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前排乘客安全氣囊,實現小型化和輕量化,通過縮短通過氣體供給而膨脹的主囊到達乘客頭部的時間和通過使用副囊防止主囊的未對準來提高安全氣囊的乘客保護性能。前排乘客安全氣囊(1)包括安全氣囊(14),當氣體被供給時安全氣囊(14)朝向乘客(M)側膨脹,安全氣囊(14)具有朝向乘客(M)頭部(Ma)膨脹的主囊(15)和與主囊(15)一體化且朝向擋風玻璃(3)膨脹以通過接觸擋風玻璃(3)來支撐主囊(15)的副囊(16),副囊(16)設置在主囊(15)的上部,以臨時安置的方式被收納,當主囊(15)膨脹時壓制主囊(15)的上部,通過穿過主囊(15)對流的氣體的流入,副囊(16)膨脹比主囊(15)的膨脹晚。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安裝在位于乘客座椅前方的儀表板中的前排乘客安全氣囊。
技術介紹
傳統上,前排乘客安全氣囊安裝在位于汽車等的乘客座椅前方的儀表板內。前排乘客安全氣囊具備以折疊狀態收納在儀表板內的預定區域中的安全氣囊。所收納的安全氣囊被配置為當氣體被供給時該安全氣囊朝向乘客側膨脹以保護坐在車廂中乘客座椅上的乘客的頭部。同時,傳統的前排乘客安全氣囊需要用于支撐該安全氣囊的結構,以通過移動的膨脹安全氣囊保護受撞擊的乘客頭部。這種安全氣囊以前的支撐結構包括圖7中所示的并且在專利文獻I和2中公開的結構。例如,在圖7中的現有技術中,前排乘客安全氣囊52的安全氣囊53安裝在儀表板51中乘客座椅側的內部。安全氣囊53通過供給的氣體從儀表板51的上表面51a朝向乘客M側膨脹,然后膨脹的安全氣囊53被擋風玻璃(擋風罩)54和儀表板51支撐。這使得乘客M的頭部Ma得到保護。注意,圖7中箭頭F的方向表示車輛的前方。_4] 現有技術文獻_5] 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2009-120114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2009-196551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問 題然而,在上述傳統的前排乘客安全氣囊52的安全氣囊53的支撐結構中,安全氣囊53被設計為在安全氣囊53碰撞擋風玻璃54之后朝向乘客M膨脹。因此,根據乘客M的姿態,乘客M的頭部Ma可能在安全氣囊53充分膨脹之前朝向車體側移動,或者擋風玻璃54可能被安全氣囊53的膨脹力擊碎。因此,就保護乘客M來說,還有改進空間。另外,隨著儀表板51的設計多樣化,將安全氣囊53的支撐結構安裝到儀表板51需要增加安全氣囊53的尺寸。較大的安全氣囊53使其膨脹行為難以穩定化,因此,這可能導致安全氣囊53不能充分起作用。安全氣囊53最好被配置為朝向乘客M的頭部Ma線性膨脹。然而,由于響應于增加儀表板51的容量的要求,近來在儀表板51中設置收納盒、托盤等情況增多,所以迫使安全氣囊53在不同于朝向乘客M的頭部Ma的方向的方向上膨脹。這使得穩定化安全氣囊53的膨脹行為更難。此外,由于對于每種車型例如儀表板51具有不同布局的部件和不同的外觀設計,所以安全氣囊53的容量和膨脹方式也相應地改變。因此,存在這樣的問題在設計過程中,根據需要必須投入大量的努力來檢查和調整安全氣囊53的膨脹行為。本專利技術是鑒于這種情況而作出的,并且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前排乘客安全氣囊,其能夠實現小型化和輕量化,并且通過縮短通過氣體供給而膨脹的主囊到達乘客頭部的時間和通過使用副囊防止主囊的未對準來提高安全氣囊的乘客保護性能。_3] 用于解決問顆的方案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前排乘客安全氣囊包括以折疊狀態收納在儀表板內的安全氣囊,當氣體被供給時所述安全氣囊朝向乘客側膨脹,其中所述安全氣囊具有朝向乘客頭部膨脹的主囊和與所述主囊一體化并且朝向擋風玻璃膨脹以通過與所述擋風玻璃接觸來支撐所述主囊的副囊,并且所述副囊被設置在所述主囊的上部,并且以臨時安置的方式被收納,從而當所述主囊膨脹時壓制所述主囊的上部,使得通過穿過所述主囊對流的氣體的流入,所述副囊膨脹比所述主囊的膨脹晚。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副囊以折疊狀態形成在所述主囊的上部,并且沿著車輛縱向方向延伸。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副囊被配置為從車輛后方側膨脹。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副囊通過縫制形成并被收納在所述主囊中。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副囊使用具有脆弱部的連接構件形成并被收納在所述主囊中。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在所述副囊的車輛后方側設置有用于釋放流入氣體的排氣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上所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前排乘客安全氣囊包括以折疊狀態收納在儀表板內的安全氣囊,當氣體被供給時所述安全氣囊朝向乘客側膨脹,其中所述安全氣囊具有朝向乘客頭部膨脹的主囊和與所述主囊一體化并且朝向擋風玻璃膨脹以通過與所述擋風玻璃接觸來支撐所述主囊的副囊,并且所述副囊被設置在所述主囊的上部,并且以臨時安置的方式被收納,從而當所述主囊膨脹時壓制所述主囊的上部,使得通過穿過所述主囊對流的氣體的流入,所述副囊膨脹比所述主囊的膨脹晚。