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齒輪淬火裝置,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周邊成型為外壓環結構,在所述上模具內設置有內壓環,齒輪置于下模具上進行定位,所述上模具上成型的外壓環結構部分的下端面與齒輪的齒面接觸,所述內壓環的下端面與齒輪的內孔凸臺面接觸。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將現有設備的擴張模、外壓環、內壓環等集成到上模具上,僅由上模具就能將壓力傳遞給齒輪實現齒輪的淬火,而且在壓力淬火的同時還能實現對齒輪的定位,通過上模具和下模具的配合即可完成淬火的所有步驟,大大簡化了設備的結構,降低了設備的制造成本。整個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經濟實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齒輪加工
,特別涉及一種應用于齒輪淬火壓床上的齒輪淬火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的齒輪淬火壓床由擴張模、外壓環、內壓環、下壓模等裝置構成,分別需要單獨的機構將力傳遞到擴張模、外壓環、內壓環、下壓模,這樣設備結構及控制比較復雜,造成設備的成本比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僅由上模具將壓力傳遞給齒輪即可實現齒輪淬火的淬火裝置,從而簡化了設備結構,降低了設備的制造成本。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齒輪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周邊成型為外壓環結構,在所述上模具內設置有內壓環,齒輪置于下模具上進行定位,所述上模具上成型的外壓環結構部分的下端面與齒輪的齒面接觸,所述內壓環的下端面與齒輪的內孔凸臺面接觸。本技術所述的齒輪淬火裝置,其所述內壓環通過穿過上模具的至少三個連接螺栓與上模具連接,在所述連接螺栓上、上模具下端面與內壓環上端面之間套接有碟簧A,所述連接螺栓下端與內壓環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螺栓與上模具可滑動連接。本技術所述的齒輪淬火裝置,其在所述下模具內設置有用于對置于下模具上的齒輪進行定位的齒輪定位機構,所述齒輪定位機構包括脹套以及芯軸,所述脹套設置于齒輪的內孔處,所述芯軸上端經過內壓環內孔穿過上模具的中心通過螺帽與上模具可滑動連接,所述芯軸下端呈倒置的圓臺結構,所述圓臺結構的大端面形成凸臺,在所述芯軸上、上模具下端面與凸臺上端面之間套接有碟簧B,在所述脹套上設置有與芯軸下端圓臺結構配合的通孔,所述脹套在芯軸的作用下向徑向擴張與齒輪內孔緊配合。本技術所述的齒輪淬火裝置,其所述脹套由至少三塊脹套瓣組合而成,所述相鄰兩個脹套瓣之間有一定間隙,所述脹套下部置于連接套內,所述連接套置于下模具內,所述每一塊脹套瓣與水平布置且穿過連接套的調整螺栓固定連接,在所述脹套瓣下部設置有讓位槽,在所述調整螺栓上、讓位槽內套接有調節彈簧。本技術所述的齒輪淬火裝置,其所述連接有脹套的連接套可相對于下模具上下移動。本技術將現有設備的擴張模、外壓環、內壓環等集成到上模具上,僅由上模具就能將壓力傳遞給齒輪實現齒輪的淬火,而且在壓力淬火的同時還能實現對齒輪的定位,通過上模具和下模具的配合即可完成淬火的所有步驟,大大簡化了設備的結構,降低了設備的制造成本。整個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經濟實用。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中脹套的主視圖。圖3是圖2的俯視圖。圖中標記:1為上模具,2為下模具,3為外壓環,4為內壓環,5為齒輪,6為連接螺栓,7為碟簧A,8為脹套,8a為脹套瓣,9為芯軸,10為螺帽,11為碟簧B,12為調整螺栓,13為連接套,14為讓位槽。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詳細的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1所示,一種齒輪淬火裝置,包括上模具I和下模具2,所述上模具I周邊成型為外壓環3結構,在所述上模具I內設置有內壓環4,齒輪5置于下模具2上進行定位,所述上模具I上成型的外壓環4結構部分的下端面與齒輪5的齒面接觸,所述內壓環4的下端面與齒輪5的內孔凸臺面接觸,所述內壓環4通過穿過上模具I的六個連接螺栓6與上模具I連接,在所述連接螺栓6上、上模具I下端面與內壓環4上端面之間套接有碟簧A7,根據具體的零件情況,通過碟簧的設置增加和減少內壓力,所述連接螺栓6下端與內壓環4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螺栓6與上模具I可滑動連接。