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吸能式A柱結構總成,A柱的碰撞測試區域上設有吸能件,吸能件為長條形空腔結構,覆蓋A柱碰撞測試區域,吸能件的空腔貫通吸能件。通過更改A柱外板結構來改變碰撞區域的側參考線,使得A柱碰撞測試區域的側參考線直接落在吸能件上,若行人頭部與A柱區域發生碰撞時,與吸能件相接觸,吸能件碎裂吸能,從而規避原A柱區域,減少對行人的傷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汽車
,涉及一種用于行人保護的汽車結構,特別涉及一種A柱結構。
技術介紹
今年來,汽車與行人碰撞造成的交通事故已越來越多,這種交通事故會給行人帶來極大的傷害。因此國家也在2010年7月I日實施了 GB/T24550-2009汽車對行人的碰撞保護國家標準,重視行人保護工作的開展。行人在受到汽車碰撞的傷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行人頭部受到傷害和行人腿部受到傷害。考慮到行人在與車輛發生碰撞時,行人會因為慣性向汽車方向傾倒,故頭部極易撞擊到A柱區域,受到嚴重傷害,因此目前多種安全評價體系中,行人保護的測試區域一般包含A柱區域。由于A柱是整車主要的抗變形零件,故十分堅硬且基本無法變形,所以行人保護頭部碰撞試驗在A柱區域往往得分為0,因此有必要對A柱結構進行改進,以提高A柱區域行人保護的力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有利于A柱區域行人保護的力度的A柱結構總成。本專利技術的方案如下一種吸能式A柱結構總成,包括A柱結構,所述A柱的碰撞測試區域上設有吸能件,所述吸能件為長條形空腔結構,覆蓋所述A柱碰撞測試區域,所述長條形空腔結構貫通所述吸能件。所述吸能件緊靠A柱內側設置,所述吸能件的高度高于所述A柱的高度,所述吸能件的長度覆蓋所述前風窗玻璃兩側邊緣。所述A柱與前擋風玻璃接觸邊向內收縮,所述A柱最短寬度為維持A柱的基本強度的寬度,所述吸能件緊靠內縮后的A柱內側設置,安裝于前擋風玻璃兩側邊緣處,長度覆蓋前風窗玻璃兩側邊緣。所述吸能件位于所述A柱之上,覆蓋所述A柱外表面。所述空腔結構的前端為弧面,貼合車身設計。所述吸能件的高度為25mm以上。 所述吸能件為塑料吸能件。所述塑料為PP + EPDM-TD20型號的材料。所述吸能件與所述碰撞區域膠粘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專利通過更改A柱外板結構來改變碰撞區域的側參考線,使得A柱碰撞測試區域的側參考線直接落在吸能件上,若行人頭部與A柱區域發生碰撞時,與吸能件相接觸,吸能件碎裂吸能,從而規避原A柱區域,減少對行人的傷害。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2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俯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側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原理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吸能件的正視圖;圖6為圖5中所示的吸能件的側視圖;圖7為圖5所示的吸能件的俯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吸能式A柱結構總成,A柱3的碰撞測試區域上設有吸能件2,吸能件2為長條形空腔結構,,長條形空腔結構貫穿吸能件2,吸能件2覆蓋A柱3碰撞測試區域,使得A柱3碰撞測試區域的側參考線直接落在吸能件2上,從而規避原A柱結構。行人保護碰撞區域側參考線的確定方法是通過一定長度和離地高度的直尺對車輛外輪廓以一定的規則進行接觸所得。根據《GBT24550-2009汽車對行人的碰撞保護》的規定,碰撞區域參考線定義為當長700mm直尺平行于車輛橫向垂直平面且向內傾斜45°,并保持與車輛前部結構的側面相接觸時,直尺與車輛側面最高接觸點所形成的幾何軌跡,即側參考線是所有接觸點的幾何軌跡.圖4即為A柱碰撞測試區域的側參考線的其中一點的截面圖示意。如圖4所示,a和b是均指45°的直尺,由于選取的是截面,所以A柱碰撞測試區域的側參考線在這個圖4所示的截面里只是一個點,即現有技術中A柱碰撞測試區域的側參考線是線a與車輛的切點,改進后的本專利技術的A柱碰撞測試區域的側參考線是線b與車輛的切點。