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木飾面掛裝系統,包括木質飾面板、鋼立柱及設置在木質飾面板和鋼立柱之間的掛裝系統;所述掛裝系統包括掛件、掛裝支座、橫梁及限位裝置;所述掛件固定設置在木質飾面板的背面;所述掛裝支座固定在橫梁上,并與掛件之間扣合連接;所述掛裝支座上對應與所述掛件扣合連接處設有調節螺栓;所述橫梁與鋼立柱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主要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木質飾面板在掛裝時,容易受外力影響而移動、不方便上下、左右方向進行調節,從而影響外觀平直度的問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建筑業裝飾領域,涉及一種木飾面掛裝系統。
技術介紹
傳統的建筑裝飾工程中,木質飾面板安裝多采用現場制作基層,并在木質飾面板上預埋掛件,再將預埋掛件與基層上的鉤件相連接。但是,在安裝后,木質飾面板很難進行上下調節;通常因受到基層上鉤件尺寸的限制,木質飾面板僅能進行左右微調,而左右微調之后,在受到外力影響后,木飾面板會橫向移動,影響面板的順直度,平直效果難以保證,且 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是本技術著重研究的內容。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木飾面掛裝系統,其目的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中木質飾面板在掛裝時,容易受外力影響而移動,不方便進行上下、左右方向調節,從而影響外觀平直度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木飾面掛裝系統,包括木質飾面板、鋼立柱及設置在木質飾面板和鋼立柱之間的掛裝系統;所述掛裝系統包括掛件、掛裝支座、橫梁及限位裝置;所述掛件固定設置在木質飾面板的背面;所述掛裝支座固定在橫梁上,并與掛件之間扣合連接;所述掛裝支座上對應與所述掛件扣合連接處設有調節螺栓;所述橫梁與鋼立柱固定連接。所述限位裝置包括彈簧、螺栓、第一卡座及第二卡座;所述第一卡座的中部開設有供螺栓穿過的通孔,所述第二卡座的中部對應所述螺栓開設有限位孔;所述第一卡座固定在掛裝支座上,所述第二卡座緊靠第一^^座設置,且第一^^座和第二卡座兩者之間的接觸面上分別刻有相對的齒槽;所述螺栓依次穿過掛件及掛裝支座上的限位孔和通孔將第一卡座和第二卡座固定鎖緊;所述彈簧套設在所述螺栓上,其一端作用于第二卡座,其另一端作用于螺栓的螺帽上。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I、上述方案中,所述掛件與所述木質飾面板之間經背栓螺栓固定連接。2、上述方案中,所述掛件與所述木質飾面板接觸的一面上設有卡槽,該卡槽內嵌設有三元乙丙膠密封條。3、上述方案中,所述掛裝支座與橫梁之間設有彈性墊片。4、上述方案中,所述齒槽的齒間距為1mm。5、上述方案中,所述限位孔的為長形孔,其孔徑尺寸大于通孔的孔徑尺寸。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卡座上的齒槽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卡座上的齒槽的長度。7、上述方案中,所述掛件包括上掛件和下掛件,所述調節螺栓設在掛裝支座上并抵接上掛件;所述限位裝置的一端固定在掛裝支座,其另一端也固定在上掛件上。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本技術結構通過調節螺栓的調節,實現了木質飾面板的上下的移動,上下調節完成后,擰緊調節螺栓,固定住木質飾面板的上下方向不移動。然后將限位裝置中的第一卡座和第二卡座通過壓縮彈簧與螺栓套件固定在掛裝支座上,此時,第一卡座和第二卡座接觸面上的卡槽是相扣的。在進行限位調整時,先壓縮彈簧使第一卡座和第二卡座的齒槽脫開,然后在限位孔內將第二卡座移動到所要調整的合適位置后,松開彈簧,通過彈簧的彈力壓緊,使得第一卡座和第二卡座的齒槽再次相扣,自動鎖緊,從而固定飾面板在上下、左右方向不移動。其中,第二卡座上的限位孔長度,即為第二卡座的可調節范圍。由于本技術方案的運用,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I、由于本技術采用通過調節螺栓和限位裝置實現了木質飾面板在空間內的上下、左右方向的調節,通過限位裝置的使用,防止了木質飾面板在水平方向的側滑和上下方向的跳動,通過調節螺栓實現木質飾面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位置調節。·2、本技術結構簡單,實用,安裝速度快,施工周期短,且加工方便,加工成本較低。3、本技術結構穩定,安全性高。附圖說明附圖I為本技術無限位裝置時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技術有限位裝置時結構示意圖;附圖3為本技術用限位裝置結構示意圖;附圖4為本技術限位裝置處于第一位置時結構示意圖;附圖5為本技術限位裝置處于第二位置時結構示意圖;附圖6為本技術限位裝置處于第三位置時結構示意圖。