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尤其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輪作是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或復種組合的一種種植方式,合理的輪作能夠改進土壤,提高地力,減輕病蟲和雜草的危害,保證作物產量,提高經濟效益。水稻作為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其根據對光照反應的不同可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中稻介于早稻和晚稻之間,其一般在早秋季節成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較為普遍。現有的水稻在成熟收割后,稻田一般被閑置,或者將稻田翻耕后種植小麥、油菜。水稻-油菜輪作、水稻-小麥輪作或水稻與其它作物輪作存在幾個缺點1.茬口連接不緊,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光溫資源;2.不能充分發揮現有土地資源的最大經濟效益;3.不能有效挖掘作物輪作或套作的互補優勢。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該方法能夠充分有效利用光溫資源,挖掘農作物之間的互補優勢,使農業種植效益最大化。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Cl)中稻生產在翻耕好的稻田上種植中稻,中稻采用“渝香203”育苗,在每年的5月4日飛月10日插秧,保證插秧的行距為30cm,窩距為15cm,頭季中稻于同年9月I日 9月7日收獲; (2)再生稻生產中稻收獲后立即灌水發苗,在灌水發苗的第3天施發苗肥,發苗肥為尿素,每畝稻田施7kg尿素,再生稻于同年11月I日 11月7日收獲,再生稻收獲后將稻田中的水排干; (3)蠶豆播種在排干水的稻田內按照空兩行播種兩行的方式進行播種,蠶豆行距60cm,蠶豆播種在稻茬中,在每窩稻茬中播種一粒蠶豆,蠶豆選用中抗赤斑病蠶豆 ...
【技術保護點】
蠶豆、馬鈴薯、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中稻生產:在翻耕好的稻田上種植中稻,中稻采用“渝香203”育苗,在每年的5月4日~5月10日插秧,保證插秧的行距為30cm,窩距為15cm,頭季中稻于同年9月1日~9月7日收獲;(2)再生稻生產:中稻收獲后立即灌水發苗,在灌水發苗的第3天施發苗肥,發苗肥為尿素,每畝稻田施7kg尿素,再生稻于同年11月1日~11月7日收獲,再生稻收獲后將稻田中的水排干;(3)蠶豆播種:在排干水的稻田內按照空兩行播種兩行的方式進行播種,蠶豆行距60cm,蠶豆播種在稻茬中,在每窩稻茬中播種一粒蠶豆,蠶豆選用中抗赤斑病蠶豆新品種“通蠶鮮8號”,播種時間為同年11月7日~11月13日播種;(4)馬鈴薯播種:在蠶豆播種后的空行上進行播種,馬鈴薯行距60cm,馬鈴薯播種在稻茬行上,每隔一窩稻茬播一顆種薯,馬鈴薯選用“渝馬鈴薯1號”脫毒種薯,在同年的12月11日~12月17日播種,播種后采用稻草覆蓋,稻草覆蓋厚度為10cm;(5)收獲:蠶豆鮮莢和馬鈴薯均在第二年的4月27日~5月3日收獲。
【技術特征摘要】
1.蠶豆、馬鈴薯、水稻水旱輪作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中稻生產在翻耕好的稻田上種植中稻,中稻采用“渝香203”育苗,在每年的5月4日飛月10日插秧,保證插秧的行距為30cm,窩距為15cm,頭季中稻于同年9月I日 9月7日收獲; (2)再生稻生產中稻收獲后立即灌水發苗,在灌水發苗的第3天施發苗肥,發苗肥為尿素,每畝稻田施7kg尿素,再生稻于同年11月1日 11月7日收獲,再生稻收獲后將稻田中的水排干; (3)蠶豆播種在排干水的稻田內按照空兩行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成章,張繼君,張現偉,宗緒曉,陳紅,王萍,李艷花,楊濤,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