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集裝箱,包括箱體以及封閉住箱體端部的端門,所述端門為雙層門結構,包括位于外層的兩外端門以及位于內層的一內端門,所述兩外端門為外側端與箱體相鉸接而中部對開的結構,所述內端門為一側端與所述箱體相鉸接而另一側端可向箱外打開的整體單扇門結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集裝箱通過將端門采用雙層門結構,且其中位于內層的為整體的單扇門,因此可有效避免散貨的泄漏問題,杜絕了這方面的安全隱患。(*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集裝箱,尤其涉及一種集裝箱的端門結構。
技術介紹
作為貨運重要工具的集裝箱,通常會在箱體I'的端部設置卸貨用的端門,現有技術的集裝箱的端門2'結構可如圖I中所示,該端門2'為一種單層門結構,包括并排設置且可從中間對開的兩扇門21',兩扇門21'中間的對開之處設置有門封22'。具有該種結構的端門2,的集裝箱在裝運普通的體積較大的貨物時,一般不會發生泄漏,但是如若將其用來裝運一些顆粒狀或粉狀的散貨時,由于散貨的顆粒較小,在運輸過程中散貨容易從兩扇門對開位置的門封22'處泄漏出來,給客戶造成損失,同時存在一定的運輸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集裝箱所存在的在運輸散貨時,散貨容易從端門上對開的兩扇門的門封位置處泄漏出來,給客戶造成損失,同時存在一定的運輸安全隱患的技術問題。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集裝箱,包括箱體以及封閉住箱體端部的端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門為雙層門結構,所述端門包括位于外層的兩外端門以及位于內層的一內端門,所述兩外端門為外側端與箱體相鉸接而中部對開的結構,所述內端門為一側端與所述箱體相鉸接而另一側端向箱外打開的整體單扇門結構。所述的集裝箱,其中,所述內端門上開設有至少一個用于散貨卸料的出料口。所述的集裝箱,其中,所述內端門與所述箱體之間設置有在內端門關緊時呈壓緊狀態的密封膠條。所述的集裝箱,其中,端門關緊時,所述內端門與所述外端門直接接觸。所述的集裝箱,其中,端門關緊時,所述內端門與所述外端門之間通過連接結構相接觸。所述的集裝箱,其中,所述箱體的頂部設置有進料人孔。所述的集裝箱,其中,所述箱體上設置有卸貨時保證箱內外氣壓平衡的負壓接口。 所述的集裝箱,其中,所述內端門與所述箱體鉸接的位置設置有鉸鏈,所述鉸鏈為包括兩個鉸軸以及兩個鉸鏈板的雙鉸鏈結構,其中一個鉸軸連接在兩鉸鏈板之間,另一個鉸軸將其中一個鉸鏈板與所述箱體相鉸接,另一個鉸鏈板連接在所述內端門的一側。所述的集裝箱,其中,所述箱體內側靠近所述內端門一側的位置還豎直設置有一內門立柱,所述內端門的一側鉸接在所述內立門柱上。所述的集裝箱,其中,所述箱體的內側還設置有限制所述內端門關閉極限位置的內門框。與現有技術的散貨集裝箱相比,采用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優點是本技術的集裝箱通過將端門采用雙層門結構,且其中位于內層的為整體的單扇門,因此可有效避免物料的泄漏問題,杜絕了這方面的安全隱患。另外,為了保證內端門的承載能力,還在內端門與外端門之間至少設置有一連接結構,或者使得內端門與外端門直接接觸,用于將內端門所受的承載力至少能夠部分傳遞到外端門上,確保了集裝箱的整體剛性。還有,通過在內端門上設置出料口,卸貨時可無需打開所述內端門,而將顆粒狀或粉狀散貨從該出料口卸出,普通體積較大的貨物則可通過打開內端門后卸出。附圖說明圖I是現有技術的集裝箱的端部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集裝箱的端部主視圖。·圖3是本技術的集裝箱的端部除去外端門之后的主視圖。圖4是沿圖2中A-A線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中包括箱體I、內門立柱11、內門框12 ;端門2、外端門21、內端門22、出料口221、鉸鏈23、鉸軸231/232、鉸鏈板233/234、連接結構24、密封膠條25。具體實施方式為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和結構,現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請參閱圖2至圖4,本技術的集裝箱包括箱體I以及端門2。所述箱體I上可設置有一內門立柱11、一內門框12、至少一進料人孔(圖中未示出)以及至少一負壓接口(圖中未示出)。