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高分子材料
及金屬有機化學
,具體涉及一種用于乙烯原位共聚制備支化聚乙烯的雙功能催化劑體系及應用。
技術介紹
高分子材料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中聚烯烴一直是最重要的產品。據統計全球有機高分子合成材料已超過I. 5億噸,作為聚烯烴的典型代表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它們相應的共聚物,約占合成樹脂的75%。各國競相開展烯烴聚合的研究。支化聚乙烯由于結構可調控、性能優異而具有極其廣泛的用途,其典型代表為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LLDPE被稱為聚乙烯的第三代產品,已占有聚乙烯市場的40%左右,并且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成為未來全球增長最快的通用塑料。支化聚乙烯一般以乙烯與a-烯烴共聚得到,而目前a-烯烴主要通過乙烯齊聚得到,我國以乙烯齊聚為基礎的a-烯烴生產基本上是空白,除I-丁烯外,其余所需的a-烯烴主要依賴進口。Beach等人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雙功能催化劑的思想(J. Polym. Sci. : Polym. Chem. 1984,22,3027; J. Polym. Sci. : Polym. Chem. 1986,24,1069),即以乙烯為唯一原料,在同一反應體系中同時加入齊聚催化劑和共聚催化劑,先使乙烯在齊聚催化劑作用下合成a -烯烴,然后在共聚催化劑作用下,使a-烯烴與乙烯原位共聚合,直接將a-烯烴插人到正在增長著的聚合物鏈上,一步生成支化聚乙烯。與傳統的支化聚乙烯制備方法相比,原位共聚法不需要加入價格昂貴的a-烯烴,簡化了生產流程,并且可以通過調節兩種催化劑之間的比例來獲得不同結構、不同性能的支化聚乙烯 ...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乙烯原位共聚制備支化聚乙烯的雙功能催化劑體系,該雙功能催化劑體系由齊聚催化劑和共聚催化劑組成,所述齊聚催化劑和共聚催化劑都包含有主催化劑和助催化劑,其特征在于:所述齊聚催化劑的主催化劑為具有如下結構通式的吡啶雙亞胺類鐵或鈷配合物:上述結構通式中,R1為氫,C1~C10的烷基、鹵代烷基或芳基;R2~R11為C1~C20的烴基、鹵代烴基、芳基、烷氧基、酯基,鹵素,氫,硝基或氰基;R2~R1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它們之間或彼此鍵連成環;M為Fe(II)、Fe(III)或Co(II);Y為鹵素、C1~C30的烴基、芳基、含氧基團或含氮基團;所述鹵素為氟、氯、溴或碘;所述含氧基團為環氧丙烷基、環氧丁烷基、環氧戊烷基或乙酰丙酮;所述含氮基團為仲胺;n?=?1、2或3;所述共聚催化劑的主催化劑為具有如下結構通式的非茂類三齒鈦配合物:上述結構通式中,R12~R17為氫,鹵素,硝基,氰基,C1~C30的烴基、芳基或鹵代烴基;R12~R17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12與R13、R13與R14、R15與R16之間可分別或同時再成芳環;所述芳環為苯環、萘環或蒽環;A為O、S、Se、N、P或As;p?=0 ...
【技術特征摘要】
1. 一種用于乙烯原位共聚制備支化聚乙烯的雙功能催化劑體系,該雙功能催化劑體系由齊聚催化劑和共聚催化劑組成,所述齊聚催化劑和共聚催化劑都包含有主催化劑和助催化劑,其特征在于所述齊聚催化劑的主催化劑為具有如下結構通式的吡啶雙亞胺類鐵或鈷配合物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功能催化劑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啶雙亞胺類鐵或鈷配合物為對稱結構,且結構通式中,R1為氫或甲基;R2和R7為氫,甲基,乙基,2-丙基或鹵素; R3 6和R8 11為氫或氟,且當R2不為氫和氟時,R3 6均為氫,當R2為氫時,R3 6至少有一個基團為氟;Y為鹵素;η = 2或3。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功能催化劑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啶雙亞胺類鐵或鈷配合物為不對稱結構,所述結構通式中,R1為氫或甲基;R2為甲基,乙基或2-丙基;R7為氫或鹵素;R8 11為氫或氟,且當R7不為氫和氟時,R8 11均為氫,當R7為氫時,R8 11至少有一個基團為氟;γ為鹵素;η = 2或3。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功能催化劑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茂類三齒鈦配合物的結構通式中,R13、R15和R16為氫。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功能催化劑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茂類三齒鈦配合物的結構通式中,R12與R13形成一個帶取代基R18的苯環,所述R18為氫,素,硝基,氰基,Cl C30的烴基、芳基或鹵代烴基。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功能催化劑體系,其特征在...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