以上附圖中1、木質飾面板;2、鋼立柱;3、掛件;4、掛裝支座;5、橫梁;6、壓縮彈簧;7、螺栓;8、第一卡座;9、第二卡座;10、通孔;11、限位孔;12、齒槽;13、螺帽;14、背栓螺栓;15、卡槽;16、密封條;17、調節螺栓;18、彈性墊片;31、上掛件;32、下掛件。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如圖1-5所示,一種木飾面掛裝系統,包括木質飾面板I、鋼立柱2及設置在木質飾面板I和鋼立柱2之間的掛裝系統;所述掛裝系統包括掛件3、掛裝支座4、橫梁5及限位裝置;所述掛件3固定設置在木質飾面板I的背面;所述掛裝支座4固定在橫梁5上,并與掛件3之間扣合連接;所述掛裝支座4上對應與所述掛件3扣合連接處設有調節螺栓17 ;所述橫梁5與鋼立柱2固定連接。所述限位裝置包括彈簧6、螺栓7、第一卡座8及第二卡座9 ;所述第一卡座8的中部開設有供螺栓7穿過的通孔10,所述第二卡座9的中部對應所述螺栓7開設有限位孔11 ;所述第—^座8固定在掛裝支座4上,所述第二卡座9緊靠第—^座8設置,且第—^座8和第二卡座9兩者之間的接觸面上分別刻有相對的齒槽12 ;所述螺栓7依次穿過掛件3及掛裝支座4上的限位孔11和通孔10將第一卡座8和第二卡座9固定鎖緊;所述彈簧6套設在所述螺栓7上,其一端作用于第二卡座9,其另一端作用于螺栓7的螺帽13上。所述掛件3與所述木質飾面板I之間經背栓螺栓14固定連接。所述掛件3與所述木質飾面板I接觸的一面上設有卡槽15,該卡槽15內嵌設有三元乙丙膠密封條16。所述掛裝支座4與橫梁5之間設有彈性墊片18。所述齒槽12的齒間距為1mm。 所述限位孔11的為長形孔,其孔徑尺寸大于通孔10的孔徑尺寸。所述第一卡座8上的齒槽12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卡座9上的齒槽12的長度。所述掛件3包括上掛件31和下掛件32,所述調節螺栓17設在掛裝支座4上并抵接上掛件31 ;所述限位裝置的一端固定在掛裝支座4,其另一端也固定在上掛件31上。本技術結構通過調節螺栓17的調節,實現了木質飾面板I的上下的移動,上下調節完成后,擰緊調節螺栓17,固定住木質飾面板I的上下方向不移動。然后將限位裝置中的第一卡座8和第二卡座9通過壓縮彈簧6與螺栓14套件固定在掛裝支座上,此時,第一卡座8和第二卡座9接觸面上的卡槽15是相扣的。在進行限位調整時,先壓縮彈簧6使第一卡座8和第二卡座9的齒槽脫開,然后在限位孔11內將第二卡座9移動到所要調整的合適位置后,松開彈簧,通過彈簧的彈力壓緊,使得第一卡座8和第二卡座9的齒槽15再次相扣,自動鎖緊,從而固定飾面板在上下、左右方向不移動。其中,第二卡座9上的限位孔11長度,即為第二卡座9的可調節范圍。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技術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技術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木飾面掛裝系統,包括木質飾面板(I)、鋼立柱(2)及設置在木質飾面板(I)和鋼立柱(2)之間的掛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掛裝系統包括掛件(3)、掛裝支座(4)、橫梁(5)及限位裝置;所述掛件(3)固定設置在木質飾面板(I)的背面;所述掛裝支座(4)固定在橫梁(5)上,并與掛件(3)之間扣合連接;所述掛裝支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木飾面掛裝系統,包括木質飾面板(1)、鋼立柱(2)及設置在木質飾面板(1)和鋼立柱(2)之間的掛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掛裝系統包括掛件(3)、掛裝支座(4)、橫梁(5)及限位裝置;所述掛件(3)固定設置在木質飾面板(1)的背面;所述掛裝支座(4)固定在橫梁(5)上,并與掛件(3)之間扣合連接;所述掛裝支座(4)上對應與所述掛件(3)扣合連接處設有調節螺栓(17);所述橫梁(5)與鋼立柱(2)固定連接;所述限位裝置包括彈簧(6)、螺栓(7)、第一卡座(8)及第二卡座(9);所述第一卡座(8)的中部開設有供螺栓(7)穿過的通孔(10),所述第二卡座(9)的中部對應所述螺栓(7)開設有限位孔(11);所述第一卡座(8)固定在掛裝支座(4)上,所述第二卡座(9)緊靠第一卡座(8)設置,且第一卡座(8)和第二卡座(9)兩者之間的接觸面上分別刻有相對的齒槽(12);所述螺栓(7)依次穿過掛件(3)及掛裝支座(4)上的限位孔(11)和通孔(10)將第一卡座(8)和第二卡座(9)固定鎖緊;所述彈簧(6)套設在所述螺栓(7)上,其一端作用于第二卡座(9),其另一端作用于螺栓(7)的螺帽(13)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超,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蘇明裝飾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