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構造簡單,夾緊力的左右平衡良好,夾緊力不會因為轉向盤(103)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不同而變動的轉向裝置。在利用傾斜伸縮功能進行固定時,當轉動操作桿(349)時,在可動凸輪(344)的山部跨上固定凸輪(343)的山部而向右側推固定凸輪(343)的同時,向左側拉夾緊桿(34),從而夾緊側板(32A、32B)。側板(32A、32B)的內側面(321A、321B)夾緊間隔托架(6)的平面部(62A、62B)。平面部(62A、62B)向車寬方向內側彈性變形,折彎部(64A、64B)的左右一對夾緊部(66A、66B)從左右兩側夾緊內柱(2)的外周面(22)。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轉向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具備伸縮功能和沖擊吸收功能的轉向裝置,該伸縮功能能夠調整轉向盤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上述沖擊吸收功能在二次碰撞時能夠吸收自駕駛者施加于轉向盤的沖擊載荷,并且能夠使轉向盤向前方位移。
技術介紹
在轉向裝置中,為了能夠調整轉向盤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有由能沿軸線方向滑動地嵌合的外柱和內柱構成轉向柱的具有伸縮功能的轉向裝置。另外,在汽車的碰撞事故中,在汽車與其他汽車等碰撞的初次碰撞之后接著發生駕駛者與轉向盤碰撞的二次碰撞,也有如下這種轉向裝置在發生該二次碰撞時,該轉向裝置能夠吸收自駕駛者施加于轉向盤的沖擊載荷,并且能夠使轉向盤向前方位移,具有能夠保護駕駛者的沖擊吸收功能。在具有伸縮功能、沖擊吸收功能的轉向裝置中,如國際公開W02009/013457號小冊子所述的構造所示,以如下方式構成轉向柱沿外柱的軸線方向設置狹縫,并且設置使該外柱沿寬度方向擴縮的固緊裝置和用于操作該固緊裝置的操作桿,利用該操作桿的操作使外柱縮徑,利用外柱的內周面夾緊內柱的外周面,從而將內柱不能沿軸線方向相對于外柱移動地固緊于外柱,由此構成轉向柱。在帶伸縮功能的轉向裝置中,通過相反地進行操作桿的操作,解除外柱對內柱的夾緊,此時,使外柱相對于內柱沿軸線方向滑動,使整個轉向柱伸縮,從而能夠調節轉向盤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帶沖擊吸收功能的轉向裝置中,在通常情況下,將外柱支承于車身側托架,該車身側托架支承于車身側,但在二次碰撞時,利用設在外柱與車身側之間的能量吸收構件,將施加于該外柱的沖擊載荷吸收,并且使外柱脫離車身側托架,從而能夠使該外柱向前方位移。但是,在具有國際公開W02009/013457號小冊子所公開的構造的轉向裝置中,夕卜柱的狹縫的一端在該外柱的軸線方向的端面開口。因而,根據轉向盤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的不同,狹縫的另一端的終止端部與外柱的夾緊位置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因此,存在如下問題即使利用擴縮功能以恒定的力使外柱縮徑,外柱夾緊內柱的力仍會因為轉向盤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的不同而變動。日本特開2002- 274393號公報所公開的轉向裝置使被分為兩部分而成的間隔托架(柱側托架)以與轉向柱的寬度方向的兩側相面對的方式配置,利用一方間隔托架直接夾緊內柱的外周面,從而能夠防止外柱夾緊內柱的力因為轉向盤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變動。但是,在日本特開2002 - 274393號公報所公開的構造中,利用一方間隔托架夾緊外柱的外周面,利用另一方間隔托架夾緊內柱的外周面。因此,只有內柱的寬度方向一側的外周面被夾緊,存在夾緊力的左右平衡差的問題。另外,由于利用銷能擺動地對分為兩部分而成的間隔托架分別進行支承,所以也有間隔托架的構造復雜、制造成本增加的問題。另外,日本特開平5 - 262238號公報所公開的轉向裝置構成為利用能滑動地支承于間隔托架的按壓片直接夾緊內柱。在日本特開平5 - 262238號公報所公開的構造中,利用I個按壓片只夾緊內柱的外周的一側,所以也存在夾緊力的左右平衡差的問題。另外,由于將作為與間隔托架不同的零件的按壓片能滑動地支承于間隔托架,所以也存在構造復雜、制造成本增加的問題。另外,本說明書參照且引用國際公開W02009/013457號小冊子、日本特開2002 -274393號公報和日本特開平5 - 262238號公報的內容。