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盤式主體(1)的外圓周部分設置滾動孔(4)。每個滾動孔(4)具有弧形外緣(5)。每個滾動體(2)包括在其外周邊緣形成的槽(9),該槽沿著滾動體(2)的整個圓周延伸。每個滾動孔(4)的外緣(5)與相對應的滾動體(2)的槽(9)接合,以便滾動體(2)松動地裝配在滾動孔(4)中。在每個滾動體(2)的兩側分別形成有軸(12a、12b)。軸(12a、12b)從滾動體(2)的中心伸出。在每個軸(12a、12b)上安裝有彈性環(13a、13b)。環形引導板(3a、3b)分別安裝在盤式主體(1)的兩側,使得引導板(3a、3b)支撐滾動體(2)的軸(12a、12b)。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動態吸振器,其能夠降低隨著汽車引擎的轉矩波動所引起的動力傳動系統的扭轉振動。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在諸如汽車等領域,為降低產生于動力傳動系統內的扭轉振動,提出了動態吸振器。動態吸振器通常安裝在飛輪部分,該飛輪部分聯結至引擎的曲軸。多個圓形滾動腔形成在動態吸振器安裝于其上的飛輪主體中。球狀或者輥式的滾動單元容納于每個滾動腔中。當飛輪主體轉動時,在動態吸振器中,與動力傳動系統的預定次數的扭轉振動共振的滾動單元在滾動腔中滾動。相應地,動力振動吸收操作得到執行,扭轉振動被吸收。在這種離心擺動態吸振器中,當動力傳動系統的轉動速度很快時,由于每個滾動單元沿著相對應的滾動腔的滾動面平滑地滾動,能夠吸收扭轉振動。然而,當動力傳動系統的轉動速度很慢時,比如當引擎啟動或者引擎停止時,作用于滾動單元上的離心力減小,弓丨起每個滾動單元在相對應的滾動腔中不規則的移動。因此,滾動單元與滾動腔的內壁碰撞,這會產生噪聲和微小的振動。專利文獻I公開了一種離心擺吸振器,當動力傳動系統的轉動速度降低時,其抑制鐘擺的不規則運動以阻止噪聲和微小振動的產生。這篇文獻中公開的離心擺吸振器,通過容納于滾動腔中的鐘擺的共振,吸收扭轉振動。在滾動單元側面的中央形成止動突出部,這就是離心擺。在每個滾動腔的側壁上形成引導槽。引導槽沿著與滾動腔的滾動面同軸的弧延伸,滾動單元沿著該滾動腔的滾動面轉動。采用這種結構,止動突出部松動地裝配在引導槽中,且止動突出部緊靠引導槽的壁。相應地,每個滾動單元的路徑被限制于沿滾動面延伸的弧內。設置引導槽的寬度和長度,使得在滾動單元的正常滾動過程中,止動突出部不會觸碰到引導槽的壁,并且只有當滾動單元與滾動面分離或者滾動單元以預定的角度Θ或以上角度轉動時,止動突出部緊靠引導槽末端的壁。同樣,在每個滾動單元的外周邊緣形成環形突出部。在每個滾動腔的內圓周表面上形成環形槽。每個滾動單元的環形突出部以預定間距裝配在相對應的滾動腔的環形槽內。通過在環形槽內裝配環形突出部來限制每個滾動單元的軸向運動。每個滾動單元沿著除環形槽之外的滾動面的一般部分滾動。每多個滾動單元都需要形成一對帶有引導槽的滾動腔。同樣,加工引導槽需要高精度的切割,使得滾動單元平滑地滾動。這顯著地增加了制造成本。如上所述,離心擺吸振器的結構非常復雜。而且,為了制造離心擺吸振器的加工需要高的尺寸精度。此外,盡管每個滾動單元的止動突出部緊靠相對應的引導槽的壁,以如上所述的方式限制滾動單元的路徑,但是取決于滾動單元的運動,當止動突出部緊靠引導槽的壁時,會產生碰撞噪聲。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第7-280037號。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問題相應地,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動態吸振器,其結構簡單,降低制造成本,有效地吸收在動力傳動系統中產生的扭轉振動。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實現前述目的并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出一種動態吸振器,其安裝在動力傳動系統上用于吸收與引擎的轉矩波動有關的扭轉振動。上述動態吸振器包括盤式主體,多個滾動體,以及一對環形引導板。盤式主體包括多個設置在盤式主體的外圓周部分的滾動孔。滾動體松動地裝配在盤式主體的滾動孔中。一對環形引導板分別安裝在盤式主體的兩側。每個滾動孔包括沿弧延伸的外緣。每個滾動體包括在其外圓周表面上形成的槽。該槽沿著滾動體的整個圓周延伸。每個滾動孔的外緣與相對應的滾動體的槽接合。每個滾動體包括分別設置在其兩側的軸。該軸從滾動體的中心伸出。每個滾動體的軸由一對引導板支撐。根據這種結構,通過盤式主體的扭轉振動,每個滾動體沿著每個滾動孔的邊緣滾動。這樣吸收了在動力傳動系統中產生的扭轉振動。