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觸控熒幕結構,其包括一觸控模塊、一顯示模塊、一第一光學膠以及一填隙材料,前述第一光學膠粘接觸控模塊以及顯示模塊。前述顯示模塊具有一框體以及一顯示面板,其中顯示面板設置于框體內部。前述填隙材料封住框體與顯示面板之間的縫隙,以防止第一光學膠滲入顯示模塊內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觸控熒幕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設有填隙材料的觸控熒幕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觸控熒幕(touch display)已逐漸成為移動電話或智慧型手機等可攜式電子裝置中常見的操作界面。首先請參閱圖1,傳統的觸控熒幕結構主要包括一觸控模塊P以及一顯不模塊L,其中觸控模塊P和顯不模塊L之間是通過第一光學膠Al相互黏接。如圖I所示,前述觸控模塊P包含有一第一基板Gl以及一第二基板G2,其中第一、第二基板G1、G2之間是通過第二光學膠A2相互結合。前述顯示模塊L則是由一框體B、兩個支撐件F、一顯示面板T、一濾光片C以及多個光學膜片O所組成,其中支撐件F設置于框體B上,顯示面板T設置于支撐件F上,濾光片C和光學膜片O則分別設置于顯示面板T的上、下兩側。應了解的是,當使用第一光學膠Al粘接觸控模塊P和顯示模塊L時,第一光學膠Al往往容易受到毛細現象(capillary effect)的作用影響而從支撐件F和顯示面板T之間的縫隙滲入顯示模塊L內部,進而造成顯示模塊L底部的光學膜片O受到污染;此外,第一光學膠Al也可能由支撐件F和框體B之間的縫隙滲入到顯示模塊L的底部,如此同樣會導致光學膜片O受到污染,并嚴重影響到觸控熒幕的效能。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突幕結構,包括一觸控模塊、一顯不模塊、一第一光學膠以及一填隙材料。前述顯不模塊具有一框體以及一顯不面板,其中顯示面板設置于框體內部,前述第一光學膠粘接觸控模塊以及顯示模塊。前述填隙材料封住框體與顯示面板之間的縫隙,以防止第一光學膠滲入顯示模塊內部。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填隙材料含有熱固性塑料。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光學膠為液態光學膠。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框體具有一 U字型截面。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顯示模塊更包括一支撐件,其中支撐件設置于框體上,且顯示面板設置于支撐件上,前述填隙材料封住框體、支撐件以及顯示面板之間的縫隙。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支撐件具有一 T字型截面。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觸控熒幕結構更包括一第一擋塊,設置于填隙材料與觸控模塊之間,以防止第一光學膠溢出。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擋塊含有紫外線固化材料。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觸控模塊具有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第二光學膠,且第二光學膠粘接第一、第二基板。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觸控熒幕結構更包括一觸控感測器,設置于第二基板上。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觸控熒幕結構還包括一第二擋塊,設置于第一、第二基板之間,以防止第二光學膠溢出。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二擋塊具有紫外線固化材料。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觸控熒幕結構為一內嵌式(in-cell)觸控熒幕結構,且前述 觸控模塊具有一第一基板,其中第一光學膠粘接第一基板以及顯示模塊。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顯不模塊還包括一濾光片以及多個光學膜片,其中濾光片以及光學膜片分別位于顯示面板的相反側。在一實施例中,前述觸控熒幕結構還包括一觸控感測器,設置于濾光片上。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填隙材料形成有一第一凸出部以及一第二凸出部,且第一、第二凸出部朝框體方向延伸。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凸出部封住支撐件和框體之間的縫隙。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二凸出部封住顯示面板和支撐件之間的縫隙。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第二凸出部大致相互平行。