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涉及列車車腹整流技術領域??朔饬髯枇Φ霓D向架整流裝置,包括導流罩軌道、導流罩輪、殼體框架、檢修門、導流罩外殼體、客車箱車底、轉向架、導向輪支架、導向輪、鋼軌,其特征在于:轉向架外罩有導流罩外殼體,導流罩外殼體上下敞口,導流罩外殼體前后面為圓弧面,導流罩外殼體兩側檔板上裝有檢修門,導流罩外殼體的前、后面上端外部兩側裝有導流罩輪,導流罩外殼體通過導流罩輪與導流罩軌道連接,導流罩軌道焊接連接客車箱車底;導流罩外殼體內焊接連接有殼體框架;殼體框架下端橫架連接導向輪支架,導向輪連接導向輪支架。其特點是減少列車運行的空氣阻力,降低能耗提高列車運行速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涉及列車車腹整流
技術介紹
現代列車不斷朝著高速舒適的方向發展,列車行駛的阻力主要來自車輪和鋼軌的摩擦阻力、空氣氣流對列車的流體動力學阻力。為克服空氣氣流對行駛列車的阻力,列車車廂下連接有裙邊,但列車轉向架周圍卻無裙邊,其原因是因在列車行駛到軌道轉彎處時隨軌道的轉彎而轉彎,廂體連接的裙邊會阻礙轉向架的轉動。中國專利申請200810195674. 6提出了高速列車車腹整流的技術方案,但因公開不充分可行性差。其一,根據權利要求2的技術特征“緊貼車腹橫梁下安裝有平板型橫梁整流罩”,阻斷了列車制動裝置對轉向架上輪子的制動;其二,根據權利要求2的技術特征“緊貼車腹橫梁下安裝有平板型橫梁整流罩”,列車制動時閘瓦與車輪摩擦放熱,熱量使氣體膨脹,熱氣體密度<冷氣體密度,熱氣流上升而轉向架上卻被平板型橫梁整流罩罩住,不能散熱,其后果難以預料;其三,列車的運行參數是依據動力學原理及長期經驗而設計,根據權利要求I的技術特征高速列車車腹整流裝置的整體重量由轉向架承載,而其運行參數又未做相應的修正,影響列車整體運行性能;其四,根據權利要求5的技術特征外掛箱整流罩順列車運行方向呈流線型設置。技術方案公開不完全,整流罩如何與車體連接未公開,轉向架被整流罩完全包住,轉向架如何轉動未做說明,綜上所述諸多原因,此技術方案難于實施。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的任務是一、提供一種減輕列車運行時空氣阻力的轉向架導流裝置;二、確保列車剎車時的散熱;三、不增加轉向架的負載,還要保證與轉向架同步轉動;四、保證轉向架的檢修。本專利技術的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采用如下技術方案I、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包括導流罩軌道I、導流罩輪2、殼體框架3、檢修門4、導流罩外殼體5、客車箱車底6、轉向架7、導向輪支架8、導向輪9、鋼軌10、殼體框架下框架3-1,其特征在于轉向架7外罩有導流罩外殼體5,導流罩外殼體5上下敞口、上部為立方體、下部兩側檔板向內折,導流罩外殼體5前后檔板為圓弧面,導流罩外殼體5兩側檔板上裝有檢修門4,導流罩外殼體5的前、后檔板上端外部兩側裝有導流罩輪2,導流罩外殼體5通過導流罩輪2與導流罩軌道I連接,導流罩軌道I焊接連接客車箱車底6 ;所述的導流罩外殼體5內側焊接連接殼體框架3 ;所述的導流罩外殼體5內側下部焊接連接殼體框架下框架3-1,殼體框架下框架3-1連接導向輪支架8,導向輪9連接導向輪支架8。2、所述的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框架3為方管鋼,所述的殼體框架下框架3-1為方管鋼。3、所述的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流罩外殼體5前、后檔板為圓弧面,圓弧面的圓弧半徑=轉向架7中心點到圓弧面的垂直距離。4、所述的導向輪9位于鋼軌10上方,與鋼軌10的間距=10mm。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和作用減少列車運行的空氣阻力,降低能耗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導流罩外殼體裝有導向輪保證轉向架與導流罩外殼體的同步轉動;保證轉向架相對于車箱的相對運動;導流罩外殼體通過導流罩輪與導流罩軌道連接,導流罩軌道連接客車箱,由列車車體承載導流罩外殼體的重量,不增加轉向架的承載負荷,保障列車的運動性能;導流罩外殼體上下敞口確保剎車時摩擦熱的散熱;導向輪9與鋼軌10的間距=IOmm以減少摩擦阻力;導流罩外殼體兩側檔板上裝有檢修門便于檢修。