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太子參人工脫毒種子的制作方法,該方法通過將太子參外植體脫毒后,誘導微球形種根,種根在生物反應器內擴繁后用海藻酸鈉包埋成人工種子,土壤發芽試驗發現,發芽率達90%以上。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方法制作的太子參人工種子,可以在4℃下,存放一年以上,生產上有巨大的應用價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生物工程,特別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太子參是一味珍貴的滋補類中草藥,以根入藥,具有補氣健脾,增強人體免疫力的作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上品。近年來太子參在醫療、保健、化妝品等方面的價值被全面開發,由于用量巨大,造成對野生植物資源的超量采挖,目前市場上的太子參主要來源于大田種植。太子參多采用無性繁殖,“種根”在繁殖過程中很容易感染植物病毒,一經染毒很難去除而且會越來越嚴重,極大降低了太子參的產量和質量。經對現有技術文獻的檢索發現,吳朝峰等在《福建農林大學學報》上發表的文章“太子參脫毒與增產效果” 一文中指出, 脫毒太子參的增產效果達到102. 7%,但脫毒品種大田培養3-5年后,有很大的概率再次感染病毒。大規模種植時,需要反復脫毒、誘導種根,造成大量的時間和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提供一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用氯氣對太子參種子表面進行消毒,然后將太子參種子接種到種子萌發培養基中暗培養;步驟二,種子萌發后切取胚尖生長點進行脫毒處理,然后將胚尖生長點接種到成苗培養基中成苗;步驟三,胚尖生長點成苗后進行病毒檢測,選擇不帶病毒的植株,轉入誘導培養基中培養,生產微球型根;步驟四,將微球型根接種到生物反應器內擴繁;步驟五,將擴繁后的微球型根用海藻酸鈉包埋,形成微球型根的海藻酸鈉包埋丸;步驟六,將包埋丸撈出來,放入無菌水中浸泡10分鐘后撈出,于4°C保存。步驟一所述種子萌發培養基為添加l_2mg/L赤霉素的MS培養基。步驟二所述成苗培養基為添加O. 8-1. 5mg/L6-芐氨基嘌呤的MS培養基。步驟三所述胚尖生長點為帶一片葉原基的生長點。步驟三所述誘導培養基為添加35-50mg/L矮狀素,O. 05-0. lmg/L噻苯隆的MS培養基。步驟四所述生物反應器為鼓泡式連續培養生物反應器。步驟五所述用海藻酸鈉包埋是指,先將擴繁后的微球型根浸泡到含3. 5%海藻酸鈉的1/2MS液體培養基中,然后用吸管將微球型根逐個吸起滴入2% CaCl2中停留15分鐘, 使每個微球型根都形成被海藻酸鈉包埋的微球型根的海藻酸鈉包埋丸。步驟三所述微球型根是直徑4-10毫米的不規則球形根。上述MS培養基為Murashige和Skoog (1962)公開的培養基,其中1/2MS培養基為大量元素減半的MS培養基。本專利技術將太子參外植體脫毒后,誘導微球形種根,種根在生物反應器內擴繁后用海藻酸鈉包埋成人工種子。土壤發芽試驗發現,發芽率達 90%以上。本專利技術制作的太子參人工種子,可以在4°C下,存放一年以上,生產上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太子參種子來自中國藥科大學。本實施例所述MS培養基采用Murashige和Skoog (1962)公開的培養基,具體成分如表I所示表I權利要求1.一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用氯氣對太子參種子表面進行消毒,然后將太子參種子接種到種子萌發培養基中暗培養;步驟二,種子萌發后切取胚尖生長點進行脫毒處理,然后將胚尖生長點接種到成苗培養基中成苗;步驟三,胚尖生長點成苗后進行病毒檢測,選擇不帶病毒的植株,轉入誘導培養基中培養,生產微球型根;步驟四,將微球型根接種到生物反應器內擴繁;步驟五,將擴繁后的微球型根用海藻酸鈉包埋,形成微球型根的海藻酸鈉包埋丸;步驟六,將包埋丸撈出來,放入無菌水中浸泡10分鐘后撈出,于4°C保存。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一所述種子萌發培養基為添加l_2mg/L赤霉素的MS培養基。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二所述成苗培養基為添加O. 8-1. 5mg/L6-芐氨基嘌呤的MS培養基。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三所述胚尖生長點為帶一片葉原基的生長點。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三所述誘導培養基為添加35-50mg/L矮狀素,O. 05-0. lmg/L噻苯隆的MS培養基。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四所述生物反應器為鼓泡式連續培養生物反應器。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五所述用海藻酸鈉包埋是指,先將擴繁后的微球型根浸泡到含3. 5%海藻酸鈉的1/2MS液體培養基中,然后用吸管將微球型根逐個吸起滴入2% CaCl2中停留15分鐘,使每個微球型根都形成被海藻酸鈉包埋的微球型根的海藻酸鈉包埋丸。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步驟三所述微球型根是直徑4-10毫米的不規則球形根。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該方法通過將太子參外植體脫毒后,誘導微球形種根,種根在生物反應器內擴繁后用海藻酸鈉包埋成人工種子,土壤發芽試驗發現,發芽率達90%以上。用本專利技術的方法制作的太子參人工種子,可以在4℃下,存放一年以上,生產上有巨大的應用價值。文檔編號A01H4/00GK102972295SQ20121051384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4日專利技術者王貴榮, 唐克軒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太子參人工脫毒種子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用氯氣對太子參種子表面進行消毒,然后將太子參種子接種到種子萌發培養基中暗培養;步驟二,種子萌發后切取胚尖生長點進行脫毒處理,然后將胚尖生長點接種到成苗培養基中成苗;步驟三,胚尖生長點成苗后進行病毒檢測,選擇不帶病毒的植株,轉入誘導培養基中培養,生產微球型根;步驟四,將微球型根接種到生物反應器內擴繁;步驟五,將擴繁后的微球型根用海藻酸鈉包埋,形成微球型根的海藻酸鈉包埋丸;步驟六,將包埋丸撈出來,放入無菌水中浸泡10分鐘后撈出,于4℃保存。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貴榮,唐克軒,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交通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