下彈簧腔連通形成的彈簧腔內安裝有彈簧,阻尼液筒內裝有液體阻尼劑,阻尼筒的開口伸入阻尼液筒內的液體阻尼劑中。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使用時安裝在軌道下面,車輛與軌道接觸過程中產生的沖擊能部分會因為彈簧的變形吸收以及被阻尼劑吸收,減輕了車輛行駛的振動,從而降低了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噪聲和振動。(*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軌道減振降噪裝置。
技術介紹
在軌道交通中,車輪與軌道接觸過程中將產生一定量的沖擊能,產生的振動與噪聲對周圍環境及建筑的影響不可避免。為了減少車輛行駛過程中的振動和噪聲,目前一般在軌道下方襯墊橡膠或彈簧,但是橡膠壽命較短,維修費用較大,而彈簧的阻尼較小,回彈反沖力量大,減振和降噪效果不明顯。因此需要設計新的用于安裝在軌道下面起減振降噪作用的軌道減振降噪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于安裝在軌道下面起減振降噪作用的軌道減振降噪裝置。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軌道減振降噪裝置,具有外筒體,所述外筒體內設置有上隔板、下隔板,所述下隔板與外筒體的下端開口之間為減震筒腔,所述減震筒腔內安裝有內筒體,所述內筒體分為上頂蓋裝置與下底座裝置,所述上頂蓋裝置的上頂蓋頂在下隔板的下底面,所述上頂蓋設有阻尼筒、上內定位套、上外定位套,阻尼筒、上內定位套、上外定位套的開口均朝下,所述下底座裝置包括下底座,所述下底座設有阻尼液筒、下內定位套、下外定位套,所述阻尼液筒、下內定位套、下外定位套的開口均朝上,所述上內定位套與上外定位套隔成的上彈簧腔對應于下內定位套與下外定位套隔成的下彈簧腔,所述上彈簧腔與下彈簧腔連通形成的彈簧腔內安裝有彈簧,所述阻尼液筒內裝有液體阻尼劑,所述阻尼筒的開口伸入阻尼液筒內的液體阻尼劑中,所述上頂蓋與下底座之間通過絲桿連接。進一步地,所述上隔板與下隔板之間具有降噪筒腔,所述的降噪筒腔內充滿空氣。本技術設計有I個降噪筒腔和I個減震筒腔,因此,可以有效的降低一部分噪音并有效的減震。進一步地,所述外筒體外壁焊接有把手以及用于吊裝的圓環。便于搬運和吊裝。進一步地,所述彈簧為圓柱螺旋壓縮彈簧。進一步地,所述的阻尼劑為聚異丁烯。進一步地,所述絲桿頂端設有用于調節彈簧安裝初始壓力的調節螺母。所述絲桿底部安裝在下底座上,所述絲桿頂部穿過上頂蓋并由調節螺母安裝在上頂蓋上,所述調節螺母位于上頂蓋上方。進一步地,所述上頂蓋上表面設置有用于調節上頂蓋平衡的調節板。進一步地,所述的上頂蓋具有圓形基板,所述圓形基板邊緣具有用于阻擋在下隔板下方的3個阻擋板,所述調節板安裝在上頂蓋的圓形基板上,所述調節板為角形板,所述調節板數量為3個。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用于安裝在軌道下面,車輛與軌道接觸過程中產生的沖擊能部分會因為彈簧的變形吸收以及被阻尼劑吸收,減輕了車輛行駛的振動,降噪筒內充滿空氣,起降噪作用,從而降低了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噪聲和振動,保護了周圍環境。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外筒體的裝配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上頂蓋裝置的裝配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下底座裝置的裝配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彈簧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中上頂蓋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其中:1.下內定位套,2.阻尼筒,3.外筒體,4.把手,5.調節板,6.圓環,7-1.上隔板,7-2.下隔板,8.絲桿,9.上頂蓋,10.上內定位套,11.上外定位套,12.彈簧,13.阻尼劑,14.阻尼液筒,15.下外定位套,16.下底座。具體實施方式現在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技術有關的構成。如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一種軌道減振降噪裝置,具有外筒體3,外筒體3外壁焊接有把手4以及用于吊裝的圓環6。便于搬運和吊裝。外筒體3內設置有上隔板7-1、下隔板7-2,上隔板7-1與下隔板7_2之間具有降噪筒腔,降噪筒腔內充滿空氣。下隔板7-2與外筒體3的下端開口之間為減震筒腔。減震筒腔內安裝有內筒體,內筒體分為上頂蓋裝置與下底座裝置,上頂蓋裝置的上頂蓋9頂在下隔板7-2的下底面,上頂蓋9上設有阻尼筒2、上內定位套10、上外定位套11,阻尼筒2、上內定位套10、上外定位套11的開口均朝下。如圖6所示,上頂蓋9上表面設置有用于調節上頂蓋9平衡的調節板5。