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包括液位計,所述液位計通過一固定螺釘安裝在一液位計安裝座上,所述液位計安裝座和所述液位計上分別設有位于同一直線上的螺孔和第一通孔,所述固定螺釘穿過所述第一通孔后與所述螺孔進行螺紋連接,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伸出所述螺孔后伸入一自封閥結構中,所述固定螺釘內部設有通油管路,所述通油管路與所述液位計內部連通;本發明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起重機,包括液壓油箱,其中,所述液壓油箱上設有如上述任意一項所述的帶自封閥的液位計。與已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實現了在更換液位計時油液自動切斷,有效防止了油液的外泄,提高了更換液位計時在時間上的從容性和在操作上的便利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工程機械液壓控制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及包括該液位計的起重機。
技術介紹
在工程機械領域,液位計是液壓油箱的必備輔件,其與油箱內油液連通,用以實時顯示油箱內部的油位及油液質量情況。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液位計類型有玻璃管液位計,玻璃板液位計,差壓式液位計,電容式液位計等,其中玻璃管液位計和玻璃板液位計統稱為連通器式液位計,一般由玻璃及塑料組件粘結而成,適于現場使用,但是屬于易損件,一旦使用壽命到期或意外損壞而發生漏油,必須盡快更換。當前市場上的一些液位計主流產品,比如YWZ傳統型液位計,由于沒有設計自封結構,在維修換件時,不得不另外借助容器或管道等輔助設備來防止油液外漏,有時因條件所限只能讓油液流失,直接造成浪費,還污染了環境。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可以在油箱帶油的情況下直接進行更換,而不必要排油到安全油位的情況下才進行,方便省力,利于環保。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液位計的起重機。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包括液位計,其中 所述液位計通過一固定螺釘安裝在一液位計安裝座上,所述液位計安裝座和所述液位計上分別設有位于同一直線上的螺孔和第一通孔,所述固定螺釘穿過所述第一通孔后與所述螺孔進行螺紋連接,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伸出所述螺孔后伸入一自封閥結構中,所述固定螺釘內部設有通油管路,所述通油管路與所述液位計內部連通; 所述自封閥結構包括閥體,所述閥體背離所述液位計安裝座的一側設有帶開口的腔體,所述閥體朝向所述液位計安裝座的一側設有第二通孔,所述開口、所述腔體、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一通孔連通;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伸出所述螺孔并通過所述第二通孔后,伸入所述腔體內;所述自封閥結構還包括位于所述腔體內的彈簧座,彈簧和錐閥芯,所述彈簧座固定在所述腔體內背離所述第二通孔的一側,所述彈簧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彈簧座,另一端頂緊所述錐閥芯,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頂緊所述錐閥芯,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設有通油槽,所述錐閥芯徑向開孔,所述通油槽與所述通油管路連通; 所述錐閥芯在所述彈簧作用下與所述腔體內朝向所述第二通孔一側頂緊,所述固定螺釘將所述自封閥結構頂開后,所述錐閥芯的孔與所述通油槽連通,外部油箱內的油液通過所述錐閥芯的孔依次進入所述通油槽、所述通油管路中,最后進入所述液位計內。上述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其中,所述閥體與所述液位計安裝座之間設有擋圈和0型圈,用于所述閥體的密封,所述擋圈套設在所述0型圈外部并與其同軸。上述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其中,所述彈簧的最大形變量為所述固定螺釘的I至3個螺距。上述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其中,所述固定螺釘頂開所述錐閥芯的力矩大于等于ION M。上述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其中,所述通油槽有三個,呈徑向均勻分布于所述通油管路的末端。一種起重機,包括液壓油箱,其中,所述液壓油箱上設有如上述任意一項所述的帶自封閥的液位計。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實現了在更換液位計時油液自動切斷,有效防止了油液的外泄,提高了更換液位計時在時間上的從容性和在操作上的便利性。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帶自封閥的液位計的結構示意 圖2是圖1中沿著A-A線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原理圖和具體操作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包括液位計0,液位計0通過一固定螺釘I安裝在一液位計安裝座2上,液位計安裝座2和液位計0上分別設有位于同一直線上的螺孔21和第一通孔01,固定螺釘I穿過第一通孔01后與螺孔21進行螺紋連接,固定螺釘I的末端伸出螺孔21后伸入一自封閥結構3中。固定螺釘I內部設有通油管路11,通油管路11與液位計0內部連通。繼續如圖1所示,自封閥結構3包括閥體21,閥體31背離液位計安裝座2的一側設有帶開口的腔體33,閥體31朝向液位計安裝座2的一側設有第二通孔32,開口、腔體33、第二通孔32與第一通孔01連通;固定螺釘I的末端伸出螺孔21并通過第二通孔32后,伸入腔體33內;自封閥結構3還包括位于腔體33內的彈簧座34,彈簧35和錐閥芯36,彈簧座34固定在腔體33內背離第二通孔32的一側,彈簧35 —端固定連接彈簧座34,另一端頂緊錐閥芯36,固定螺釘I的末端頂緊錐閥芯36。