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立式空調。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立式空調,包括殼體;第一風口,設置在殼體上;換熱器,設置在殼體內,換熱器的截面為多邊形或圓形;第二風口,設置在殼體上;第三風口,設置在殼體上。將微通道換熱器平板型結構相互串聯圍成一個多邊形結構減少了換熱器占用的空間,可以更加集中地對空氣進行制冷,提高了其制冷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空調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立式空調。
技術介紹
目前空調柜機上使用的微通道換熱器結構普遍為平板型,與傳統換熱器的結構大致相同,為平板結構,在空調柜機上應用的換熱原理也與傳統的換熱器的應用原理相同,沒有充分發揮微通道換熱器結構的優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立式空調,以解決普通平板型換熱器制冷效率低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 一種立式空調,包括殼體;第一風口,設置在殼體上;換熱器,設置在殼體內,換熱器的截面為多邊形或圓形;第二風口,設置在殼體上;第三風口,設置在殼體上。進一步地,第一風口設置在殼體的中部,第二風口和第三風口分別設置在殼體的上下兩端。進一步地,第一風口為進風口,第二風口和/或第三風口為出風口。進一步地,第二風口和/或第三風口為進風口,第一風口為出風口。進一步地,多個換熱器圍成的多邊形截面為封閉的多邊形或圓形。進一步地,多個換熱器圍成的多邊形截面為具有缺口的多邊形或圓形,缺口與進風口相對。進一步地,第二風口和第三風口處設置有抽風裝置。進一步地,抽風裝置為離心風葉或軸流風葉或混流風葉。進一步地,換熱器為微通道換熱器。進一步地,多邊形為六邊形。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將微通道換熱器平板型結構相互串聯圍成一個多邊形結構減少了換熱器占用的空間,可以更加集中地對空氣進行制冷,提高了其制冷效率。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技術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說明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技術的立式空調的外部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的立式空調的局部剖視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的立式空調的俯視剖視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技術的換熱器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5是根據本技術的換熱器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圖6是根據本技術的抽風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以及圖7是根據本技術的抽風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技術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參見圖1至圖7,根據本技術的立式空調,包括殼體10 ;第一風口 20,設置在殼體10上;換熱器30,設置在殼體10內,換熱器30的截面為多邊形或圓形;第二風口 40,設置在殼體10上;第三風口 50,設置在殼體10上。將微通道換熱器平板型結構相互串聯圍成一個多邊形結構減少了換熱器占用的空間,可以更加集中地對空氣進行制冷,提高了其制冷效率。參見圖1和圖2,第一風口 20設置在殼體10的中部,第二風口 40和第三風口 50分別設置在殼體10的上下兩端。第一風口 20為進風口,第二風口 40和/或第三風口 50為出風口。第二風口 40和/或第三風口 50為進風口,第一風口 20為出風口。進風口和出風口可以根據具體的模式進行選擇,例如制熱時,從下方出風較好,第一風口 20為進風口,可以單獨選擇第三風口 50出風,第二風口 40關閉。參見圖4和圖5,多邊形換熱器30為六邊形,換熱器30為微通道換熱器多個平板型換熱器圍成封閉的多邊形截面為封閉的多邊形或圓形,第一實施例的換熱器30為封閉的六邊形,換熱器30由六塊平板型微通道換熱器互相串聯拼接而成;第二實施例的換熱器30為帶缺口的六邊形,換熱器30由五塊平板型微通道換熱器互相串聯拼接而成。多個平板型換熱器圍成的多邊形截面為具有缺口的多邊形或圓形,缺口與第一風口 20相對,更容易控制空氣的流向。參見圖2、圖6和圖7,第二風口 40和第三風口 50抽風裝置60為離心風葉。抽風裝置60的第一實施例為抽風裝置為軸流風葉。抽風裝置60的第二實施例為混流風葉。也可以在兩個出風口處任意搭配抽風裝置60的類型。參見圖2、圖6和圖7,本技術立式空調器的內部空氣流動結構不意圖,箭頭方向為氣體流動方向,本技術主要由空調殼體10,第一風口 20、第二風口 40、第三風口50、多邊形微通道換熱器30和抽風裝置60等部分組成,充分利用微通道換熱器30加工成型的原理,將微通道換熱器30設計為多邊形結構或具有開口的多邊形結構,將微通道換熱器平板結構相互串聯圍成一個多邊形結構或具有開口的多邊形結構,將此微通道換熱器30的結構固定在殼體10結構的中,殼體10中部的側面開制第一風口 20,上下各置抽風裝置60可以為離心風葉或軸流風葉,當空調器運轉時,內置風葉對內側風道進行吸風,空氣從第一風口 20進入內部風道后,流入多邊形微通道結構內部,在多邊形微通道換熱器30結構的內部進行流動,使得換熱器可以更加集中地對空氣進行制冷,通過此結構實現更有制冷效率的空調器。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術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將微通道換熱器平板型結構相互串聯圍成一個多邊形結構減少了換熱器占用的空間,可以更加集中地對空氣進行制冷,提高了其制冷效率。以上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技術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包括 殼體(10); 第一風口(20),設置在所述殼體(10)上; 換熱器(30),設置在所述殼體(10)內,所述換熱器(30)的截面為多邊形或圓形; 第二風口(40),設置在所述殼體(10)上; 第三風口(50),設置在所述殼體(10)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風口( 20 )設置在所述殼體(10 )的中部,所述第二風口( 40 )和所述第三風口(50)分別設置在所述殼體(10)的上下兩端。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風口( 20)為進風口,所述第二風口(40)和/或所述第三風口( 50)為出風口。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風口(40)和/或所述第三風口( 50)為進風口,所述第一風口( 20)為出風口。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個換熱器圍成的截面為封閉的多邊形或圓形。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個換熱器圍成的截面為具有缺口的多邊形或圓形,所述缺口與所述第一風口(20)相對。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風口( 40 )和所述第三風口( 50 )處設置有抽風裝置(60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 所述抽風裝置(60)為離心風葉或軸流風葉或混流風葉。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熱器(30)為微通道換熱器。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邊形為六邊形。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立式空調。根據本技術的立式空調,包括殼體;第一風口,設置在殼體上;換熱器,設置在殼體內,換熱器的截面為多邊形或圓形;第二風口,設置在殼體上;第三風口,設置在殼體上。將微通道換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立式空調,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10);第一風口(20),設置在所述殼體(10)上;換熱器(30),設置在所述殼體(10)內,所述換熱器(30)的截面為多邊形或圓形;第二風口(40),設置在所述殼體(10)上;第三風口(50),設置在所述殼體(10)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輝,陳紹林,劉北泉,陳誠,金海元,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