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關于一種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包括一輸入接口、一第一發光元件、一第一導光板、一第二發光元件以及一第二導光板。第一導光板具有多個第一發光圖案,位于第一導光板下方的第二導光板具有多個第二發光圖案,且多個第一發光圖案以及多個第二發光圖案是由微導光結構排列而形成。多個第一發光圖案的微導光結構數量少于多個第二發光圖案的微導光結構數量。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改善多層發光圖案同時顯示的情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關于一種輸入裝置,尤指一種具有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
技術介紹
觸控輸入裝置的應用相當廣泛,目前市面上有一些觸控輸入裝置同時具備兩種不同的輸入模式。其中觸控輸入裝置具有一發光模塊,當發光模塊開啟時,觸控輸入裝置顯示預設的圖案而提供第一種輸入模式。當發光模塊未開啟時則不顯示圖案,因而提供第二種輸入模式。亦即,使用者可藉由圖案是否被顯示而判斷觸控輸入裝置目前處于何種輸入模式,進而依據其模式輸入信號。例如發光模塊不開啟時,觸控輸入裝置外觀為整面黑色的狀態,輸入模式被預設為控制鼠標光標的模式,此時,使用者可根據顯示為整面黑色的觸控輸入裝置而進行移動鼠標及點選的動作。而于發光模塊開啟時觸控輸入裝置顯示發光的鍵盤,輸入模式被預設為控制鍵盤的模式,此時,使用者可根據被顯示的發光的鍵盤圖案而透過觸控輸入裝置輸入文字以及符號等。因此,此種發光觸控輸入裝置的設計重點在于如何確保于發光模塊未開啟時不顯示圖案,而于發光模塊開啟時才顯示發光的圖案,以避免使用者發生混淆的情形。請參閱圖1,其為一種現有發光輸入裝置的結構側視示意圖。現有發光輸入裝置I包括一輸入接口 11、一發光模塊12以及麥拉片13 (Mylar plate),其由下而上依序為輸入接口 11、發光模塊12以及麥拉片13。輸入接口 11用以被使用者以手指或筆觸發而產生相對應的信號,發光模塊12包含一發光兀件121以及一導光板122,發光兀件121用以產生光束(未顯示于圖中),而導光板122位于發光元件121的一側,用以引導光束,使光束投射至輸入接口 11,其中發光元件121為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 0麥拉片13具有多個發光圖案131,該多個發光圖案131設置于麥拉片13的一下表面133上,其中多個發光圖案131是以遮光率約98%的透光黑色油墨印制而成,而其下表面133上除了多個發光圖案131以外的區域則以不透光黑色油墨印制而形成多個遮光層132。因此,光線僅能穿透麥拉片13的下表面133上印制有多個發光圖案131的位置,其它區域則無法透光。當發光輸入裝置I的發光模塊12未被開啟時,環境中仍有微弱的光線進入發光輸入裝置I,但由于發光圖案131的區域遮光率約為98%,而使用者無法以肉眼辨別經由此區域透出的2%環境中的微弱光線的光量,因此麥拉片13上的多個發光圖案131不會被呈現出來,亦即不會被使用者看見。當發光輸入裝置I的發光模塊12被開啟時,有大量的光束進入發光輸入裝置1,此時,雖然僅有2%的光線能穿透麥拉片13,其光量已足以使人眼辨別其光量的差異而可觀察到發光的多個發光圖案131,以便使用者辨識發光輸入裝置I上的發光的多個發光圖案131所指示的輸入的位置。上述為現有觸控輸入裝置的結構以及其功能。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觸控輸入裝置的功能更加豐富,市面上即推出一種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請參閱圖2,其為現有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的結構側視示意圖。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2包括一輸入接口 21、一第一發光模塊22、一第二發光模塊23、一電路板24以及一保護層25。其由下而上依序為輸入接口 21、第二發光模塊23、第一發光模塊22以及保護層25。第一發光模塊22包含一第一發光兀件221以及一第一導光板222,第一發光兀件221用以產生一第一光束(未顯不于圖中),而第一導光板222位于第一發光元件221的一側,用以引導第一光束,使第一光束投射至輸入接口 21,且第一導光板222具有多個第一發光圖案2221,其設置于第一導光板222的下表面2222。也就是說,當第一發光兀件221產生第一光束時,第一導光板222上的第一發光圖案2221被顯不,其中多個第一發光圖案2221構成用以輸入字母的英數鍵盤接口。