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前罩板(6)設于汽車的前擋風板(2)的下端部(2a)、發動機罩(3)的后端部(3a)與緩沖板(4)的上端部(4a)之間,包括:通過密封材料支撐發動機罩的后端部的密封材料放置部(8);以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為起點向下側形成的縱壁部(9);以及支撐于緩沖板的上端部的板放置部(10a),縱壁部包括第一斜面部(12)和第二斜面部(13),第一斜面部以將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作為起點的垂線為基準向后部側以規定角度形成,第二斜面部向第一斜面部的前側折彎而形成。由此,在發動機罩的后端部由于施加于發動機罩的來自上部的沖擊載荷而變形并向下側移動時,與發動機罩鄰近的前罩板不頂住而能有效地吸收該載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前罩板,尤其涉及橫跨配置于汽車的前擋風板的下端部、發動機罩和緩沖板之間的汽車用前罩板。另外,尤其涉及在前罩板中與擋風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前罩板的配合部的結構。另外,關于在本申請專利技術中使用的車體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寬度方向,是指以車輛直行的前進方向為基準,從車體的后方朝向車輛的前進方向時的方向。
技術介紹
作為現有技術,已知有如下技術作為現有的橫跨配置于的汽車的前擋風板的下端部、發動機罩和緩沖板之間的汽車用前罩板,例如,前罩板的截面形狀為向前方突出形成,以從下方保持發動機罩的后端部,并且通過固定設于該前罩板的前端部的密封部件保持發動機罩(例如,日本申請公開2009-090787號)。但是,這種現有技術存在以下問題汽車撞上行人等,由保險杠推撞行人等,從而通過反作用,行人等的上半身特別是頭部有可能撞到發動機罩的后端部。在此情況下,由于產生于發動機罩的后端部的沖擊載荷,發動機罩的后端部變形并向下側移動時,從下方保持該發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上述前罩板有可能成為障礙。另外,一直以來,在發動機室配設于車體前部的汽車中,前罩板設于從擋風玻璃的前端部到發動機罩的后端部之間。前罩板成為在整個車寬方向上延伸設置的形狀,覆蓋從擋風玻璃的前端部到發動機罩的后端部的間隙,并且還兼具裝飾等的功能。S卩,前罩板塞住該間隙以免從司機座看見發動機室內部。另外,為了避免雨水等進入發動機室內,在前罩板的后端部設有與擋風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在前罩板的前端側設有密封前罩板與發動機罩的后端部之間的密封部件。前罩板通過將例如合成樹脂等材料成形而構成,成為具有某種程度的剛性的結構。特別地,在與擋風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與從前罩板的后端部向前方側的罩主體部一起一體成形的結構的前罩板中,作為罩主體部的結構,要求具備某種程度的剛性。另一方面,關于與擋風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由于需要保持與擋風玻璃的密合性,因此要求具備易于彈性變形的結構。作為將與罩主體部一體成形的配合部做成易于彈性變形的結構的前罩板,提出了罩頂裝飾物安裝結構(例如,參照日本申請公開平8-119145號。)等方案。將專利文獻記載的罩頂裝飾物安裝結構作為本申請專利技術的現有例,圖12表示了在車體的前后方向的罩頂裝飾物安裝結構的主要部分縱剖視圖。如圖12所示,在罩頂裝飾物41A (在本申請專利技術的記載中,相當于前罩板)的后端部41aA,設有與罩頂裝飾物41A —體成形的飾帶部43A (在本申請專利技術的記載中,相當于配合部的凸緣部。)。飾帶部43A構成為將罩頂裝飾物41A的后端部41aA向擋風板42A(在本申請專利技術的記載中,相當于擋風玻璃。)側延伸設置的形狀。另外,為了使飾帶部43A易于彈性變形,在罩頂裝飾物41A的后端部41aA和飾帶部43A之間形成有截面為V字狀的凹部44A。并且,在將罩頂裝飾物41A設置于車體上時,飾帶部43A與擋風板42A的前端部42aA抵接、凹部44A的V字向被縮小的方向彈性變形。在專利文獻記載的專利技術中,在安裝罩頂裝飾物4IA時,對凹部44A上的V字狀的底部施加彎曲力矩,作為飾帶部43A,會在縮小凹部44A的V字的方向上彈性變形。因此,從V字狀的底部上的應力的作用來看,壓縮應力作用于V字狀的底部上的內面側,拉伸應力作用于外面側。若構成該飾帶部43A的合成樹脂承受不了作用于V字狀的底部的壓縮應力或拉伸應力,則會發生樹脂白化的白化狀態而易于產生飾帶部43A的變形。但是,由于樹脂白化, 導致作為合成樹脂的物理參數下降。