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一種多齒內螺旋齒輪加工機床,主要由導滑裝置、換齒裝置、床身、刀架、工件固定裝置和液壓油缸等部分組成,通過靠模拉削加工和自動換齒來進行多齒內螺旋齒輪的加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機床,主要用于多齒內螺旋齒輪的加工,具有分度精、加工質量高、操作簡單等優點,解決了內徑較小的多齒內螺旋齒輪的加工難題,使多齒內螺旋齒輪所具有的特點是和功能得到廣泛利用。(*該技術在1998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為一種多齒內螺旋齒輪加工機床。現有的多齒內螺旋齒輪加工方法,有采用銑牙機安裝內銑頭加工的,由于銑頭不可能做的相當小,無法進行內徑小于100毫米的產品加工;而插齒機,不能以齒輪軌跡退刀,也不能用來加工內螺旋齒輪;而用車床加工,因所加工內螺旋齒輪導程較大,無法使用,同時車削加工也存在齒的分度不均這一嚴重缺陷。本技術的目的正是為了設計一種現有設備不易加工內螺旋齒輪的加工專用機床。 附圖說明圖1、加工機床主視圖,刀架橫移手柄(21),刀架縱移手柄(22)。圖2、加工機床俯視圖圖3、加工機床換齒裝置和工件固定裝置結構圖。圖4、加工機床導滑裝置結構圖。本技術所述的多齒螺旋齒輪加工機床,主要由導滑裝置、換齒裝置、床身、刀架、工件固定裝置和液壓油缸等部分組成,導滑裝置由導滑軸(7)、導滑支承(6)、導滑套(8)等部分構成,導滑套(8)與導滑軸(7)嚙合,通過導滑支承(6)固定于床身。導滑軸(7)的螺旋角和導程與所加工的多齒內螺旋齒輪相同。換齒裝置由內齒蓋(10)、外齒輪(11)、內齒座(12)、套筒(13)等部分組成。具有內齒的內齒蓋(10)與內齒座(12)固定于套筒(13)兩端,外齒輪(11)裝在導滑軸(7)端部。工件固定裝置(15)一端與換齒裝置固定聯接,另一端腔內固定被加工件。工件固定裝置(15)在行程開關(5)和換齒油缸(18)帶動的拉桿(19)作用下,在固定于床身的滑瓦(14)中滑動。導滑裝置中導滑軸(7)螺旋齒的螺旋角和導程與所加工工件的螺旋角和導程相同,齒數可少于工件齒數。與導向軸(7)嚙合的導滑套(8)主要起導向作用,其內齒為與導向軸齒相嚙合的齒形,也可為固定于導滑支承(6)上,內徑等于導滑軸齒外徑的鋼套,以螺距要求裝導滑銷代用,然后用加工出的多頭內螺旋齒輪作導滑套。外齒輪(11)與固定于套筒(13)兩端的內齒蓋(10)和內齒座(12)同軸,處于內齒蓋(10)和內齒座(12)之間,可移動。內齒蓋(10)、外齒輪(11)、內齒座(12)的齒數均等于被加工件齒數,為圓周齒輪或端面齒輪,齒形為直齒或斜齒。本技術所述加工機床采用靠模拉削加工,被加工件(16)置于工件固定裝置(15)內,外齒輪(11)與內齒座(12)嚙合向右移動達到上刀位置,拉刀的上刀過程完成后,外齒輪(11)在主動力油缸作用下向左移動與內齒蓋(10)嚙合進而進行齒形拉削。當拉刀與被加工件脫開的瞬間,換齒油缸(18)工作,拉動工件固定裝置(15)向后直線移動一等于內齒蓋(10)與內齒座(12)間隔的距離,該距離的選擇通過計算而定,與該距離相對應的外齒輪的螺旋軌跡在內齒蓋(10)上的投影等于一個齒距長。這時外齒輪(11)與內齒座重新嚙合,但相對位置較退出嚙合時移動一個齒距,從而達到換齒的目的。本技術所述的機床加工的多齒內螺旋齒輪,由于分度質量主要取決于內齒蓋、外齒輪、內齒座的齒的分度,因此,保證了內螺旋齒輪的齒的分度精度,使其與多頭螺旋軸有良好的嚙合。這種加工機床可自動進行分齒,降低了勞動強度,減少了產品質量對操作者的依賴程度,操作簡單,一人可同時操作多臺該機床,本技術為采用多頭內螺旋齒輪傳動結構提出了可靠的加工方案,使多齒內螺旋齒輪所具有的特點和功能得到廣泛的利用。本技術實施例本實施例加工的產品為一種液壓絞鏈缸體,其一端為內徑74.62毫米、模數3、螺旋角45度、齒數19的多齒內螺旋齒輪。主動力油缸(2)被固定座(3)固定于床身(1)的一端,活塞通過行程擋鐵(4)與導滑軸(7)相聯接,導滑支承(6)將導滑套(8)固定于床身(1),導滑軸(7)的齒數為19,螺旋角45度,導程與所加工工件一致,導滑套可由一內徑等于導滑軸齒外徑的鋼套以螺距的要求裝導滑銷代用,附圖4所示導滑套(8)為內螺旋齒輪。