而第二發光模塊23包含一第二發光兀件231以及一第二導光板232,第二發光兀件231用以產生一第二光束(未顯不于圖中),而第二導光板232位于第二發光兀件231的一側,用以引導第二光束,使第二光束投射至輸入接口 21,且第二導光板232具有多個第二發光圖案2321,其設置于第二導光板232的下表面2322。也就是說,當第二發光元件231產生第二光束時,第二導光板232上的第二發光圖案2321被顯示,其中多個第二發光圖案2321構成用以輸入中文文字的中文鍵盤接口,且第一發光元件221以及第二發光元件231皆為發光二極管。請再次參閱圖2,保護層25設置于第一發光模塊22的上方,保護層25用以保護第一發光模塊22使其避免受到外力的碰撞或摩擦。保護層25具有一遮光層251,且遮光層251設置于保護層25的上表面252,遮光層251用以遮蔽大部分的第一光束、大部分的第二光束或外來光線,其中遮光層251是利用于保護層上表面上印刷遮光油墨而形成,且遮光層251的預定遮光率約為98%。電路板24設置于第一發光模塊22以及第二發光模塊23的一側。而第一發光兀件221以及第二發光兀件231設置于電路板24,由圖2可知,第一發光兀件221以及第二發光兀件231是一種正向式發光二極管。當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2的第一發光模塊22以及第二發光模塊23未被開啟時,環境中仍有微弱的光線進入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2,但由于遮光層251的預定遮光率約為98%,而使用者無法以肉眼辨別經由遮光層251透出的2%環境中的微弱光線的光量,因此第一導光板222以及第二導光板232上的多個第一發光圖案2221以及多個第二發光圖案2321不會被呈現出來,亦即不會被使用者看見。而當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2的第一發光模塊22被開啟時,有大量的第一光束進入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2,此時,雖然僅有2%的光線能穿透遮光層251,其光量已足以使人眼辨別其光量的差異而可觀察到發光的多個第一發光圖案2221,以便使用者辨識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2上的第一發光圖案2231所指示的輸入的位置。而其第二發光模塊23被開啟時的運作情形與其第一發光模塊22的運作情形完全相同,而不再贅述。現有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2中,第一導光板222上的多個第一發光圖案2221的設置位置與第二導光板232上的多個第二發光圖案2321互相錯開。如此錯開的結構設計可使第二發光元件231的第二光束穿過位于上層的多個第一發光圖案2221的光量減少,使得應被顯示的多個第二發光圖案2321被顯示的同時,不應被顯示的多個第一發光圖案2221不明顯地被顯示。雖然現有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2利用第一發光圖案2221的設置位置與第二導光板232上的第二發光圖案2321錯開的設計而避免第一發光圖案2221的顯示,但第一發光圖案2221仍會被顯示且使用者可以肉眼辨識出第一發光圖案2221。因此,需要一種可改善多種發光圖案同時顯示情形的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可改善多種發光圖案同時顯示情形的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其包括輸入接口、第一發光兀件、第一導光板、第二發光兀件以及第二導光板,該輸入接口用以被觸碰而產生一觸控信號;該第一發光元件用以產生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多層發光圖案的輸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輸入接口,用以被觸碰而產生一觸控信號;第一發光元件,用以產生第一光束;第一導光板,位于該第一發光元件的一側且具有多個第一發光圖案,用以引導該第一光束且顯示該多個第一發光圖案;其中該多個第一發光圖案是由M個微導光結構排列而形成;第二發光元件,設置于該第一發光元件的下方,用以產生第二光束;以及第二導光板,設置于該第一導光板的下方且位于第二發光元件的一側且具有多個第二發光圖案,用以引導該第二光束且顯示該多個第二發光圖案;其中該多個第二發光圖案是由N個微導光結構或N個導光網點排列而形成,且N大于M。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仲淵,
申請(專利權)人: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