其中,在所述下模具2內設置有用于對置于下模具2上的齒輪進行定位的齒輪定位機構,所述齒輪定位機構包括脹套8以及芯軸9,所述脹套8設置于齒輪5的內孔處,所述芯軸9上端經過內壓環4內孔穿過上模具I的中心通過螺帽10與上模具I可滑動連接,所述芯軸9下端呈倒置的圓臺結構,所述圓臺結構的大端面形成凸臺,在所述芯軸9上、上模具I下端面與凸臺上端面之間套接有碟簧B11,根據碟簧Bll來調整芯軸的壓力,在所述脹套8上設置有與芯軸9下端圓臺結構配合的通孔,所述脹套8在芯軸9的作用下向徑向擴張與齒輪5內孔緊配合。如圖2和3所示,所述脹套8由六塊脹套瓣8a組合而成,所述相鄰兩個脹套瓣8a之間有一定間隙,所述脹套8下部置于連接套13內,所述連接套13置于下模具2內,所述每一塊脹套瓣8a與水平布置且穿過連接套13的調整螺栓12固定連接,在所述脹套瓣8a下部設置有讓位槽14,在所述調整螺栓12上、讓位槽14內套接有調節彈簧15。所述連接有脹套8的連接套13可相對于下模具2上下移動。其中,除脹套和芯軸采用Crl2的材料外,其他材料可采用20鋼進行滲碳處理后即可滿足使用要求。整個裝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經濟實用。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當上、下模具受到外力作用下時,上模具克服碟簧A和碟簧B的彈力沿連接螺栓及芯軸向下移動,芯軸在碟簧B的作用下也向下移動,芯軸下端對脹套作用,使其克服調整彈簧的彈力向徑向膨脹,從而使脹套與齒輪內孔緊密配合,起到對齒輪定位的作用。而上模具的下移,使上模具成型的外壓環及設置在上模具內的內壓環分別對齒輪的齒面部分及齒輪內孔凸臺部分進行壓力淬火。淬火結束后,取消外部對上模具的作用力,上模具在碟簧A和碟簧B的作用力下向上移動,進行復位動作,脹套在調整彈簧的作用下收縮,取消對齒輪的定位,然后連接套帶動脹套下沉,脫離齒輪內孔,由推料機構將齒輪推到下一工位,完成整個淬火過程。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齒輪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I)和下模具(2),所述上模具(I)周邊成型為外壓環(3 )結構,在所述上模具(I)內設置有內壓環(4 ),齒輪(5 )置于下模具(2 )上進行定位,所述上模具(I)上成型的外壓環(4)結構部分的下端面與齒輪(5)的齒面接觸,所述內壓環(4)的下端面與齒輪(5)的內孔凸臺面接觸。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輪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壓環(4)通過穿過上模具(I)的至少三個連接螺栓(6)與上模具(I)連接,在所述連接螺栓(6)上、上模具(I)下端面與內壓環(4)上端面之間套接有碟簧A (7),所述連接螺栓(6)下端與內壓環(4)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螺栓(6 )與上模具(I)可滑動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齒輪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具(2)內設置有用于對置于下模具(2)上的齒輪進行定位的齒輪定位機構,所述齒輪定位機構包括脹套(8)以及芯軸(9),所述脹套(8)設置于齒輪(5)的內孔處,所述芯軸(9)上端經過內壓環(4)內孔穿過上模具(I)的中心通過螺帽(10)與上模具(I)可滑動連接,所述芯軸(9)下端呈倒置的圓臺結構,所述圓臺結構的大端面形成凸臺,在所述芯軸(9)上、上模具(I)下端面與凸臺上端面之間套接有碟簧B (11),在所述脹套(8)上設置有與芯軸(9)下端圓臺結構配合的通孔,所述脹套(8)在芯軸(9)的作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齒輪淬火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具(1)和下模具(2),所述上模具(1)周邊成型為外壓環(3)結構,在所述上模具(1)內設置有內壓環(4),齒輪(5)置于下模具(2)上進行定位,所述上模具(1)上成型的外壓環(4)結構部分的下端面與齒輪(5)的齒面接觸,所述內壓環(4)的下端面與齒輪(5)的內孔凸臺面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曉明,山惠,
申請(專利權)人:中車集團四川丹齒零部件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