通過導滑裝置使得固定于導滑軸(7)前端的外齒輪(11)以符合加工工件要求螺旋軌跡運動。軸向的移動距離由行程擋鐵(4)和行程開關(5)來控制。外齒輪(11)齒數為19,齒形為直齒,內齒蓋(10)和內齒座(12)均為內直齒齒輪,齒數19,且與外齒輪(11)節徑相同。這種多齒內螺旋齒輪加工機床為靠模拉削加工,加工時,被加工工件(16)置于工件固定裝置(15)之內,用螺栓(9)與緊固環(17)將被加工件固定,主動力油缸(2)中活塞運動,推動導滑軸(7)上外齒輪(11)與內齒座(12)嚙合,在導滑套(8)作用下,工件固定裝置(15)與導滑軸(7)同時做螺旋回轉運動,移向右端。該加工機床為液壓傳動,各工步由行程開關控制。當工件固定裝置(15)達至右終端,觸動行程開關(5),使拉力油缸(23)中活塞工作,完成上刀過程。拉削時,主動力油缸(2)工作,活塞向左移動,使外齒輪(11)與內齒蓋(10)嚙合,帶動工件固定裝置(15)與被加工件(16)回轉移動,進行齒形拉削。當工件拉削結束,換齒油缸(18)開使工作,拉動拉桿(19)使滑瓦(14)中的工件固定裝置(15)向后直線移動一等于內齒蓋(10)與內齒座(12)間隔的距離,這時外齒輪(11)重新與內齒座(12)嚙合,但兩齒輪的相對位置較退出嚙合時移動一個齒距,達到了換齒目的。與此同時,拉刀油缸(23)使拉刀向后移動,達到退刀位置。以上完成了一次齒形拉削加工,然后周而復始進行分齒后的齒形連續加工。權利要求1.一種多齒內螺旋齒輪加工機床,其特征是由導滑裝置、換齒裝置床身、刀架、工件固定裝置、液壓油缸等部分組成,其中導滑裝置由導滑軸(7)、導滑支承(6)、導滑套(8)構成,導滑套(8)與導滑軸(7)嚙合,通過導滑支承(6)固定于床身,換齒裝置由內齒蓋(10)、外齒輪(11)、內齒座(12)、套筒(13)構成,具有內齒的內齒蓋(10)與齒座(12)固定于套筒(13)兩端,外齒輪(11)裝在導滑軸(7)端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齒內螺旋齒輪加工機床,其特征在于導滑軸(7)與導滑套(8)的齒數可少于被加工件的齒數。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齒內螺旋齒輪加工專用機床,其特征是換齒裝置中的內齒蓋(10)、外齒輪(11)與內齒座(12)的齒數均等于被加工工件的齒數。4.根據權利要求1和3所述的多齒內螺旋齒輪加工機床,其特征在于內齒蓋(10)、外齒輪(11)、內齒座(12)為圓周齒輪或端面齒輪,齒形為直齒或斜齒。專利摘要本技術為一種多齒內螺旋齒輪加工機床,主要由導滑裝置、換齒裝置、床身、刀架、工件固定裝置和液壓油缸等部分組成,通過靠模拉削加工和自動換齒來進行多齒內螺旋齒輪的加工。本技術所述機床,主要用于多齒內螺旋齒輪的加工,具有分度精、加工質量高、操作簡單等優點,解決了內徑較小的多齒內螺旋齒輪的加工難題,使多齒內螺旋齒輪所具有的特點是和功能得到廣泛利用。文檔編號B23F17/00GK2030520SQ8820599公開日1989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1988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1988年5月27日專利技術者李善學 申請人:國營大連造船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齒內螺旋齒輪加工機床,其特征是由導滑裝置、換齒裝置床身、刀架、工件固定裝置、液壓油缸等部分組成,其中導滑裝置由導滑軸(7)、導滑支承(6)、導滑套(8)構成,導滑套(8)與導滑軸(7)嚙合,通過導滑支承(6)固定于床身,換齒裝置由內齒蓋(10)、外齒輪(11)、內齒座(12)、套筒(13)構成,具有內齒的內齒蓋(10)與齒座(12)固定于套筒(13)兩端,外齒輪(11)裝在導滑軸(7)端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善學,
申請(專利權)人:國營大連造船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21[中國|遼寧]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