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機械手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壓靠裝置以及可吸附工件的吸附裝置,所述吸附裝置和所述壓靠裝置設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壓靠裝置可運動地設置并可在運動后與所述吸附裝置共同夾持工件。本發(fā)明專利技術的機械手夾具通過增設與吸附裝置配合的壓靠裝置,壓靠裝置與吸附裝置共同夾持工件。利用吸力和夾持力共同固定工件,加強了對工件的保持力,有利于防止工件夾持松動,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件脫落而對操作人員造成人身傷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機械手夾具。
技術介紹
機械手能模仿人手和臂的某些動作功能,用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運物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動操作裝置。機械手是最早出現的工業(yè)機器人,也是最早出現的現代機器人。它可代替人的繁重勞動以實現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能在有害環(huán)境下操作以保護人身安全,因而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冶金、電子、輕工和原子能等部門。汽車內飾件生產過程中,需要搬運、移動內飾件。搬運、移動內飾件常用的工具是吸盤,利用吸盤來吸住工件搬運等。但是由于吸盤是利用與外界的壓力差來吸持工件。當工件較大或較重時,對壓力裝置以及吸盤質量的要求都很高,一旦壓力差不夠或者吸盤破損,就會導致工件脫落,影響生產效率、對操作人員的安全帶來威脅。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加強夾持力度,防止夾持松動的機械手夾具。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機械手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壓靠裝置以及可吸附工件的吸附裝置,所述吸附裝置和所述壓靠裝置設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壓靠裝置可運動地設置并可在運動后與所述吸附裝置共同夾持工件。優(yōu)選地是,所述吸附裝置包括吸盤、中空管和抽真空裝置;所述吸盤設置于中空管上端,所述吸盤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通過中空管與抽真空裝置連通;所述吸盤可上下活動地設置;所述抽真空裝置通過中空管使吸盤可吸附工件。優(yōu)選地是,所述吸盤與中空管可同步上下運動地設置于基座上;所述吸盤直徑大于中空管;所述中空管上套裝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一端抵靠在基座上,另一端抵靠在吸頭上。優(yōu)選地是,所述壓靠裝置包括壓桿,所述壓桿可轉動地設置;所述壓桿轉動后與吸附裝置共同夾持工件。優(yōu)選地是,所述基座上設置有第一支架;所述壓桿可轉動地設置于第一支架端部。優(yōu)選地是,還包括驅動壓桿轉動的氣缸;所述氣缸驅動壓桿轉動;壓桿中部通過軸桿可轉動地安裝于第一支架上;氣缸的活塞桿與壓桿一端連接。優(yōu)選地是,所述壓桿為L形,所述活塞桿與壓桿一端連接并可推動該端移動地設置;在活塞桿推動壓桿一端移動時,另一端轉動;壓桿另一端轉動后與吸盤共同夾持工件。優(yōu)選地是,還包括連桿,所述連桿一端與活塞桿可轉動地連接;另一端與壓桿一端可轉動地連接。優(yōu)選地是,所述第一支架設置有管腔,所述氣缸設置于管腔內;所述管腔內設置有第二彈簧;所述活塞桿推動第一支架一端轉動時使第二彈簧變形產生彈性力,該彈性力可使壓桿復位。優(yōu)選地是,所述活塞桿上設置有活塞板,所述第二彈簧移動抵靠在活塞板上,另一端抵靠在管腔內的止擋板上。優(yōu)選地是,還包括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驅動壓靠裝置運動。本專利技術的機械手夾具通過增設與吸附裝置配合的壓靠裝置,壓靠裝置與吸附裝置共同夾持工件。利用吸力和夾持力共同固定工件,加強了對工件的保持力,有利于防止工件夾持松動,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件脫落而對操作人員造成人身傷害。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機械手夾具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機械手夾具的正視圖。圖3為圖2所示的機械手夾具的剖切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中的機械手夾具的夾持工件時的工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5為圖4所示的機械手夾具工作時的剖視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1至圖5所示機械手夾具,包括基座1、壓靠裝置以及吸附裝置。壓靠裝置與吸附裝置均為兩個。每個壓靠裝置與一個吸附裝置相配合。吸附裝置包括吸盤21、中空管22及抽真空裝置(圖中未示出)。吸盤21設置于中空管22上端,且吸盤21直徑大于中空管22。吸盤21具有通孔23。通孔23通過中空管22與抽真空裝置連通。