附圖說明圖I :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主視圖;圖2 :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俯視圖;圖3 :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A-A左視剖面圖;圖4:1局部放大視圖;圖5 II局部放大視圖;圖中1導流罩軌道、2導流罩輪、3殼體框架、4檢修門、5導流罩外殼體、6客車箱車底、7轉向架、8導向輪支架、9導向輪、10鋼軌、31殼體框架下框架。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做進一步說明。實施例I、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包括導流罩軌道I、導流罩輪2、殼體框架3、檢修門4、導流罩外殼體5、客車箱車底6、轉向架7、導向輪支架8、導向輪9、鋼軌10、殼體框架下框架3-1,其特征在于轉向架7外罩有導流罩外殼體5,導流罩外殼體5上下敞口、上部為立方體、下部兩側檔板向內折,導流罩外殼體5前、后檔板為圓弧面,導流罩外殼體5兩側檔板上裝有檢修門4,導流罩外殼體5的前、后檔板上端外部兩側裝有導流罩輪2,導流罩外殼體5通過導流罩輪2與導流罩軌道I連接,導流罩軌道I焊接連接客車箱車底6 ;所述的導流罩外殼體5內側焊接連接殼體框架3 ;所述的導流罩外殼體5內側下部焊接連接殼體框架下框架3-1,殼體框架下框架31連接導向輪支架8,導向輪9連接導向輪支架8。2、所述的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框架3為方管鋼,所述的殼體框架下框架3-1為方管鋼。3、所述的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流罩外殼體5前、后檔板為圓弧面,圓弧面的圓弧半徑=轉向架7中心點到圓弧面的垂直距離。4、所述的導向輪9位于鋼軌10上方,與鋼軌10的間距=10mm。導流罩外殼體5呈上、下敞口的箱形,便于剎車時的散熱;導流罩輪2和導流罩軌道I的滑動連接,使導流罩可靈活轉動,又可使客車箱車底6承載導流罩的全部重量,則不會影響轉向架的動力學性能,保障行車安全。導流罩外殼體5前后為圓弧面,即可保證導流罩輪2沿導流罩軌道I的滑動,又不致轉動時觸碰車箱裙邊,又可進一步降低行駛中的氣流阻力。導流罩軌道I焊接連接客車箱車底6,焊接連接不會松動,造成意外。殼體框架3為方管鋼,通過方管鋼的殼體框架3加強對導流罩外殼體5的穩固,防止運行時的形變。導流罩外殼體5兩側面開有檢修門4利于維修。除本說明書所述的技術特征外,均為本
技術人員慣常的技術,不再贅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包括導流罩軌道、導流罩輪、殼體框架、檢修門、導流罩外殼體、客車箱車底、轉向架、導向輪支架、導向輪、鋼軌、殼體框架下框架,其特征在于:轉向架外罩有導流罩外殼體,導流罩外殼體上下敞口、上部為立方體、下部兩側檔板向內折,導流罩外殼體前、后檔板為圓弧面,導流罩外殼體兩側檔板上裝有檢修門,導流罩外殼體的前、后檔板上端外部兩側裝有導流罩輪,導流罩外殼體通過導流罩輪與導流罩軌道連接,導流罩軌道焊接連接客車箱車底;所述的導流罩外殼體內側焊接連接殼體框架;所述的導流罩外殼體內側下部焊接連接殼體框架下框架,殼體框架下框架連接導向輪支架,導向輪連接導向輪支架。
【技術特征摘要】
1.克服氣流阻力的轉向架整流裝置,包括導流罩軌道、導流罩輪、殼體框架、檢修門、導流罩外殼體、客車箱車底、轉向架、導向輪支架、導向輪、鋼軌、殼體框架下框架,其特征在于轉向架外罩有導流罩外殼體,導流罩外殼體上下敞口、上部為立方體、下部兩側檔板向內折,導流罩外殼體前、后檔板為圓弧面,導流罩外殼體兩側檔板上裝有檢修門,導流罩外殼體的前、后檔板上端外部兩側裝有導流罩輪,導流罩外殼體通過導流罩輪與導流罩軌道連接,導流罩軌道焊接連接客車箱車底;所述的導流罩外...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晶,許崇娟,許華芳,
申請(專利權)人:濟南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