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甲魚溫室分級放養循環利用的養殖方法,它是將甲魚按照不同的生長階段、不同的規格大小,采取不同的放養方法,并通過對養殖全過程統籌安排、科學放養,甲魚溫室利用效率顯著提高,養殖單產大幅提升,提高了養殖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產養殖技術,確切的說是一種。技術背景甲魚,又名團魚、圓魚、鱉,俗稱王八。甲魚是一種珍貴的水產類經濟動物,它不僅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而且蛋白質含量高,被視為名貴的滋補品,已成為國內外市場的緊俏商品。目前,甲魚的人工養殖頗受歡迎,已成為各地的熱點開發產業之一,但由于缺乏科學的養殖技術,投入多,收益少,嚴重影響了甲魚產業的發展和養殖企業的經濟效益。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甲魚溫室分級放養循環利用的養殖技術,以提高甲魚的養殖收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本專利技術的養殖方法步驟如下一、建場造池建場要選擇環境安靜、交通方便的地方,并建有獨立進、排水系統。水源充足無污染, 水質應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水質標準。溫室采用鋼架結構與塑料大棚結合建造。鱉池采用磚混結構,單池面積以20 m2 30 m2為宜,池深lm,池水深O. 6m O. 8m,池壁垂直,頂端四周向池內平伸出5 cm IOcm防逃檐,池底鍋底形,池角呈弧形,各池均有獨立的進水和排污系統,室內設有完善的供熱控溫、排氣調濕和供氧系統。池內懸掛塑料網片隱蔽物供鱉棲息, 靠操作人行通道的池邊鋪設食臺,食臺選用石棉瓦,一端伸入水中30cm,食臺背面與水面呈20° 30°角。二、放養前準備和鱉池消毒新建池需先用清水全池浸泡2周以上,然后用30mg / L漂白粉浸泡3 5天。老池先用30mg / L漂白粉浸泡3 5天,然后用生石灰150mg / L浸泡3 5天。在此期間需將飼料機,進排水設施,供氣、供電設施檢查維修,準備就緒。食臺、網片也需用清水浸泡,然后用30mg / L漂白粉浸泡3 5天,并用工具磨去食臺(石棉瓦)的尖銳部位。放養前7天,將池水放干,并用清水沖刷清潔;放養前5天開始向池中注入清水,淹至食臺板Icm 2cm,并用2mg / L三氯異氰尿酸消毒劑全池潑灑;3 5天后即可放養稚 *O下面結合附圖作進一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I為甲魚溫室分級放養循環利用技術工藝流程圖;圖2為甲魚溫室分級放養循環利用技術及普通養殖的養殖方法及放養效果對比流程4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一、放養方法I、初始放養圖I中示出的8-9月底,選用總面積三分之一的鱉池,按每平方米60只稚鱉的放養密度,投放當年孵化的稚鱉。當室外池塘自然水溫低于25°C時,開始逐漸對溫室保溫加溫,水溫每天升溫I 2°C,直到溫室內水溫保持在30°C 31°C,晝夜溫差小于2°C。溫室氣溫保持在32 °C 33 °C,高于水溫I °C 2 °C。2、第一次分池當年11-12月底,甲魚養到平均體長5厘米時,按每平方米30只分池放養,將甲魚放養面積擴大到鱉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3、第二次分池次年1-2月底,甲魚養到平均體長6. 5厘米時,按每平方米20只分池放養,將甲魚放養面積擴大到全部鱉池。4、第三次分池次年5-6月底,室外水溫穩定在25°C以上時,逐漸停止溫室加溫保溫,當室內外水溫一致時,按每平方米7只的放養密度,將甲魚留在溫室內飼養成商品鱉,多余的全部轉移到室外池塘養成商品鱉。5、分批捕撈次年8月份開始,經過一年左右的飼養,溫室內留養的甲魚基本達到商品鱉規格,開始分批捕撈上市或轉移到室外池塘放養,空出占總面積三分之一的鱉池,清池消毒,準備給下一輪養殖的初始放養。6、溫室循環利用次年的9月,將溫室內8月份空出的鱉池,作為下一輪養殖周期的初始放養池,按每平方米60只的放養密度,放養當年孵化的稚鱉,開始下一輪養殖周期的循環。次年11月底之前,留養的商品鱉繼續捕撈上市,再空出占總面積三分之一的鱉池,留作下一輪第一次分池放養備用。