上頂蓋9具有圓形基板,圓形基板邊緣具有用于阻擋在下隔板7-2下方的3個阻擋板,調節板5安裝在上頂蓋9的圓形基板上,調節板5為角形板,調節板5數量為3個。下底座裝置包括下底座16,下底座16設有阻尼液筒14、下內定位套1、下外定位套15,阻尼液筒14、下內定位套1、下外定位套15的開口均朝上,上內定位套10與上外定位套11隔成的上彈簧腔對應于下內定位套I與下外定位套15隔成的下彈簧腔,上彈簧腔與下彈簧腔連通形成的彈簧腔內安裝有彈簧12。彈簧12為圓柱螺旋壓縮彈簧。阻尼液筒14內裝有液體阻尼劑13,阻尼劑13為聚異丁烯。阻尼筒2的開口伸入阻尼液筒14內的液體阻尼劑13中,上頂蓋9與下底座16之間通過絲桿8連接。絲桿8頂端設有用于調節彈簧12安裝初始壓力的調節螺母。如果初始壓力使彈簧12產生彎曲,導致上頂蓋9傾斜,通過調節板5轉動上頂蓋9,調節受力部位,使上頂蓋9平衡;絲桿8底部安裝在下底座16上,絲桿8頂部穿過上頂蓋9并由調節螺母安裝在上頂蓋9上,調節螺母位于上頂蓋9上方。安裝使用時,本技術安裝在軌道下面,車輛與軌道接觸過程中產生的沖擊能部分會因為彈簧12的變形吸收以及被阻尼劑13吸收,因而減輕車輛行駛的振動,降噪筒內充滿空氣,起降噪作用,從而降低了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噪聲和振動,保護了周遭環境。本技術結構緊湊,裝卸方便,減振效果好,使用壽命長,安全可靠,無需維修,環保性能好,無污染,是一種從噪聲源的角度控制和消除列車運行時的輪軌噪聲的有效的技術措施。以上述依據本技術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技術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技術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軌道減振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外筒體,所述外筒體內設置有上隔板、下隔板,所述下隔板與外筒體的下端開口之間為減震筒腔,所述減震筒腔內安裝有內筒體,所述內筒體分為上頂蓋裝置與下底座裝置,所述上頂蓋裝置的上頂蓋頂在下隔板的下底面,所述上頂蓋設有阻尼筒、上內定位套、上外定位套,阻尼筒、上內定位套、上外定位套的開口均朝下,所述下底座裝置包括下底座,所述下底座設有阻尼液筒、下內定位套、下外定位套,所述阻尼液筒、下內定位套、下外定位套的開口均朝上,所述上內定位套與上外定位套隔成的上彈簧腔對應于下內定位套與下外定位套隔成的下彈簧腔,所述上彈簧腔與下彈簧腔連通形成的彈簧腔內安裝有彈簧,所述阻尼液筒內裝有液體阻尼劑,所述阻尼筒的開口伸入阻尼液筒內的液體阻尼劑中,所述上頂蓋與下底座之間通過絲桿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軌道減振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板與下隔板之間具有降噪筒腔。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軌道減振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噪筒腔內充滿空氣。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軌道減振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體外壁焊接有把手以及用于吊裝的圓環。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軌道減振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為圓柱螺旋壓縮彈簧。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軌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軌道減振降噪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外筒體,所述外筒體內設置有上隔板、下隔板,所述下隔板與外筒體的下端開口之間為減震筒腔,所述減震筒腔內安裝有內筒體,所述內筒體分為上頂蓋裝置與下底座裝置,所述上頂蓋裝置的上頂蓋頂在下隔板的下底面,所述上頂蓋設有阻尼筒、上內定位套、上外定位套,阻尼筒、上內定位套、上外定位套的開口均朝下,所述下底座裝置包括下底座,所述下底座設有阻尼液筒、下內定位套、下外定位套,所述阻尼液筒、下內定位套、下外定位套的開口均朝上,所述上內定位套與上外定位套隔成的上彈簧腔對應于下內定位套與下外定位套隔成的下彈簧腔,所述上彈簧腔與下彈簧腔連通形成的彈簧腔內安裝有彈簧,所述阻尼液筒內裝有液體阻尼劑,所述阻尼筒的開口伸入阻尼液筒內的液體阻尼劑中,所述上頂蓋與下底座之間通過絲桿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澤民,楊民,趙春偉,梁泉,
申請(專利權)人:常州市銘錦彈簧有限公司,江蘇省銘隆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