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及具有其的空調器。其中空調器室內機包括:殼體(10),殼體(10)具有進風口(11)、左右對置的第一出風口(12)以及位于對置的第一出風口(12)之間的第二出風口(13);空調器包括前述的空調器室內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旨在提供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及具有其的空調器,可以提高空調器室內機的送風效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空調器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及具有其的空調器。
技術介紹
傳統的空調器室內機出風口的數量一般為一個或兩個,且都是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的單一形式設置,配合貫流風葉或離心風機實現送風功能,由于設置形式單一,因而送風效果欠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及具有其的空調器,可以提高空調器室內機的送風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包括殼體,殼體具有進風口、左右對置的第一出風口以及位于對置的第一出風口之間的第二出風口。進一步地,第一出風口在殼體的前面板的左右兩側沿豎直方向延伸;第二出風口在殼體的前面板上沿水平方向延伸。進一步地,第二出風口為兩個,兩個第二出風口上下對置在殼體的前面板上。進一步地,位于上方的第二出風口靠近第一出風口的上端設置,位于下方的第二出風口靠近第一出風口的下端設置。進一步地,第二出風口為一個,其位于殼體的前面板上并靠近第一出風口的上端設置。進一步地,空調器室內機還包括多個貫流風葉,貫流風葉包括豎直設置以與第一出風口相對應的第一貫流風葉以及水平設置以與第二出風口相對應的第二貫流風葉。進一步地,空調器室內機還包括導流結構,導流結構包括第一導流部,包括從第一貫流風葉向第一出風口延伸的第一導流面以及從第二貫流風葉向第二出風口延伸的第二導流面;以及第二導流部,包括與第一導流面相對設置并從第一貫流風葉向第一出風口延伸的第三導流面以及與第二導流面相對設置并從第二貫流風葉向第二出風口延伸的第四導流面。進一步地,左側的第一導流部的第一導流面和與之相對應的第二導流部上的第三導流面在朝向前面板延伸的過程中向殼體的左側傾斜,右側的第一導流部的第一導流面和與之相對應的第二導流部上的第三導流面在朝向前面板傾斜的過程中向殼體的右側傾斜。進一步地,第二導流部還包括第五導流面,為凹面朝向進風口的第一弧形結構,其第一端與第三導流面固定連接,與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向進風口延伸;以及第六導流面,為凹面朝向進風口的第二弧形結構,其第一端與第四導流面固定連接,與第一端相對的第二端向進風口延伸。根據本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包括空調器室內機,空調器室內機為前述的空調器室內機。應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通過設置殼體,殼體具有進風口、左右對置的第一出風口以及位于對置的第一出風口之間的第二出風口,使第一出風口和第二出風口可以實現環繞送風的功能,改善送風效果,進而提高用戶使用的舒適性。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第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機的示意圖;圖2示出了根據圖1的空調器室內機的A-A向剖面圖;圖3示出了根據圖1的空調器室內機的B-B向剖面圖;圖4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第二個實施例的空調器室內機的示意圖;圖5示出了根據圖4的空調器室內機的A-A向剖面圖;以及圖6示出了根據圖4的空調器室內機的B-B向剖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如圖1至圖3所示,根據本技術的第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包括殼體10。殼體10具有進風口 11、兩個第一出風口 12以及第二出風口 13。其中兩個第一出風口 12在殼體10的前面板的左右兩側相對設置,第二出風口 13位于對置的兩個第一出風口 12之間。為了使第一出風口 12和第二出風口 13實現環繞立體送風效果,第一出風口 12在殼體10的前面板的左右兩側沿豎直方向延伸,第二出風口 13在殼體10的前面板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當然,這里第一出風口 12和第二出風口 13也可以分別設計成弧形,以使第一出風口 12和第二出風口 13在前面板上形成環狀,也可以達到環繞立體送風的效果。為了實現制冷模式和制熱模式的不同送風形式,第二出風口 13為兩個,兩個第二出風口 13上下對置在殼體10的前面板上。制熱模式下,下方的第二出風口 13送風,上方的第二出風口 13停止送風,根據熱脹冷縮原理,使熱風迅速上升蔓延至整個室內空間,實現快速制熱。制冷模式下,上方的第二出風口 13送風,下方的第二出風口 13停止送風,根據熱脹冷縮原理,使冷風迅速下降蔓延至整個室內空間,實現快速制熱。為了使兩個第二出風口 13更好地與左右兩側的第一出風口 12相配合,實現環繞立體送風效果,位于上方的第二出風口 13靠近第一出風口 12的上端設置,位于下方的第二出風口 13靠近第一出風口 12的下端設置。為了與第一出風口 12和第二出風口 13配合送風,空調器室內機還包括多個貫流風葉,貫流風葉包括豎直設置以與第一出風口 12相對應的第一貫流風葉21以及水平設置以與第二出風口 13相對應的第二貫流風葉22。其中第一貫流風葉21左右對置并分別與前面板上左右兩側的第一出風口 12 —一對應,第二貫流風葉22上下對置并分別與前面板上的兩個第二出風口 13 —一對應,每個貫流風葉分別由電機獨立控制,實現獨立送風。為了使殼體10內部的空氣順利流出,防止亂流、降低噪音,空調器室內機還包括導流結構,導流結構包括第一導流部31和第二導流部32。結合參見圖2,在空調器室內機的橫截面上,第一導流部31包括從第一貫流風葉21向第一出風口 12延伸的第一導流面311,第二導流部32包括與第一導流面311相對設置并從第一貫流風葉21向第一出風口 12延伸的第三導流面321。結合參見圖3,在空調器室內機的縱剖面上,第一導流部31包括從第二貫流風葉22向第二出風口 13延伸的第二導流面312,第二導流部32包括與第二導流面312相對設置并從第二貫流風葉22向第二出風口 13延伸的第四導流面322。第一導流面311和第三導流面321形成與第一貫流風葉21相配合的第一導流通道,第二導流面312和第四導流面322形成與第二貫流風葉22相配合的第二導流通道,以調節殼體10內部的空氣流向。結合參見圖2,在空調器室內機的橫截面上,左側的第一導流部31的第一導流面311和與之相對應的第二導流部32上的第三導流面321在朝向前面板延伸的過程中向殼體10的左側傾斜,右側的第一導流部31的第一導流面311和與之相對應的第二導流部32上的第三導流面321在朝向前面板傾斜的過程中向殼體10的右側傾斜。這種傾斜結構相對于沒有傾斜的結構可以增加從左右兩側的第一出風口 12送出的氣流的輻射面積,使氣流更加迅速的擴散至整個室內空間。結合參見圖3,同樣地,在空調器室內機的縱剖面上,上側的第一導流部31的第二導流面312和與之相對應的第二導流部32上的第四導流面322在朝向前面板延伸的過程中向殼體10的上側傾斜,下側的第一導流部31的第二導流面312和與之相對應的第二導流部32上的第四導流面322在朝向前面板延伸的過程中向殼體10的下側傾斜。為了更好地引流,第二導流部32還包括第五導流面323和第六導流面324。結合參見圖2,第五導流面323為凹面朝向進風口 11的第一弧形結構,其第一端與第三導流面321固定連接,與第一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10),所述殼體(10)具有進風口(11)、左右對置的第一出風口(12)以及位于對置的所述第一出風口(12)之間的第二出風口(1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玉忠,陳國豪,文超,朱林,韓義,孟憲運,丘曉宏,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