第三年I月底前,溫室內剩余的商品鱉全部捕撈上市,為下一輪第二次、第三次分池放養做好準備。二、放養要求初始放養或分池放養時,須將稚鱉或幼鱉輕輕地放在食臺板上,讓鱉自行爬入池內水中;放養池水溫與放養前鱉池內的水溫溫差不大于2°C。同一鱉池放養的鱉要求裙邊舒展,翻身靈活,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傷無病,無畸形。三、飼養管理I、投飼方法稚鱉投喂市場上銷售的稚鱉配合飼料,飼料為軟硬適度的顆粒飼料,飼料粒徑<3_。放養后的第2天上午即可投喂飼料。飼料日投3次,上午6時 7時,中午12時,下午5時 6時各一次;每次投喂的飼料量以I小時內吃完為宜。幼鱉投喂市場上銷售的幼鱉配合飼料,飼料為軟硬適度的顆粒飼料,飼料粒徑(5mm。飼料日投2次,上午6時 7時,下午5時 6時各投I次,每次投喂的飼料量以I 小時內吃完為宜。商品鱉投喂市場上銷售的成鱉配合飼料,飼料為軟硬適度的顆粒飼料,飼料粒徑 (7mm。飼料日投2次,上午6時 7時,下午5時 6時各投I次,每次投喂的飼料量以I 小時內吃完為宜。2、投飼要求訓練稚鱉、幼鱉、商品鱉水上吃食。稚鱉放養初期,飼料投喂在食臺的水下部分,30天后逐步改為投放在食臺的水上部分。每日清掃食臺、吸污排污、增氧排氣等日常操作在投飼前完成,投飼后保持溫室安靜,不要驚擾鱉吃食、曬背。3、水溫調控溫室水溫調控至30°C 31°C,晝夜溫差應小于2°C。溫室氣溫保持在32°C 33 °C,高于水溫1°C 2°C。夏季保持鱉池水深O. 8m,遮陽通風,防止水溫過高。4、水質管理溫室鱉池每天通氣增氧I 2小時,每I 2天吸污或排污I次。若池水散發出異臭味,則每次更換1/3池水量,但注意鱉池水溫溫差不超過2°C。每次投飼前開啟排風扇,凈化溫室內空氣,嚴防室內有毒有害氣體的積聚。5、鱉病防治每天進溫室操作要首先巡查鱉池,發現死鱉,應先撈出并作無害化處理;發現病鱉及時隔離,放養在專用病鱉池,對癥防治。每隔10天潑灑I次EM菌,濃度Img / L,注意EM菌不能與殺菌劑或抑菌劑同用。四、與普通養殖方法的養殖效果對比圖I中示出的養殖一部為本專利技術的甲魚溫室養殖場,與對比的普通養殖二部甲魚溫室養殖場都設置、建造了 300個養殖池,每個養殖池均為20平方米,其中養殖一部的養殖場, 采用了分級放養循環利用的放養技術,通過對養殖全過程統籌安排、科學放養,與普通的養殖技術相比,養殖單產、養殖效益都增加了 63%以上,經濟效益明顯提升。本專利技術實施甲魚分級放養,創意新穎;溫室循環利用統籌合理,飼養技術領先,增效明顯,該技術的開發利用,填補了國內外同行業的空白。權利要求1.一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驟 (一)建場造池 建場要選擇環境安靜、交通方便的地方,并建有獨立進、排水系統,水源充足無污染,水質應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水質標準,溫室采用鋼架結構與塑料大棚結合建造,鱉池采用磚混結構,單池面積以20 m2 30 m2為宜,池深lm,池水深0. 6m 0. 8m,池壁垂直,頂端四周向池內平伸出5 cm IOcm防逃檐,池底鍋底形,池角呈弧形,各池均有獨立的進水和排污系統,室內設有完善的供熱控溫、排氣調濕和供氧系統,池內懸掛塑料網片隱蔽物供鱉棲息,靠操作人行通道的池邊鋪設食臺,食臺選用石棉瓦,一端伸入水中30cm,食臺背面與水面呈20。 30。角; (二)放養前準備和鱉池消毒 新建池先用清水全池浸泡2周以上,然后用30mg / L漂白粉浸泡3 5天,老池先用·30mg / L漂白粉浸泡3 5天,然后用生石灰150mg / L浸泡3 5天,在此期間需將飼料機,進排水設施,供氣、供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甲魚溫室分級放養循環利用的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驟:(一)建場造池建場要選擇環境安靜、交通方便的地方,并建有獨立進、排水系統,水源充足無污染,水質應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水質標準,溫室采用鋼架結構與塑料大棚結合建造,鱉池采用磚混結構,單池面積以20㎡~30㎡為宜,池深1m,池水深0.6m~0.8m,池壁垂直,頂端四周向池內平伸出5㎝~10cm防逃檐,池底鍋底形,池角呈弧形,各池均有獨立的進水和排污系統,室內設有完善的供熱控溫、排氣調濕和供氧系統,池內懸掛塑料