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轉向架的側架,其側架的縱向兩側均設有連接連桿端部的支撐座,支撐座與側架一體鑄造成型;支撐座包括支撐板和設于支撐板中部下方的中部立筋、設于支撐板縱向內側下方的第一側面立筋,支撐板中部設有通孔,連桿與支撐座通過固設于通孔中的錐柱螺紋連接。采用這種結構,這種側架節省了焊接的繁瑣工序,保證了支撐座的安裝精度,提高了支撐座的強度,使轉向架的運動可靠性較高。經過測算,鑄造一體式支撐座比焊接式支撐座降低成本約200元,減輕重量約10kg,降低成本150元,由此可見,上述結構的側架還能夠減小側架的生產成本。這種側架還可以增強支撐座1和連桿的強度和工作可靠性,并且安裝和拆卸過程簡單、方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運輸裝備
,尤其涉及一種轉向架及其側架。
技術介紹
轉向架是鐵路車輛結構中最為重要的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車輛的載重、長度與容積,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并在規定的線路軌道條件下低速或高速運行時都應具有良好的運行品質,以保護車輛和貨物,滿足鐵路運輸發展的需要。按照車體與轉向架之間的載荷傳遞方式可以將轉向架分為構架式轉向架、準構架轉向架和三大件轉向架。 請參考圖1至圖3,圖1和圖2分別為現有技術中一種三大件轉向架的側架的主視圖和俯視圖,圖3為圖1中的支撐座的結構示意圖;下面簡要介紹上述轉向架的工作過程及其存在的缺陷。現有技術中,如圖1至圖3所示,上述側架適用于中交叉支撐的轉向架,即轉向架包括交叉穿過搖枕腹部兩側的預留孔的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兩個側架上均對稱設有兩個支撐座P。工作過程中,第一側架的兩個支撐座Γ分別連接第一連桿的第一端部、第二連桿的第一端部,第二側架的兩個支撐座I,分別連接第一連桿的第二端部、第二連桿的第二端部,從而形成中交叉支撐裝置,防止兩側架和兩輪對之間發生平行四邊形現象,改善曲線通過性能、提高蛇形運動的臨界速度。然而,上述側架上的支撐座I'包括水平設置的支撐板11'和豎直設置的第一立板12'、第二立板13',三塊板焊接后再焊接到側架上,這種結構的側架對焊接工藝要求較高、對焊接質量依賴性較高,由于焊接變形較大,常常導致側架的安裝精度較低,而且強度較差,直接影響轉向架的運動可靠性。有鑒于此,亟待針對現有技術中的技術缺陷,對上述轉向架的側架進一步優化設計,以提高側架的安裝精度、增強轉向架的運動可靠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為提供一種用于轉向架的側架,以提高側架的安裝精度,增強轉向架的運動可靠性。在此基礎上,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為提供一種應用上述側架的轉向架。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用于轉向架的側架,所述轉向架包括設于兩個所述側架之間的搖枕,還包括交叉穿過所述搖枕腹部兩側預留孔的兩個連桿;每個所述側架的縱向兩側均設有連接所述連桿端部的支撐座,所述支撐座與所述側架一體鑄造成型;所述支撐座包括支撐板和設于所述支撐板中部下方的中部立筋、設于所述支撐板縱向內側下方的第一側面立筋,所述支撐板中部設有通孔,所述連桿與所述支撐座通過固設于所述通孔中的錐柱螺紋連接。優選地,所述支撐板的長度沿其根部向端部的方向漸縮,所述第一側面立筋與所述支撐板縱向內側的延伸方向一致、支撐于所述支撐板的縱向內側的邊緣下方。優選地,所述支撐板的縱向內側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側面立筋的延伸方向和與該支撐座連接的連桿方向平行。優選地,所述支撐板的端部為圓頭板,所述通孔設于所述圓頭板上。優選地,所述中部立筋的底面和所述第一側面立筋的底面均為一斜面。優選地,所述支撐座設于所述側架的橫向外側或者設于所述側架的橫向內側,或者設于所述側架的上側或者設于所述側架的下側。 優選地,所述轉向架還包括橫跨兩個所述側架的橫跨梁,所述側架的上端部還設有與所述橫跨梁端部連接的橫跨梁托座。優選地,所述橫跨梁托座包括水平托板和設于所述水平托板兩側的立板,所述橫跨梁托座與所述側架一體鑄造成型。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用于轉向架的側架,其側架的縱向兩側均設有連接連桿端部的支撐座,支撐座與側架一體鑄造成型;支撐座包括支撐板和設于支撐板中部下方的中部立筋、設于支撐板縱向內側下方的第一側面立筋,支撐板中部設有通孔,連桿與支撐座通過固設于通孔中的錐柱螺紋連接。采用這種結構,在轉向架行駛過程中,由于支撐座與側架一體鑄造成型,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焊接變形造成的誤差,節省了焊接的繁瑣工序,保證了支撐座的安裝精度,并且提高了支撐座的強度,使得轉向架的運動可靠性較高。此外,經過測算,鑄造一體式支撐座比焊接式支撐座降低成本約200元,并且減輕重量約10kg,進一步降低成本150元,由此可見,上述結構的側架還能夠減小側架的生產成本。對于中交叉支撐式轉向架來說,由于兩個連桿在兩個側架之間的中部交叉,并與側架的支撐座I連接,因此轉向架運行過程中支撐座I的中部和縱向內側受力較大。