進一步地,根據這種結構,盤式主體是通過從具有一定厚度的板材上同時沖壓出盤式主體的外形和滾動孔形成的。引導板也能夠通過沖壓的方式形成,就像形成盤式主體一樣。由于在制造動態吸振器時無需切割,動力吸震器的制造成本降低了。另外,根據這種結構,滾動孔設置在盤式主體上,一對引導板的尺寸比包括松動地裝配在滾動孔中的滾動體的軸的圓的尺寸小。根據這種結構,滾動體的質量可以相對地增加,因此增加了吸收扭轉振動的能力。以這種方式,松動地裝配在滾動孔內的滾動體形成盤結構,并且通過改變滾動體的厚度,滾動體的質量得到調整。這能夠有效地吸收在動力傳動系統中產生的扭轉振動。在上述動態吸振器中,優選地,在每個滾動體的軸上安裝彈性環。根據這種結構,由于在每個滾動體的軸上安裝有彈性環,從而防止形成動態吸振器的部件因彼此之間的碰撞而產生噪聲。在上述動態吸振器中,優選地,每個滾動體由一對具有大直徑的盤夾著具有小直徑的盤所形成。根據這種結構,每個滾動體是通過堆疊盤的方式形成的,即一對具有大直徑的盤夾著具有小直徑的盤,并且將軸壓入盤的中心孔中。由于在制造滾動體時無需切割,因此動態吸振器的制造成本降低了。在上述動態吸振器中,優選地,盤式主體是通過從具有一定厚度的板材上同時沖壓出盤式主體的外形和所述滾動孔而形成的。在上述動態吸振器中,優選地,盤式主體是通過利用液體靜壓力的精密沖裁形成的。在上述動態吸振器中,優選地,支撐滾動體的軸的突出部形成于引導板的外周邊緣。在上述動態吸振器中,優選地,突出部形成弧形。附圖說明圖1 (a)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動態吸振器的局部側視圖;圖1 (b)是沿圖1 (a)中Ib-1b的局部剖視圖;圖2是形成動態吸振器的整個盤式主體的側視圖;圖3 (a)是沒有安裝彈性環的滾動體的立體圖;圖3(b)是安裝有彈性環的滾動體的立體圖;圖4是動態吸振器安裝在動力傳動系統的軸上并轉動的狀態的局部立體圖;圖5是根據本專利技術改進實施例的動態吸振器的側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1 (a)至4描述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動態吸振器。如圖1 (a)和2所示,動態吸振器(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包括盤式主體1,多個滾動體2,和一對引導板3a,3b。在盤式主體I的外圓周部分形成有六個滾動孔4。滾動孔4以等角度間距設置在盤式主體I的中心周圍。滾動孔4為大致橢圓形的。每個滾動孔4具有不同形狀的外緣5和內緣6。設置外緣5的曲率半徑小于盤式主體I的外周邊緣7的曲率半徑。外緣5沿著具有預定曲率半徑的弧延伸。內緣6在兩端沿曲線延伸,在其余部分沿直線延伸。在盤式主體I的中心形成有中心孔8。從動力傳動系統延伸出的軸插入中心孔8。在盤式主體I上還形成有六個安裝孔16。安裝孔16設置在滾動孔4內側,并與滾動孔4相對應。通過從具有一定厚度的板材上同時沖壓出盤式主體I的外形、滾動孔4、中心孔8以及安裝孔16,從而形成了盤式主體I。如圖3(a)和3(b)所示,每個滾動體2整體形成大致的盤式結構。更具體地,滾動體2包括一對具有大的外徑的第一盤,和具有小的外徑的第二盤。第一盤從兩側夾著第二盤。因此形成的滾動體2在其外周邊緣上具有槽9,該槽9沿著滾動體2的整個圓周延伸。槽9位于滾動體2的外周邊緣上軸向的中央。滾動體2兩側的外周邊緣形成了肋部10a,10b。槽9位于肋部IOa和IOb之間。就是說,具有大直徑的第一盤的外周邊緣形成為肋部IOa和10b。另外,由具有小直徑的第二盤的外周邊緣和這對第一盤包圍的空間形成為槽9。每個滾動體2具有一對側表面I la、I lb。偵彳表面IlaUl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9.08 JP 2010-2006401.一種動態吸振器,安裝在動力傳動系統上用于吸收與引擎的轉矩波動有關的扭轉振動,該動態吸振器包括: 具有多個滾動孔的盤式主體,所述滾動孔設置在所述盤式主體的外圓周部分上; 多個滾動體,該滾動體松動地裝配在所述盤式主體的所述滾動孔中;以及 一對環形引導板,該環形引導板分別安裝在所述盤式主體的兩側,其中 每個滾動孔包括沿弧延伸的外緣, 每個滾動體包括在其外圓周表面上形成的槽,該槽沿著所述滾動體的整個圓周延伸, 每個滾動孔的外緣與相對應的滾動體的槽接合, 每個滾動體包括分別設置在其兩側的軸,該軸從所述滾動體的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木下友則,田中克典,小川亞樹,山下尚久,山口誠,
申請(專利權)人:愛信艾達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