在專利文獻記載的專利技術中,在安裝罩頂裝飾物41A時,因為能夠縮小并封閉V字狀的凹部44A,因此由飾帶部43A的變形產生的白化的部分從外部看不見。因此,在專利文獻記載的專利技術中,能夠防止從罩頂裝飾物41A的外側看見白化部分而引起的罩頂裝飾物41A周圍的外觀的惡化。在專利文獻記載的專利技術中,具有通過縮小并封閉V字狀的凹部44A,使得從罩頂裝飾物41A的外側看不見白化部分的優點。但是,相反地,由于白化部分,導致作為合成樹脂的物理參數下降,但是無法從罩頂裝飾物41A的外側確認白化部分是否產生在凹部44A上。另外,在形成于罩頂裝飾物41A和飾帶部43A之間的凹部44A由于成形時的不均等原因,導致V字狀的凹部沒能正確形成時,即使飾帶部43A在安裝罩頂裝飾物41A時在封閉V字狀的凹部44A的方向上變形,V字狀的凹部44A也無法以恰好重疊的狀態被封閉,而是以產生間隙的狀態被封閉。并且,透過沒有恰好重疊的間隙,能夠從外部看見凹部44A上的白化部分,導致作為罩頂裝飾物41A的外表惡化。另外,在專利文獻記載的專利技術中,作為使罩頂裝飾物4IA在擋風板42A側直接延伸設置的形狀,構成飾帶部43A。并且,在罩頂裝飾物41A的后端部和飾帶部43A之間的邊界,形成截面為V字狀的凹部44A。即,構成為罩頂裝飾物41A的上表面上的朝向擋風板42A側的延長面直接成為飾帶部43A的上表面。由于如此構成,因此作為飾帶部43A的板厚的形狀,成為從飾帶部43A的凹部44A側向擋風板42A側逐漸減小的形狀。S卩,作為飾帶部43A的板厚,構成為凹部44A側厚、朝向擋風板42A側變薄的板厚形狀。因此,在專利文獻記載的專利技術中,作為V字狀的凹部44A的深度,成為與凹部44側的飾帶部43A的板厚大致相等的大小。并且,凹部44A的V字向被縮小的方向彈性變形時,作為作用于V字狀的凹部44A的底部的彎曲力矩,與凹部44A的V字狀的深度淺的結構的情況相比,在凹部44A的V字狀的深度深的結構的情況下,作用有大的彎曲力矩。如此,在專利文獻記載的專利技術中,由于V字狀的凹部44A的底部產生較大彎曲,因此大的應力作用于V字狀的凹部44A,凹部44A的白化部分便會明顯地顯現出來。若白化部分明顯地顯現出來,在凹部44A,便無法展示樹脂原本的物理參數,導致V字狀的凹部44A的復原力下降。并且,在最壞的情況下,V字狀的底部發生裂紋或產生斷裂,從而V字狀的凹部44A成為脆弱部,無法保證作為飾帶部43A的強度。若成為這種狀態,例如,在飾帶部43A和擋風板42A之間產生間隙的情況下,飾帶部43A無法向消除間隙的方向復原,在飾帶部43A和擋風板42A之間,沒被封閉的間隙照丨日存在。并且,相對于擋風板42A想要維持密合狀態的飾帶部43A的隨動性也惡化。另外,例如,試想有以下結構從V字狀的底部到飾帶部43A的后端部的長度是相同的長度,對后端部施加相同的彎曲載荷,V字狀的側面側是被固定的結構,若對該結構中的飾帶部43A的后端部側的彎曲量進行檢測,則與凹部44A的V字狀的深度淺的結構相比,在凹部44A的V字狀的深度深的結構中,撓曲量變小。因此,在專利文獻記載的專利技術中,為了與擋風板42A密合、想要加大飾帶部43A的后端部側的撓曲量,必須對飾帶部43A的后端部側施加大的按壓力。另外,若飾帶部43A的后端部側的撓曲量小,則成為飾帶部43A的彈性變形的范圍變窄的結構。其結果,作為飾帶部43A的變形量,更多依賴于V字狀的凹部44A的變形。并且,若更多依賴于V字狀的凹部44A的變形,則作用于凹部44A的應力變大,其結果,在凹部44A明顯地出現白化。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汽車用前罩板,由于來自上部的施加在發動機罩上的沖擊載荷,致使發動機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前罩板,與配置于車體前部的擋風玻璃的前端部配合,覆蓋從該擋風玻璃的前端部到發動機罩的后端部的間隙,并在整個車寬方向上延伸設置,上述發動機罩覆蓋車輛的前車室的上部開口,上述前罩板的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前罩板的后端部并與上述擋風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具有:位于上述車體的前后方向上的普通板厚部;從上述普通板厚部延伸設置的凸緣部;以及形成于上述普通板厚部與上述凸緣部中的邊界部的薄壁部,上述普通板厚部、上述薄壁部及上述凸緣部的背面側構成為玻璃相對面,該玻璃相對面直到上述凸緣部中的與上述擋風玻璃抵接的玻璃抵接部沒有階梯差,上述凸緣部的板厚形成為比上述普通板厚部的板厚薄,上述薄壁部的板厚形成為比上述凸緣部的除后端部以外的部分的板厚薄,在上述車體的前后方向上的上述薄壁部的截面形狀形成為圓弧狀的曲面形狀。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芹澤大介,武井大介,
申請(專利權)人:日本富拉司特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