吸盤21與中空管22可上下活動地設置于基座I上。中空管22與基座I間隙配合,中空管22可以穿過基座I上下滑動。中空管22上套裝有第一彈簧4。第一彈簧4 一端抵靠在吸盤21上,另一端抵靠在基座I上。基座I上設置有第一支架5。第一支架5設置有管腔51。管腔51內設置有止擋板82。壓靠裝置為壓桿3。壓桿3為L形。壓桿3中部通過軸桿7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一支架5上端。氣缸6設置于管腔51內。氣缸6的活塞桿61上設置有活塞板62。活塞桿61端部連接有連桿81。連桿81 —端與活塞桿61的端部可轉動連接,另一端與壓桿3的一端31可轉動連接。第二彈簧83設置于管腔51內。第二彈簧83—端抵靠在活塞板62上,另一端抵靠在止擋板82上。本專利技術機械手夾具的工作原理詳述如下如圖2所示,未工作時,壓桿3與吸盤平行,兩者無配合關系。需要本專利技術工作時,首先將工件9 (圖4所示)放置在吸盤上。啟動抽真空裝置,通過中空管22及吸盤21,可將工件9吸附在吸盤21表面。啟動氣缸,其活塞板62推動活塞桿61向上運動。由于連桿81與活塞桿61及壓桿3均為可轉動地連接,且壓桿3中部通過軸桿7可轉動地安裝,因此,當活塞桿63向上運動時,可通過連桿81推動壓桿3轉動。壓桿3轉動時,其另一端32朝向吸盤轉動后壓靠在工件9上。壓桿3與吸盤共同夾持工件9,其狀態(tài)如圖4所示。此時,對工件的作用力包括吸盤的真空吸力和壓桿3與吸盤的夾持力兩個力,因此可牢固固定工件,防止其脫落。壓桿3轉動后與吸盤共同夾持工件9時,壓桿3的壓力使吸盤向下移動而壓縮第一彈簧4。第一彈簧4受壓迫后變形產生彈性變形力。該力既可以緩沖壓桿3的壓力,避免壓壞工件9 ;也可以在壓桿3的壓力解除后使吸盤復位。如圖5所示,活塞桿61推動壓桿3轉動過程中,活塞板62向上運動而壓縮第二彈簧83。第二彈簧83受壓變形后產生彈性變形力。該力可使活塞板62帶動活塞桿61復位。因此,得益于第二彈簧83的作用,氣缸可使用單向氣缸,節(jié)省成本。實施例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氣缸為雙向氣缸。本實施例中未設置彈簧93和止擋板82。利用雙向氣缸的活塞桿驅動壓桿3往復轉動。其余結構及使用方法與實施例1相同。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僅用于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說明,并不構成對權利要求范圍的限制,本領域內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其他實質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專利技術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機械手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壓靠裝置以及可吸附工件的吸附裝置,所述吸附裝置和所述壓靠裝置設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壓靠裝置可運動地設置并可在運動后與所述吸附裝置共同夾持工件。
【技術特征摘要】
1.機械手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壓靠裝置以及可吸附工件的吸附裝置,所述吸附裝置和所述壓靠裝置設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壓靠裝置可運動地設置并可在運動后與所述吸附裝置共同夾持工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手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裝置包括吸盤、中空管和抽真空裝置;所述吸盤設置于中空管上端,所述吸盤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通過中空管與抽真空裝置連通;所述吸盤可上下活動地設置;所述抽真空裝置通過中空管使吸盤可吸附工件。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械手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盤與中空管可同步上下運動地設置于基座上;所述吸盤直徑大于中空管;所述中空管上套裝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一端抵靠在基座上,另一端抵靠在吸頭上。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械手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壓靠裝置包括壓桿,所述壓桿可轉動地設置;所述壓桿轉動后與吸附裝置共同夾持工件。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機械手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設置有第一支架;所述壓桿可轉動地設置于第一支架端部。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機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項建武,李佳,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通領汽車飾件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