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型電機定子硅鋼片工裝裝置。它是底座,帶伸縮輻板定位軸,上蓋板順序機械連接,帶伸縮輻板定位軸中包含六塊頂端機械連接有弧板的伸縮輻板,中間機械連接有絲杠和錐套。定子硅鋼片僅需初步疊摞在工裝裝置中,系統可以自行完成撐正操作。本發明專利技術減少了工作量與工作時間,只需要將定子疊片初步對齊后放入系統中,工裝系統即可完成后續的撐正與疊壓工作,定位鍵固連在第二弧板上,不需要放入與取出,操作簡潔。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大型電機定子硅鋼片工裝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核電技術的發展,對于電機定子硅鋼片的工裝要求也越來越高,定子疊片疊摞的好壞直接決定著電機的性能,現有的方式主要是人工進行疊摞,這種方式雖能保證正一定的精度,但是并不能滿足所有大型所需求的精度,況且有的大型電機內部不適合人進入并進行操作,在外部操作又很難保證精度,所以傳統的疊摞工裝已經難以滿足現在的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傳統疊摞方法的缺陷,滿足大型電機高性能高精度的需求,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方法,可在人工進行初步疊摞后將定子硅鋼片進行調整,使之疊摞精度更高。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包括底座(14)、上蓋蓋板(11)、帶伸縮輻板輻板(2 )的定位軸(12 )及驅動總成構成,底座(14)為一中空的圓柱形臺面,面上有連接馬達(17)的通孔,周圍設有 連接裝置以連接帶伸縮輻板(2)的定位軸(12);上蓋(11)為一圓形厚蓋板,中有通孔,上置吊環(10),用以完成整體起吊運輸;帶伸縮輻板(2)的定位軸(12)兩端均分布有螺紋孔,通過螺栓分別與底座(14)與上蓋(11)相連;驅動總成位于底座(14)內,由馬達(17)與減速機(16)帶動帶伸縮輻板(2)的定位軸(12)中的輻板(2)伸縮。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是當放入硅鋼片后,利用弧板中的定位鍵做定位,防止硅鋼片層間滑動。使用馬達帶動絲杠旋轉,使得三個錐套沿螺紋產生直線運動,經由錐套的斜面將直線運動轉化為伸縮輻板的徑向運動,利用輻板伸出時的推力將硅鋼片撐正。本專利技術在絲杠兩端和中間均連接有錐套,可以從上中下三個位置產生推力。兩端錐套有“T”形凸起導軌,輻板兩端有“T”形內凹導軌,兩類導軌相配合,上下對應,可防止輻板的上下錯位。傳統工作方式中,定位鍵需在硅鋼片放置后再手動插入硅鋼片齒隙中,對于如本專利技術所針對的大型電機定子,更需多次分層放置,本專利技術中定位鍵固連在第二弧板上,不需要額外放置和取出,減少了工作量。上蓋可以在定子硅鋼片疊壓完成后通過螺栓等連接裝置,將已經疊壓撐緊完畢的硅鋼片鎖緊。中間套筒不僅起定位作用,同時還負責連接上蓋與底座。利用與套筒的鏈接,可以固定上蓋,防止上蓋發生橫向移動。具體工作過程可參照如下示例先將頂蓋拿起,將部分定子硅鋼片放置于工裝裝置底座上,硅鋼片由人工進行初步疊摞,利用定位鍵將定子硅鋼片穩定在在伸縮輻板套筒夕卜,之后由馬達帶動絲杠旋轉,絲杠旋轉使得兩側錐套相向運動,進而帶動伸縮輻板外伸,伸縮輻板外的弧板與硅鋼片接觸,將硅鋼片撐正,經油壓機壓緊后,收縮伸縮輻板,進行下一次硅鋼片放置,如此反復,將足夠的硅鋼片均撐正后,蓋上上蓋板,將硅鋼片固定,之后可進行焊接或經由吊環進行運輸工作。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機械彌補人疊摞定子硅鋼片時會產生的誤差,提高電機制造精度與整體性能,減少了工作量與工作時間。傳統上工人需要盡可能地將定子疊片人工對齊并疊摞好,再用定位鍵定位。本專利技術中不需要將定子疊片盡可能的疊摞好,只需要初步對齊后放入系統中,工裝系統即可完成后續的撐正與疊壓工作,定位鍵固連在第二弧板上,不需要放入與取出,操作簡潔。對于撐正疊壓完畢后,傳統上一般就地進行焊接等操作,對于本專利技術所針對的大型電機,往往需要額外搭設腳手架或支架以便進行定子疊片頂端的焊接等處理,搭建過程中,還需要防止與已經疊壓撐緊完畢的定子硅鋼片發生接觸,防止破壞先前工作成果。而本專利技術中在撐緊疊壓完成后,會經由上蓋將定子硅鋼片鎖緊在工裝機內,各定子疊片簡布會發生相對滑動與錯位,時刻保持先前撐緊疊壓完畢的狀態,此時可以經由上蓋與底座的吊環將整體進行起吊運輸,可以方便完成橫臥、移動等工作,可以令工作人員自行選擇方便合適的場所與姿態進行后續的焊接等操作,不需要顧慮對先前工作成果的破壞,進而提高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膨脹部分總結構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總結構圖。