因此,當所述主囊膨脹時,與所述副囊的收納部相鄰的表面使所述安全氣囊的氣體入口變窄,由此增加氣體的流速,使得被加速到較高流速的氣體瞬間流入到所述主囊中,瞬間膨脹所述主囊。這可以縮短所述主囊到達乘客頭部的時間。此外,膨脹比所述主囊的膨脹晚的所述副囊與所述擋風玻璃接觸。因此,可以由所述擋風玻璃在與朝向乘客頭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支撐所述副囊和所述主囊。這可以增強所述主囊的支撐強度,有效地防止要膨脹的主囊的未對準。因此,本專利技術的前排乘客安全氣囊可以保護乘客的頭部而與坐在乘客座椅上的乘客的姿態無關,由此提高乘客保護性倉泛。另外,在現有技術中,安全氣囊需要包含囊支撐部的容量,而在本專利技術的前排乘客安全氣囊中,兩個囊,即主囊和副囊被一體化,每個囊基于膨脹對象物而具有不同的膨脹方向。因此,這可以減小整個安全氣囊的尺寸,由此實現小型化和輕量化。此外,整個安全氣囊的尺寸減小可以減少用于膨脹所述安全氣囊的氣體輸出,因此可以減小充氣器的尺寸。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副囊以折疊狀態形成在所述主囊的上部,并且沿著車輛縱向方向延伸。這使得所述主囊的膨脹方向得到控制。因此,即使在難以根據收納部件等的布局使膨脹方向指向對象物的安全氣囊中,本專利技術也能夠控制主囊更可靠地朝向乘客頭部膨脹。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副囊被配置為從車輛后方側膨脹。因此,穿過所述主囊對流的氣體可以平穩地進入到所述副囊,并且所述副囊的膨脹方向被穩定為朝向擋風玻璃移動所述副囊以撞擊擋風玻璃。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副囊通過縫制形成并被收納在所述主囊中。因此,通過選擇縫制方法以及縫制線的類型、厚度等,可以調節縫制部的斷裂強度。這使得能容易地調節所述副囊的膨脹定時。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副囊使用具有脆弱部的連接構件形成并被收納在所述主囊中。這可以簡化部件的形成,并且減少加工步驟的數目,由此實現所述安全氣囊的生產率提聞和成本降低。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在所述副囊的車輛后方側設置有用于釋放流入氣體的排氣孔。這可以在膨脹中保持所述主囊的恒定內部壓力,并且穩定地保護與所述主囊接觸的乘客的頭部。附圖說明圖1是示意性示出安裝在車輛的儀表板內的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的前排乘客安全氣囊的側截面圖。圖2是示出根據上述實施方式的前排乘客安全氣囊的膨脹后的安全氣囊的透視圖。圖3(a)至(C)示出構成根據上述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的主囊和副囊膨脹的過程,(a)是膨脹后到達最終位置的主囊和所收納的副囊的示意性側截面圖,(b)是膨脹之后處于最終位置的主囊和開始膨脹的副囊的示意性側截面圖,(C)是膨脹之后處于最終位置的主囊和已經完成膨脹的副囊的示意性側截面圖。圖4(a)和(b)示出構成根據上述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的主囊和縫制后的副囊,(a)是膨脹之前的主囊和副囊的透視圖,(b)是膨脹之后的主囊和副囊的透視圖。圖5是示出構成根據上述實施方式的安全氣囊的主囊和副囊的膨脹狀態并且解釋設置在副囊中的排氣孔的位置關系的示意性側截面圖。圖6是根據圖4中的變形的安全氣囊中由具有脆弱部的連接構件形成的副囊的放大透視圖。圖7是示出傳統的前排乘客安全氣囊中膨脹后的安全氣囊的示意性側截面圖。附圖標記說明I前排乘客安全氣囊2儀表板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前排乘客安全氣囊,包括以折疊狀態收納在儀表板內的安全氣囊,當氣體被供給時所述安全氣囊朝向乘客側膨脹,其中所述安全氣囊具有朝向乘客頭部膨脹的主囊和與所述主囊一體化并且朝向擋風玻璃膨脹以通過與所述擋風玻璃接觸來支撐所述主囊的副囊,并且所述副囊被設置在所述主囊的上部,并且以臨時安置的方式被收納,從而當所述主囊膨脹時壓制所述主囊的上部,使得通過穿過所述主囊對流的氣體的流入,所述副囊膨脹比所述主囊的膨脹晚。
【技術特征摘要】
2011.10.11 JP 2011-2239021.一種前排乘客安全氣囊,包括以折疊狀態收納在儀表板內的安全氣囊,當氣體被供給時所述安全氣囊朝向乘客側膨脹,其中 所述安全氣囊具有朝向乘客頭部膨脹的主囊和與所述主囊一體化并且朝向擋風玻璃膨脹以通過與所述擋風玻璃接觸來支撐所述主囊的副囊,并且 所述副囊被設置在所述主囊的上部,并且以臨時安置的方式被收納,從而當所述主囊膨脹時壓制所述主囊的上部,使得通過穿過所述主囊對流的氣體的流入,所述副囊膨脹比所述主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渥美亮,
申請(專利權)人:鈴木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