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適用于空調領域,提供了一種空調室內機,其包括具有內部風道的空調主體及與所述內部風道連通且設置于所述空調室內前面的出風部件,所述出風部件包括對稱地安裝于所述空調主體的相對兩側并相對于所述空調主體可轉動的外延管及連接兩外延管自由端的出風管,所述出風管具有出風窗,所述出風管、所述外延管與所述空調主體的內部風道相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空調室內機通過可相對空調主體轉動的外延管,而使出風管的出風高度可調節,能夠滿足客戶冷風要從頂部、暖風要從底部吹出的舒適性要求。(*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空調室內機
本技術屬于空調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室內機。
技術介紹
由于技術的發展,對空調器舒適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普通的常規是空調室內機,出 風口一般是固定的,當分別運行制冷和制熱時,經過空調器調節的風從同樣的高度和位置 吹出,不能滿足客戶冷風要從頂部、暖風要從底部吹出的舒適性要求,常規空調室內機的出 風口是固定的,由于機身本身尺寸和送風距離的局限性,上下的擺動送風角度就有一定的 局限性,不能滿足室內低空溫度調節、房間冷暖均衡舒適性的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調室內機,旨在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空調出風 從同樣的高度和位置吹出而不能滿足客戶舒適性要求的問題。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空調室內機,其包括具有內部風道的空調主體及 與所述內部風道連通且設置于所述空調室內機前面的出風部件,所述出風部件包括對稱地 安裝于所述空調主體的相對兩側并相對于所述空調主體可轉動的外延管及連接兩外延管 自由端的出風管,所述出風管具有出風窗,所述出風管、所述外延管與所述空調主體的內部 風道相連通。進一步地,所述空調室內機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內部風道內以將氣流送入所述各外 延管的風輪。進一步地,所述空調主體于所述空調室內機的后面開設有進風口及設置于進風口 處的換熱器,所述風輪與所述進風口相對應。進一步地,所述出風管上開設有至少一出風窗。進一步地,所述出風管的出風窗設置有用以導風的擺風葉,所述空調室內機還包 括用以控制所述擺風葉擺動的電機。進一步地,所述出風部件具有兩組以上,在空調主體的豎直方向排布。進一步地,所述空調主體的相對兩側與所述兩外延管之間分別設置有使所述外延 管可轉動的轉動機構。所述空調主體的相對兩側設置有與所述內部風道相連通且供所述各 外延管安裝的通孔。進一步地,所述轉動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通孔處的主動齒輪、帶動所述主動齒輪 轉動的電機及設置于所述各外延管的與所述空調主體連接的端部且與所述主動齒輪內嚙 合的嚙合齒輪,或者所述轉動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各外延管的端部的與所述空調主體連接 的主動齒輪、帶動所述主動齒輪轉動的電機及設置于所述通孔處且與所述主動齒輪內嚙合 的嚙合齒輪。進一步地,所述出風管的至少一端與所述外延管的自由端之間設置有使所述出風 管轉動的另一轉動機構。所述另一轉動機構包括分別安裝于所述出風管至少一端的主動齒輪、帶動所述主動齒輪轉動的電機及設置于所述外延管的自由端且與所述主動齒輪內嚙合 的嚙合齒輪,或者所述另一轉動機構包括設置于所述外延管的自由端的主動齒輪、帶動所 述主動齒輪轉動的電機及安裝于所述出風管的至少一端且與所述主動齒輪內嚙合的嚙合 齒輪。本技術的空調室內機通過可相對空調主體轉動的外延管,而使出風管的出風 高度可調節,能夠滿足客戶冷風要從頂部、暖風要從底部吹出的舒適性要求。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內機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1的空調室內機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是圖1的空調室內機的調節出風聞度的不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 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 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請參閱圖1至圖3,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內機100包括具有內部風道 10的空調主體20及與所述內部風道10連通且設置于所述空調室內機100前面的出風部件 90。