本專利技術在原來的A柱碰撞區域范圍內增加了吸能件2,使得直尺不在與A柱外板相接觸,而是與吸能件2接觸,所以側參考線落在了吸能件2上。而頭部試驗沖擊側參考線區域即吸能件2上時,空腔的吸能件2碎裂吸能,潰縮變形,減小碰撞時,降低了 A柱區域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值的大小,從而解決了 A柱區域無法得分的問題。整個吸能件2都是空腔設置的,即為上下通孔。因為不同車型的碰撞區域不一樣,故整個空腔的22才可以包含不同車型的碰撞區域。因為不同車型的造型是不同,對于A柱結構的強度要求也是各異的,因此吸能件2的安裝位置根據車輛的整體造型確定。在其中一實施例中,A柱3與前擋風玻璃I相連的邊分別向內收縮,A柱3寬度縮小,A柱3最短寬度可縮至為維持A柱的基本強度的寬度,吸能件2緊靠A柱3內側設置,長度覆蓋風窗玻璃兩側邊緣。行人保護碰撞區域測參考線是根據車輛的整體造型確定的,最終目的是使得45°直尺首先與吸能件2相切。當A柱3結構往內收縮一定距離,但不對A柱3的強度造成影響時,既可以縮小原有設計中A柱3的碰撞區域范圍,從而降低碰撞測試時,A柱3部分對行人頭部造成的傷害;同時,在內縮后的A柱3內側設置吸能件2,使碰撞區域的側參考線落在吸能件2上,若行人頭部與A柱3區域的碰撞測試區發生碰撞,行人頭部落到吸能件2上,從而進一步的降低對行人的傷害。因為不同車型的造型是不用的,所以導致針對不同車型A柱3內縮的距離是不同的,可對整車碰撞的影響進行CAE分析,確定合適的內縮距離,本實施例中,A柱3的內縮距離為5mm。在其中一實施例中,吸能件2緊靠A柱3的內側設置,吸能件2高度高于A柱3的高度,長度覆蓋前風窗玻璃兩側邊緣。由于車輛強度需要,在A柱3的結構發生改變會對A柱3強度造成影響的情況下,可不必對A柱3外板結構進行更改,直接通過增加吸能件2的高度,吸能件2的高度值的改變以45°直尺首先與吸能件2相切為準,此時可同樣達到側參考線內移的目的。在其中一實施例中,吸能件2直接設于A柱3上,覆蓋A柱3的外表面。在不對A柱3的外板結構進行改變的情況下,還可將吸能件2直接安裝于A柱3的外表面,此時,若行人頭部與A柱3發生碰撞時,也是直接與吸能件2相接觸的,空腔的吸能件2碎裂吸能,對于行人的傷害值減小。本實施例中,空腔結構的前端為弧面,貼合車身設計。將吸能件2與車身鈑金相接觸部分設計為弧形,使得與車身整體造型更為得當,前端具體弧度的大小根據不同車輛的需要進行設計。本實施例中,長條形吸能件2的高度為25mm以上,寬度為30mm。吸能件2的尺寸需要高度滿足一定要求,才可以達到較好的吸能效果,將吸能件2的高度設為25mm以上,可以較好的達到潰縮效果。吸能件2的寬度可按照具體的車型在30_附近變化,過窄或過寬都不利于實現吸能作用,在實際應用時,可按照具體的車型可以適當更改尺寸。本實施例中,吸能件2為塑料吸能件。優選的采樣PP + EPDM-TD20型號的塑料制成,其中,PP代表聚丙烯,EPDM代表三元乙丙烯,TD代表滑石粉。由于行人頭部與吸能件2發生碰撞時,需要空腔的吸能件2碎裂吸能,從而減少傷害,因此,對該吸能件2的選材有一定要求。選用塑料制作吸能件2即可滿足常態下對車輛整體強度的要求,在發生劇烈沖擊下,塑料吸能件2也會發生碎裂吸能,能夠滿足本專利技術的需求。本實施例中,吸能件2采用膠粘的方式粘貼在風擋玻璃或者A柱3上,便于更換,且成本較低。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該
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應用本專利技術。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專利技術不限于這里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揭示,不脫離本專利技術范疇所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吸能式A柱結構總成,包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吸能式A柱結構總成,包括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的碰撞測試區域上設有吸能件,所述吸能件為長條形空腔結構,覆蓋所述A柱碰撞測試區域,所述長條形空腔結構貫通所述吸能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呂鋮瑋,吳佳,呂曉江,王純,周大永,劉衛國,趙福全,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