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W02009/013457號小冊子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2 - 274393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平5 - 262238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構造簡單、夾緊轉向柱的力的左右平衡良好、夾緊力不會因為轉向盤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的不同而變動的轉向裝置。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本專利技術的轉向裝置包括內柱;外柱,其能沿軸線方向相對于上述內柱滑動地外嵌于該內柱,該外柱具有左右一對通孔;車身安裝托架,其能安裝在車身上,具有左右的側板;間隔托架,其具有左右一對的夾緊部,這些夾緊部插入在上述左右一對通孔中且能夾緊上述內柱的外周面,該間隔托架固定在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上,并且能滑動地被上述車身安裝托架的左右側板夾持;固緊裝置,其使上述車身安裝托架的左右側板夾緊上述間隔托架。并且,本專利技術的轉向裝置構成為在利用上述固緊裝置使上述車身安裝托架的左右側板夾緊上述間隔托架的情況下,上述間隔托架的左右一對夾緊部直接夾緊上述內柱的外周面,使上述內柱不能相對于上述外柱沿軸線方向移動地固緊該內柱。優選將上述間隔托架一體地形成為U字形,該間隔托架的圓弧部外嵌在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上,將該間隔托架固定在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上。也可以代替上述結構地,利用分為兩部分而成的左右的構成零件構成上述間隔托架,將各構成零件的一端固定于上述外柱的外周面。可以在上述間隔托架的被上述車身安裝托架的左右側板夾持的部分的車身前后方向的兩端,形成向車寬方向的內側折彎而成的折彎部,在上述折彎部的車寬方向的內側面形成上述夾緊部。也可以代替該結構或作為該結構的追加地,在上述間隔托架的被上述車身安裝托架的左右側板夾持的部分,沿車身前后方向的全長形成有向車寬方向的內側伸長的折彎部或突出部,利用上述折彎部或突出部的與上述內柱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面,形成上述夾緊部。通過焊接上述間隔托架中外嵌在上述外柱上的部分,能夠將該間隔托架固定在該外柱的外周面上。在該情況下,優選使將上述間隔托架固定在上述外柱上的焊接的長度方向相對于外柱的中心軸線傾斜地,構成上述間隔托架。在本專利技術中,也可以將上述間隔托架的左右的夾緊部形成為圓弧狀或直線狀的任一種形狀。另外,也可以將本專利技術的轉向裝置構成為上述間隔托架的左右的夾緊部夾緊上述內柱的車身下方側的外周面或車身上方側的外周面。此外,可以將上述內柱和上述外柱形成為中空圓筒狀或中空多邊形筒狀。另外,也可以將本專利技術的轉向裝置構成為上述內柱或上述外柱的車身前方側固定于車身。專利技術的效果本專利技術的轉向裝置具備間隔托架,其固定在外柱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夾緊內柱的外周面的左右一對的夾緊部,該間隔托架被車身安裝托架的左右側板能滑動地夾持;左右一對通孔,它們形成于外柱,供間隔托架的各夾緊部貫穿;固緊裝置,其使車身安裝托架的左右側板夾緊間隔托架。并且,在利用傾斜伸縮功能進行固定時,利用固緊裝置夾緊車身安裝托架的左右側板,利用間隔托架的左右一對夾緊部直接夾緊內柱的外周面,使內柱不能相對于外柱沿軸線方向移動地固緊該內柱。因而,由于間隔托架的左右一對夾緊部從左右兩側直接夾緊內柱的外周面,所以夾緊力的左右平衡良好,外柱夾緊內柱的夾緊力不會因為轉向盤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不同而變動。另外,由于間隔托架的上下方向的一端側固定于外柱的外周面,在間隔托架的上下方向的另一端側形成有夾緊內柱的外周面的夾緊部,所以間隔托架的構造簡單,能夠削減制造成本。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將本專利技術的轉向裝置安裝在車輛中的狀態的整體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轉向裝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視圖。圖3是圖2的A-A剖視圖。圖4是表示在圖2的轉向裝置中省略了車身安裝托架、轉向軸、和固緊裝置的狀態的主視圖。圖5是從圖4的狀態中省略內柱且分開表不外柱和間隔托架的分解立體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第2例的轉向裝置的相當于圖5的分解立體圖。圖7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鈴木健一,森山誠一,柴崎弘,小島和彥,
申請(專利權)人:日本精工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