所述出風部件90包括對稱地安裝于所述空調主體20的相對兩側并相對于所述空調主 體20可轉動的外延管30及連接兩外延管30自由端31的出風管40。所述出風管40具有 出風窗41。所述出風管40、所述外延管30與所述空調主體20的內部風道10相連通。所述空調室內機100通過可相對空調主體20轉動的外延管30,而使出風管40的 出風高度可調節,能夠滿足客戶冷風要從頂部、暖風要從底部吹出的舒適性要求。所述空調室內機100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內部風道10內以將氣流送入各外延管30 的風輪50。所述出風管40上開設有至少一出風窗41。所述空調主體20于所述空調室內 機100的后面開設有進風口 101及設置于進風口 101處的換熱器80,所述風輪50與所述進 風口 101相對應。氣流由所述進風口 101進入至所述內部風道10內。所述出風管40的出風窗41設置有用以導風的擺風葉42。所述空調室內機100還 包括用以控制所述擺風葉42擺動的電機(圖未示)。所述出風窗41可為多個,每個出風窗 41對應安裝一個或多個擺風葉42,可以理解地,所述出風窗41也可以不設置擺風葉42。所述空調主體20的相對兩側與所述兩外延管30之間分別設置有使所述外延管30 可轉動的轉動機構60。所述空調主體20的相對兩側設置有與所述內部風道10相連通且供 各外延管30安裝的通孔2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轉動機構60包括設置于所述通孔21處的第一主動齒輪61、帶 動所述第一主動齒輪61轉動的電機(圖未示)及設置于所述各外延管30的與所述空調主體 20連接的端部且與所述第一主動齒輪61內哨合的第一哨合齒輪62。所述第一哨合齒輪62 與所述第一主動齒輪61嚙合,當電機工作時,電機帶動第一主動齒輪61轉動,進而帶動所 述第一嚙合齒輪62轉動,使得所述外延管30相對于所述空調主體20轉動,達到調節出風 管40的高度的目的。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轉動機構可包括設置于所述各外延管30的端部的與所述 空調主體20連接的主動齒輪(圖未示)、帶動所述主動齒輪轉動的電機(圖未示)及設置于所 述通孔21處且與所述第一主動齒輪61內嚙合的嚙合齒輪(圖未示)。所述嚙合齒輪與所述 主動齒輪嚙合,當電機工作時,電機帶動主動齒輪轉動,使得主動齒輪相對于所述嚙合齒輪 轉動,進而使所述外延管30相對于所述空調主體20轉動,達到調節出風管40的高度的目 的。進一步地,所述出風管40的至少一端與所述外延管30的自由端31之間設置有使 所述出風管40轉動的另一轉動機構70。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另一轉動機構70包括分別安裝于所述出風管40至少一端的 第二主動齒輪71、帶動所述第二主動齒輪71轉動的電機(圖未示)及設置于所述外延管30 的自由端31且與所述第二主動齒輪71內嚙合的第二嚙合齒輪72。所述第二嚙合齒輪72 與所述第二主動齒輪71嚙合,當電機工作時,電機帶動第二主動齒輪71轉動,使得第二主 動齒輪71相對于所述第二嚙合齒輪72轉動,進而使所述出風管40相對于所述外延管30 轉動,達到調節出風管40的出風角度的目的。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另一轉動機構可包括設置于所述外延管30的自由端31的 主動齒輪(圖未示)、帶動所述主動齒輪轉動的電機(圖未示)及安裝于所述出風管40至少一 端且與所述主動齒輪內嚙合的嚙合齒輪(圖未示)。所述嚙合齒輪與所述主動齒輪嚙合,當 電機工作時,電機帶動主動齒輪轉動,進而帶動所述嚙合齒輪轉動,使得所述出風管40相 對于所述外延管30轉動,達到調節出風管40的出風角度的目的。在本技術的實施例中,所述出風部件90設置兩組;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出 風部件90可設置一組或兩組以上;當設置兩組以上的出風部件90時,多組出風部件90在 空調主體20的豎直方向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調室內機,其包括具有內部風道的空調主體及與所述內部風道連通且設置于所述空調室內機前面的出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部件包括對稱地安裝于所述空調主體的相對兩側并相對于所述空調主體可轉動的外延管及連接兩外延管自由端的出風管,所述出風管具有出風窗,所述出風管、所述外延管與所述空調主體的內部風道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蔡征君,楊熙,黎文斗,張智,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