網片隱蔽物供鱉棲息,靠操作人行通道的池邊鋪設食臺,食臺選用石棉瓦,一端伸入水中30cm?,食臺背面與水面呈20°~30°角;(二)放養前準備和鱉池消毒新建池先用清水全池浸泡2周以上,然后用30mg/L漂白粉浸泡3~5天,老池先用30mg/L漂白粉浸泡3~5天,然后用生石灰150mg/L浸泡3~5天,在此期間需將飼料機,進排水設施,供氣、供電設施檢查維修,準備就緒,食臺、網片也需用清水浸泡,然后用30mg/L漂白粉浸泡3~5天,并用工具磨去石棉瓦的尖銳部位;放養前7天,將池水放干,并用清水沖刷清潔;放養前5天開始向池中注入清水,淹至食臺板1cm~2cm,并用2mg/L三氯異氰尿酸消毒劑全池潑灑;3~5天后放養稚鱉;(三)放養方法(1)初始放養每年8?9月底,選用總面積三分之一的鱉池,按每平方米60只稚鱉的放養密度,投放當年孵化的的稚鱉,當室外池塘自然水溫低于25℃時,開始逐漸對溫室保溫加溫,水溫每天升溫1~2℃,直到溫室內水溫保持在30℃~31℃,晝夜溫差小于2℃,溫室氣溫保持在32℃~33℃,高于水溫1℃~2℃;(2)第一次分池:當年11?12月底,甲魚養到平均體長5厘米時,按每平方米30只分池放養,將甲魚放養面積擴大到鱉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3)第二次分池:次年1?2月底,甲魚養到平均體長6.5厘米時,按每平方米20只分池放養,將甲魚放養面積擴大到全部鱉池;(4)第三次分池:次年5?6月底,室外水溫穩定在25℃以上時,逐漸停止溫室加溫保溫,當室內外水溫一致時,按每平方米7只的放養密度,將甲魚留在溫室內飼養成商品鱉,多余的全部轉移到室外池塘養成商品鱉;(5)分批捕撈:次年8月份開始,經過一年左右的飼養,溫室內留養的甲魚基本達到商品鱉規格,開始分批捕撈上市或轉移到室外池塘放養,空出占總面積三分之一的鱉池,清池消毒,準備給下一輪養殖的初始放養;(6)溫室循環利用次年的9月,將溫室內8月份空出的鱉池,作為下一輪養殖周期的初始放養池,按每平方米60只的放養密度,放養當年孵化的稚鱉,開始下一輪養殖周期的循環,次年11月底之前,留養的商品鱉繼續捕撈上市,再空出占總面積三分之一的鱉池,留作下一輪第一次分池放養備用,第三年1月底前,溫室內剩余的商品鱉全部捕撈上市,為下一輪第二次、第三次分池放養做好準備;(四)放養要求初始放養或分池放養時,須將稚鱉或幼鱉輕輕地放在食臺板上,讓鱉自行爬入池內水中;放養池水溫與放養前鱉池內的水溫溫差不大于2℃,同一鱉池放養的鱉要求裙邊舒展,翻身靈活,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傷無病,無畸形;(五)飼養管理(1)投飼方法稚鱉投喂市場上銷售的稚鱉配合飼料,飼料為軟硬適度的顆粒飼料,飼料粒徑≤3mm,放養后的第2天上午投喂飼料,飼料日投3次,上午6時~7時,中午12時,下午5時~6時各一次;每次投喂的飼料量為1小時內吃完;幼鱉投喂市場上銷售的幼鱉配合飼料,飼料為軟硬適度的顆粒飼料,飼料粒徑≤5mm,飼料日投2次,上午6時~7時,下午5時~6時各投1次,每次投喂的飼料量為1小時內吃完;商品鱉投喂市場上銷售的成鱉配合飼料,?飼料為軟硬適度的顆粒飼料,飼料粒徑≤7mm,飼料日投2次,上午6時~7時,下午5時~6時各投1次,每次投喂的飼料量為1小時內吃完;(2)投飼要求:?訓練稚鱉、幼鱉、商品鱉水上吃食,稚鱉放養初期,飼料投喂在食臺的水下部分,30天后逐步改為投放在食臺的水上部分,每日清掃食臺、吸污排污、增氧排氣,日常操作在投飼前完成,投飼后保持溫室安靜,不要驚擾鱉吃食、曬背;(3)水溫調控:溫室水溫調控至30℃~31℃,晝夜溫差應小于2℃,溫室氣溫保持在32℃~33℃,高于水溫1℃~2℃,夏季保持鱉池水深0.8m,遮陽通風,防止水溫過高;(4)水質管理:溫室鱉池每天通氣增氧1~2小時,每1?2天吸污或排污1次,若池水散發出異臭味,則每次更換1/3池水量,但注意鱉池水溫溫差不超過2℃,每次投飼前開啟排風扇,凈化溫室內空氣,嚴防室內有毒有害氣體的積聚;(5)鱉病防治:每天進溫室操作要首先巡查鱉池,發現死鱉,應先撈出并作無害化處理;發現病鱉及時隔離,放養在專用病鱉池,對癥防治,每隔10天潑灑1次EM菌,濃度1mg/L,注意EM菌不能與殺菌劑或抑菌劑同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大紅,梁賀,王慧,蔣業林,趙明誠,董偉,榮朝振,于朝敏,吳明林,
申請(專利權)人:梁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