所述內門立柱11豎直設置在所述箱體I的內側。所述內門框12設置在所述箱體I的內側,當設置有所述內門立柱11時,內門框12的一邊可連接在所述內門立柱11朝向箱體I內部的一側。所述進料人孔可設置在所述箱體I的頂部,以便于從進料人孔處裝入物料。所述負壓接口用于在卸貨時保證箱內外的氣壓平衡。所述端門2封閉住所述箱體I的端部,所述端門2為雙層門結構,包括位于外層的兩外端門21以及位于內層的一內端門22,還可以包括鉸鏈23、連接結構24以及密封膠條25。請參閱圖2和圖4,所述兩外端門21為外側端與箱體I相鉸接而中部對開的結構,兩外端門21的中部可向箱體I的外側對開。請參閱圖3和圖4,所述內端門22為一側端與所述箱體I相鉸接的可以向箱外打開的整體單扇門結構,所述內門立柱11應設置在箱體I內側靠近所述內端門22 —側端的位置,從而使得所述內端門22的一側端可鉸接在所述內立門柱11上。所述箱體I內側的內門框12應設置在可限制所述內端門22向箱內關閉時的極限位置的地方。所述內端門22上可開設有至少一個可供散貨卸料的出料口 221,所述出料口 221可設置在所述內端門21上比較偏下端的位置以方便出料。所述鉸鏈23設置在所述內端門22與所述箱體I相鉸接的位置(當設置有所述內立門柱11時,該鉸鏈23設置在所述內端門22與所述內立門柱11相鉸接的位置),所述鉸鏈23可為普通的單鉸鏈結構(該情形未有圖示),也可如圖4中所示為包括兩個鉸軸231/232以及兩個鉸鏈板233/234的雙鉸鏈結構。當所述鉸鏈23為雙鉸鏈結構時,其中一個鉸軸231連接在兩鉸鏈板之間,另一個鉸軸232將其中一個鉸鏈板233與所述箱體I相鉸接,另一個鉸鏈板234連接在所述內端門22的一側。該種雙鉸鏈結構可有效增大所述內端門22向箱外的開門角度。所述內端門22與所述外端門21可設置成當端門2關緊時直接接觸的結構;而當如圖3和圖4中所示的,所述內端門22與所述外端門21為關緊時二者不能直接接觸的結構時,就需要設置所述連接結構24,所述連接結構24的一端可連接在所述內端門22上,也可連接在所述外端門21上,當端門2關緊時,所述內端門22與所述外端門21之間通過所述連接結構24相接觸,從而將內端門22所受的承載力至少部分傳遞到所述外端門21上,使得端門2的應力分布更加合理。請參閱圖4所示,所述密封膠條25設置在所述內端門22與所述箱體I之間,且在所述內端門22向箱內關緊時呈壓緊狀態。當設置有內門框12時,所述密封膠條25可處于所述內門框12與所述內端門22表面之間,所述密封膠條25可連接在所述內端門22的內表面上,也可連接在所述內門框12的外表面。該壓緊式的密封膠條25可進一步防止物料的泄漏。本技術的集裝箱通過將端門采用雙層門結構,且其中位于內層的為整體的單扇門,因此可有效避免物料的泄漏問題,杜絕了這方面的安全隱患。另外,為了保證內端門的承載能力,還在內端門與外端門之間至少設置有一連接結構,或者使得內端門與外端門直接接觸,用于將內端門所受的承載力至少能夠部分傳遞到外端門上,確保了集裝箱的整體剛性。還有,通過在內端門上設置出料口,卸貨時可無需打開所述內端門,而將顆粒狀或粉狀散貨從該出料口卸出,普通體積較大的貨物則可通過打開內端門后卸出。上述內容,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技術的實施方案,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本技術的主要構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進行相應的變通或修改,故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書所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權利要求1.一種集裝箱,包括箱體以及封閉住箱體端部的端門,其特征在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集裝箱,包括箱體以及封閉住箱體端部的端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門為雙層門結構,所述端門包括位于外層的兩外端門以及位于內層的一內端門,所述兩外端門為外側端與箱體相鉸接而中部對開的結構,所述內端門為一側端與所述箱體相鉸接而另一側端可向箱外打開的整體單扇門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翟建興,丁志春,周衛華,呂國權,章志軍,王峰,
申請(專利權)人:南通中集特種運輸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