為使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做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觸控滅.結構的首I]視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觸控熒幕結構剖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觸控熒幕結構剖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觸控熒幕結構剖視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的觸控熒幕結構剖視圖;以及圖6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填隙材料剖視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第一光學膠Al第二光學膠A2框體B濾光片C第一擋塊Dl第二擋塊D2支撐件F第一基板Gl第二基板G2顯示模塊L光學膜片O觸控模塊P填隙材料S顯示面板T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2,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觸控熒幕結構主要包括一觸控模塊P以及一顯示模塊L,其中觸控模塊P和顯示模塊L之間是通過第一光學膠Al相互粘接,前述第一光學膠Al 例如可為液態光學膠(Liquid optically clear adhesive, L0CA)。如圖2所示,前述觸控模塊P包含有一第一基板Gl以及一第二基板G2,其中第一、第二基板Gl、G2之間是通過第二光學膠A2相互結合,此外在第二基板G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可設置觸控感測元件(touch sensor),用以感測第一基板Gl上方的物體(例如使用者的手指)。此外,本實施例中的顯示模塊L是由一框體B、兩個支撐件F、一顯示面板T、一濾光片C以及多個光學膜片O所組成,其中支撐件F設置于框體B上,顯示面板T設置于支撐件F上,濾光片C和光學膜片O則分別設置于顯示面板T的上、下兩側。在本實施例中,前述框體B具有一 U字型截面,前述支撐件F具有一 T字型截面,此外支撐件F也可與框體B一體成型,前述光學膜片O則可包含擴散片(diffuser)、增光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 BEF)以及導光片(light guide)。由圖2中可以看出,在顯示模塊L的兩側另設有填隙材料S,前述填隙材料S例如可為熱固性塑料(thermosetting plastic),施工時主要是通過控制填隙材料S的溫度以及粘性變化,使得填隙材料S可精準地填入顯示面板T、支撐件F以及框體B之間的縫隙內,如此一來便能防止第一光學膠Al朝下方滲透到顯示模塊L底部的光學膜片0,以確保觸控滅眷的品質與效能。需特別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除了可通過填隙材料S封住顯示面板T、支撐件F以及框體B之間的縫隙外,同時在第一光學膠Al兩端另形成有第一擋塊D1,前述第一擋塊Dl可為紫外線固化材料,設置于填隙材料S與觸控模塊P之間,用于防止第一光學膠Al朝外側溢出。接著請參閱圖3,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例中的觸控熒幕結構除了在第一光學膠Al兩端形成有第一擋塊Dl外,在觸控模塊P中的第二光學膠A2兩端更形成有第二擋塊D2,其中第二擋塊D2同樣可采用紫外線固化材料,設置于第一、第二基板G1、G2之間,用于防止第二光學膠A2朝外側溢出。請參閱圖4,本實施例中的觸控熒幕結構為一內嵌式(in-cell)觸控熒幕結構,其主要省略了前述第二基板G2以及第二光學膠A2,而觸控感測元件(touch sensor)則可設置在濾光片C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用以感測第一基板Gl上方的物體(例如使用者的手指)。由圖4中可以看出,顯示模塊L兩側的填隙材料S可有效地封住顯示面板T、支撐件F以及框體B之間的縫隙,如此一來便能防止第一光學膠Al朝下方滲入顯示模塊L底部的光學膜片O,以確保觸控滅眷的品質與效能。再請參閱圖5,本實施例的觸控熒幕結構同樣為一內嵌式(in-cell)觸控熒幕結構,其中在第一光學膠Al兩端形成有第一擋塊D1,前述第一擋塊Dl可采用紫外線固化材料,設置于填隙材料S與觸控模塊P之間,用于防止第一光學膠Al朝外側溢出。由圖5中可以看出,通過顯示模塊L兩側的填隙材料S可有效地封住顯示面板T、支撐件F以及框體B之間的縫隙,進而可防止第一光學膠Al朝下方滲入顯示模塊L底部的光學膜片O。根據前述說明應不難理解,填隙材料S主要用以封住顯示面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觸控熒幕結構,包括:觸控模塊;顯示模塊,具有框體以及顯示面板,其中該顯示面板設置于該框體內部;第一光學膠,粘接該觸控模塊以及該顯示模塊;以及填隙材料,封住該框體與該顯示面板之間的縫隙,以防止該第一光學膠滲入該顯示模塊內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湯寶云,孫偉豪,王于仁,
申請(專利權)人: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