圖5是圖3的左視圖既膨脹部分總結構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底座及驅動總成結構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所示的一種大型電機定子硅鋼片工裝裝置,包括底座14、上蓋蓋板11、帶伸縮輻板輻板2的定位軸12及驅動總成構成,底座14為一中空的圓柱形臺面,面上有連接馬達17的通孔,周圍設有連接裝置以連接帶伸縮輻板2的定位軸12 ;上蓋11為一圓形厚蓋板,中有通孔,上置吊環10,用以完成整體起吊運輸;帶伸縮輻板2的定位軸12兩端均分布有螺紋孔,通過螺栓分別與底座14與上蓋11相連;驅動總成位于底座14內,由馬達17與減速機16帶動帶伸縮輻板2的定位軸12中的輻板2伸縮。如圖3所示,帶伸縮輻板2的定位軸12 :由絲杠7、上錐套I、下錐套9、帶定位鍵槽的第一弧板3,不帶定位鍵槽的第二弧板8、套筒6、定位鍵10、中間錐套5、斜塊4及伸縮輻板2組成;套筒6同時作為定位軸12提供整體定位;絲杠7位于套筒6中,與套筒6同軸;絲杠7兩端連接上錐套I與下錐套9,上下錐套上有“T”形凸起導軌;絲杠7中間通過螺紋連接中間錐套5,中間錐套5帶有鍵槽,鍵槽內放置有斜塊4 ;伸縮輻板2置于套筒6內,位于套筒6與絲杠7之間,輻板2外側凸起從套筒6壁上的通孔中伸出,凸起外側連接有第一弧板3、第二弧板8,輻板間兩兩夾角60°,輻板2兩端有“T”形內凹導軌,兩端導軌與上錐套I、下錐套9錐套相配合,之間可進行相互滑動,輻板2中間與斜塊用螺栓相連接。絲杠7 —端通過與減速機16及馬達17相聯接,絲杠7兩端均帶有螺紋且兩端螺紋反向,兩端螺紋分別連接上錐套I、下錐套9,絲杠7中間螺紋與中間錐套5連接。上錐套I、下錐套9的內部呈圓形,外側是正六邊形分布的六個帶有T形突起的斜面,沿著各斜面交線上錐套I、下錐套9均勻分成六塊;中間錐套5內外均呈圓形,外側均勻分布有六個鍵槽。斜塊4位于中間錐套5的鍵槽內,斜面同鍵槽內表面接觸,外側平行于中軸線,垂 直于底座平面。套筒6垂直于底座14放置,與絲杠7同軸。套筒6壁上分布有可供伸縮輻板2伸縮的通孔。伸縮輻板2共六塊,沿圓周均勻分布,兩側有T型凹槽與上錐套I、下錐套9相配合;構成第一弧板3、第二弧板8的六塊弧板位于套筒6外,與伸縮輻板2伸出套筒6的凸起相連接,構成T型結構;六塊輻板2中,連接第一弧板3的輻板2間兩兩夾角120°,連接第二弧板8的輻板2間兩兩夾角120°,兩類弧板交替排列,三根定位鍵10置于第一弧板3的定位鍵槽內,通過螺栓與第一弧板8相連接。如圖6所示,驅動總成包括馬達17與減速機16,馬達17與減速機16均位于底座14內;減速機16位于底座14中央并與絲杠7連接;馬達17內與減速機16相連,外與底座14通孔相連。圖2所示是本專利技術在使用時的示意圖,圖示為硅鋼片已經疊滿的狀態。如圖3所示,絲杠7位于套筒6中心,與套筒6同軸,伸縮輻板2軍部于套筒6內,絲杠7兩端及中間均有螺紋,分別連接有上錐套I下錐套9和中間錐套5,伸縮輻板2的凸起從套筒6壁的孔中伸出,外連接有帶定位鍵槽的第一弧板3和不帶定位鍵槽的第二弧板8,六個弧板兩兩夾角60°,其中三個帶有鍵槽的第一弧板3間兩兩夾角130°,絲桿6兩端 上錐套I、下錐套9為內圓外六邊形結構,外帶T型突起,中間錐套5帶有鍵槽,鍵槽內放有可滑動斜塊4。當馬達17通過減速機16帶動絲杠6旋轉時,通過螺紋與絲杠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大型電機定子硅鋼片工裝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底座(14)、上蓋蓋板(11)、帶伸縮輻板輻板(2)的定位軸(12)及驅動總成構成,底座(14)為一中空的圓柱形臺面,面上有連接馬達(17)的通孔,周圍設有連接裝置以連接帶伸縮輻板(2)的定位軸(12);上蓋(11)為一圓形厚蓋板,中有通孔,上置吊環(10),用以完成整體起吊運輸;帶伸縮輻板(2)的定位軸(12)兩端均分布有螺紋孔,通過螺栓分別與底座(14)與上蓋(11)相連;驅動總成位于底座(14)內,由馬達(17)與減速機(16)帶動帶伸縮輻板(2)的定位軸(12)中的輻板(2)伸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均馗,尚書鵬,張韻曾,楊立峰,鄭維,柴文虎,賴俊良,曹磊,陳強,李函霖,
申請(專利權)人:哈爾濱電氣動力裝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