采用上述結構,上述中部立筋12、第一側面立筋13能夠在支撐座I的主要受力部位對支撐板11起到支撐作用,增強支撐座I的強度和工作可靠性。此夕卜,通過錐柱螺紋連接連桿和支撐座1,能夠保證連桿的連接可靠性,并且安裝和拆卸過程簡單、方便。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轉向架,包括兩個輪對、設于輪對橫向兩側的兩個側架,以及安裝于兩個側架中部的搖枕,所述側架采用如上所述的側架。由于上述側架具有如上技術效果,因此,包括該側架的轉向架也應當具有相同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贅述。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三大件轉向架的側架的主視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為圖1中支撐座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所提供側架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主視圖;圖5為圖4的俯視圖;圖6為圖4的左視圖。其中,圖1至圖3中的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支撐座Γ、支撐板11'、第一立板12'、第二立板13'、錐柱14';圖4至圖6中的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支撐座1、支撐板U、中部立筋12、中部立筋的底面121、第一側面立筋13、第一側面立筋的底面131、第二側面立筋14、圓頭板15、通孔151 ;橫跨梁托座2、托板21、立板22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專利技術的核心為提供一種用于轉向架的側架,通過在該側架上設置與之一體鑄造成型的支撐座,提高側架的安裝精度和強度,進而提高轉向架的運動可靠性。在此基礎上,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核心為提供一種應用上述側架的轉向架。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本專利技術文件中出現的方位詞“縱向”、“橫向”指的是當轉向架停放在鐵路線路軌道上時軌道的長度方向、軌道的寬度方向,即本文中的“縱向”指的是圖4中的左右延伸的方向、“橫向”指的圖4中沿垂直于紙面延伸的方向;“縱向內側”、“縱向外側”指的是圖4中的左側、右側,“橫向內側”、“橫向外側”指的是圖5中的上側、下側;應當理解,這些方位詞是以說明書附圖為基準而設立的,它們的出現不應當影響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請參考圖4至圖6,圖4為本專利技術所提供側架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主視圖;圖5為圖4的俯視圖;圖6為圖4的左視圖。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4至圖6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側架,該側架主要用于中交叉支撐式轉向架。中交叉支撐式轉向架包括兩個輪對、兩個輪對的橫向兩側設有側架,兩個側架之間連接有搖枕,該轉向架還包括交叉穿過搖枕腹部兩側的預留孔的兩個連桿,側架的縱向兩側分別設有用于連接連桿端部的支撐座1,該支撐座I與側架一體鑄造成型。兩個連桿和支撐座I構成了轉向架的中交叉支撐裝置,在轉向架運行過程中起到支撐作用,防止兩側架和兩輪對之間發生平行四邊形現象。如圖4和圖5所示,上述支撐座I可以包括支撐板11和設于支撐板11中部下方的中部立筋12、設于支撐板11縱向內側下方的第一側面立筋13,支撐板11上中部設有通孔151,連桿與支撐座I通過設于通孔151中的錐柱螺紋連接。采用這種結構,在轉向架行駛過程中,由于支撐座I與側架一體鑄造成型,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焊接變形造成的誤差,節省了焊接的繁瑣工序,保證了支撐座I的安裝精度,并且提高了支撐座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轉向架的側架,所述轉向架包括設于兩個所述側架之間的搖枕,還包括交叉穿過所述搖枕腹部兩側預留孔的兩個連桿;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側架的縱向兩側均設有連接所述連桿端部的支撐座(1),所述支撐座(1)與所述側架一體鑄造成型;所述支撐座(1)包括支撐板(11)和設于所述支撐板(11)中部下方的中部立筋(12)、設于所述支撐板(11)縱向內側下方的第一側面立筋(13),所述支撐板(11)中部設有通孔(151),所述連桿與所述支撐座(1)通過固設于所述通孔(151)中的錐柱螺紋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世鋒,邵文東,胡海濱,于躍斌,尹平偉,劉振明,
申請(專利權)人:齊齊哈爾軌道交通裝備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