同時參看圖2,固定螺釘I的末端設有通油槽12,錐閥芯36徑向開孔361,通油槽12與通油管路11連通,具體地,通油槽12有三個,呈徑向均勻分布于通油管路11的末端。錐閥芯36在彈簧35作用下與腔體33內朝向第二通孔32 —側頂緊。閥體31與液位計安裝座2之間設有擋圈4和0型圈5,用于閥體31的密封,當液位計0拆卸時,可以防止油液外泄,擋圈4套設在0型圈5外部并與其同軸。彈簧座與錐閥芯之間的距離可調,并保證彈簧有一定的伸縮量彈簧35的最大形變量為固定螺釘I的I至3個螺距,使得固定螺釘I在擰緊前的f 3個螺距時頂開自封閥結構3,此舉意義在于既能實現油液通入液位計0,又使得油液不至于外泄。其中彈簧35的剛度選擇應合適,保證在ION M左右的力矩下可以開啟該自封閥結構3。還是參看圖1和圖2所示,圖1中的箭頭為油液流動方向,安裝液位計0時,通過安裝液位計0的固定螺釘I頂開自封閥結構3,錐閥芯36與腔體33內朝向第二通孔32 —側松開,錐閥芯36上的徑向孔361與通油槽12連通,外部油箱內的油液通過錐閥芯36的孔361依次進入通油槽12、通油管路11中,最后進入液位計O內。而當液位計O出現漏油時,可以隨時拆卸液位計O,此時錐閥芯36在彈簧力的作用下實現油液切斷, 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包括上述帶自封閥的液位計的起重機結構,包括液壓油箱,液壓油箱上設有上述帶自封閥的液位計,由于本起重機的帶自封閥的液位計與現有技術存在區另IJ,其他部分并未繪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結合現有技術掌握采用包括上述帶自封閥的液位計的起重機其他部分的結構,在此也不予贅述。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實現了在更換液位計時油液自動切斷,有效防止了油液的外泄,利于環保。以上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其只是作為范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該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及包括該液位計的起重機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專利技術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出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包括液位計,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計通過一固定螺釘安裝在一液位計安裝座上,所述液位計安裝座和所述液位計上分別設有位于同一直線上的螺孔和第一通孔,所述固定螺釘穿過所述第一通孔后與所述螺孔進行螺紋連接,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伸出所述螺孔后伸入一自封閥結構中,所述固定螺釘內部設有通油管路,所述通油管路與所述液位計內部連通;所述自封閥結構包括閥體,所述閥體背離所述液位計安裝座的一側設有帶開口的腔體,所述閥體朝向所述液位計安裝座的一側設有第二通孔,所述開口、所述腔體、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一通孔連通;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伸出所述螺孔并通過所述第二通孔后,伸入所述腔體內;所述自封閥結構還包括位于所述腔體內的彈簧座,彈簧和錐閥芯,所述彈簧座固定在所述腔體內背離所述第二通孔的一側,所述彈簧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彈簧座,另一端頂緊所述錐閥芯,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頂緊所述錐閥芯,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設有通油槽,所述錐閥芯徑向開孔,所述通油槽與所述通油管路連通;所述錐閥芯在所述彈簧作用下與所述腔體內朝向所述第二通孔一側頂緊,所述固定螺釘將所述自封閥結構頂開后,所述錐閥芯的孔與所述通油槽連通,外部油箱內的油液通過所述錐閥芯的孔依次進入所述通油槽、所述通油管路中,最后進入所述液位計內。...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帶自封閥的液位計,包括液位計,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位計通過一固定螺釘安裝在一液位計安裝座上,所述液位計安裝座和所述液位計上分別設有位于同一直線上的螺孔和第一通孔,所述固定螺釘穿過所述第一通孔后與所述螺孔進行螺紋連接,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伸出所述螺孔后伸入一自封閥結構中,所述固定螺釘內部設有通油管路,所述通油管路與所述液位計內部連通; 所述自封閥結構包括閥體,所述閥體背離所述液位計安裝座的一側設有帶開口的腔體,所述閥體朝向所述液位計安裝座的一側設有第二通孔,所述開口、所述腔體、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一通孔連通;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伸出所述螺孔并通過所述第二通孔后,伸入所述腔體內;所述自封閥結構還包括位于所述腔體內的彈簧座,彈簧和錐閥芯,所述彈簧座固定在所述腔體內背離所述第二通孔的一側,所述彈簧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彈簧座,另一端頂緊所述錐閥芯,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頂緊所述錐閥芯,所述固定螺釘的末端設有通油槽,所述錐閥芯徑向開孔,所述通油槽...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福生,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