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礦井用集裝箱,具體涉及一種能夠進行自卸,且底板能夠自動蓋上的集裝箱,包括下部為錐形結構的箱體、用以支撐箱體的框架,所述的箱體的底部設置有滑動底板,所述的框架由豎向支撐架和底座框架構成,所述的豎向支撐架上設置有兩根用以支撐滑動底板的支撐導向槽,所述的滑動底板與底部框架之間的空間內順著支撐導向槽的方向設置有氣缸一和氣缸二,所述的氣缸一和氣缸二的缸體部分均與底座框架鉸接,氣缸一和氣缸二的活塞桿均與滑動底板鉸接,實現散狀物料的快速轉運,減少輔助運輸作業時間,提高運輸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礦井用集裝箱,具體涉及一種能夠進行自卸,且底板能夠自動蓋上的集裝箱。
技術介紹
當前,在煤礦無軌輔助運輸系統中,散裝物料的運輸主要有三種方式。一種方式是使用無軌膠輪車從地面至井下實現一站式運輸,即在礦井地面料場用裝載機將井下所需的沙子、石子等散裝物料直接裝入膠輪車,然后膠輪車由副井下放至井底,到達副井底的膠輪車從罐籠內駛出,按計劃將物料送達指定地點。卸載后的膠輪車則從井底駛入罐籠后,提升 至副井口,駛出罐籠直接進入地面料場。第二種方式是在礦井地面料場將沙子、石子等散裝物料裝入一噸礦車,然后由副井下放至井底,利用翻車機將散裝物料卸入料倉內,打開料倉倉門,將物料卸入膠輪車,膠輪車按計劃將物料送達指定地點后返回物料倉。第三種方式是裝有散裝物料的礦車下放至井底后,由電機車將礦車牽引運至換裝硐室,用兩臺行車吊起礦車,通過分別控制兩吊鉤的高度,將散裝物料卸入膠輪車內,再由膠輪車按計劃將物料送達指定地點后返回換裝硐室。在第一種運輸方式中,膠輪車每次都需要經過副井提升罐籠進行提升或下放,由于膠輪車自重較大,礦井提升系統在反復提升膠輪車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電能,增加了輔助運輸成本。第二種運輸方式中,需要在井底建造具有一定容積的料倉,而在井下開鑿硐室及建造料倉周期長,成本高,同樣增加了輔助運輸成本。第三種方式需要利用兩臺行車進行卸載作業,操作復雜,吊卸載作業時間長,物料容易灑落到膠輪車外,而且行車起吊操作不當會造成礦車從吊鉤上脫落,造成安全事故。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能夠減少輔助袁術作業時間,提高運輸的工作效率的自卸式集裝箱。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自卸式集裝箱,包括下部為錐形結構的箱體、用以支撐箱體的框架,所述的箱體的底部設置有滑動底板,所述的框架由豎向支撐架和底座框架構成,所述的豎向支撐架上設置有兩根用以支撐滑動底板的支撐導向槽,所述的滑動底板與底部框架之間的空間內順著支撐導向槽的方向設置有氣缸一和氣缸二,所述的氣缸一和氣缸二的缸體部分均與底座框架鉸接,氣缸一和氣缸二的活塞桿均與滑動底板鉸接。所述的底座框架上順著支撐導向槽方向設置有滑動支撐架。所述的滑動支撐架為倒置的槽狀結構,該槽狀結構的滑動支撐架的底面為圓弧面結構。所述的滑動支撐架個數為三條。所述的底座框架上設置有銷座一及銷座二,所述的氣缸一的缸體用銷軸一和開口銷一鉸接在銷座一上,所述的氣缸二的缸體用銷軸二和開口銷二鉸接在銷座二上,所述的滑動底板的底面兩側分別設置有銷座三及銷座四,氣缸一的活塞桿用銷軸一和開口銷一鉸接在銷座三上,氣缸二的活塞桿用銷軸二和開口銷二鉸接在銷座四上。所述的氣缸一與氣缸二的缸體腔分別通過輸氣管一與輸氣管二連接至氣動快速接頭一,氣缸一與氣缸二的活塞桿腔分別通過輸氣管三及輸氣管四連接至氣動快速接頭所述的豎向支撐架上設置有起吊孔。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的的優點 本專利技術所設計的一種礦用自卸式集裝箱,可以固定在平板礦車上,在礦井地面料場將沙子、石子等散裝物料裝入集裝箱后,由副井下放至井底,由電機車將礦車牽引運至換裝硐室,將換裝硐室壓縮空氣站的輸氣管接頭接入集裝箱下部的氣動快速接頭上,再由一臺行車將集裝箱吊至膠輪車上方,通過操縱壓縮空氣站的換向閥,實現集裝箱底部氣缸活塞桿的伸縮,打開或關閉集裝箱的滑動底板,實現對散裝物料的快速卸載。本專利技術所設計的自卸式集裝箱容積大,可以比礦車運載更多的散裝物料,與換裝硐室壓縮空氣站的輸氣管連接后,可以實現集裝箱滑動底板的自動打開或關閉,操作簡單,物料從集裝箱底部直接卸出,物料不易灑落到膠輪車外,可以減少卸載作業時間,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作業的安全性。利用此集裝箱可以實現在井下換裝硐室對沙子、石子等散裝物料的快速卸載,實現散狀物料的快速轉運,減少輔助運輸作業時間,提高運輸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B向視圖。圖3為圖I的A-A剖視圖。圖4為圖I的A部分的放大圖。圖5為圖I的B部分的放大圖。圖6為圖I的C部分的放大圖。圖7為圖2的C部分的放大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如圖1、2、3所示,一種自卸式集裝箱,包括下部為錐形結構的箱體2、用以支撐箱體2的框架1,所述的箱體2的底部設置有滑動底板3,所述的框架I由豎向支撐架I. I和底座框架I. 2構成,所述的豎向支撐架I. I上設置有兩根用以支撐滑動底板3的支撐導向槽4,所述的滑動底板3與底部框架I. 2之間的空間內順著支撐導向槽4的方向設置有氣缸一 8和氣缸二 13,所述的氣缸一 8和氣缸二 13的缸體部分均與底座框架I. 2鉸接,氣缸一8和氣缸二 13的活塞桿均與滑動底板3鉸接。如圖1、2、5所示,所述的底座框架I. 2上順著支撐導向槽4方向設置有滑動支撐架9。所述的滑動支撐架9為倒置的槽狀結構,該槽狀結構的滑動支撐架9的底面為圓弧面結構。所述的滑動支撐架9個數為三條。如圖2、3、5、6所示,所述的底座框架I. 2上設置有銷座一 5及銷座二 5. 1,所述的氣缸一 8的缸體用銷軸一 6和開口銷一 7鉸接在銷座一 5上,所述的氣缸二 13的缸體用銷軸二 6. I和開口銷二 7. I鉸接在銷座二 5. I上,所述的滑動底板3的底面兩側分別設置有銷座三14及銷座四14. 1,氣缸一 8的活塞桿用銷軸一 12和開口銷一 15鉸接在銷座三14上,氣缸二 13的活塞桿用銷軸二 12. I和開口銷二 15. I鉸接在銷座四14. I上。如2所示,所述的氣缸一 8與氣缸二 13的缸體腔分別通過輸氣管一 18與輸氣管二 18. I連接至氣動快速接頭一 11,氣缸一 8與氣缸二 13的活塞桿腔分別通過輸氣管三17及輸氣管四17. I連接至氣動快速接頭二 10。如圖3所示,所述的豎向支撐架I. I上設置有起吊孔16,方便箱體2的運輸和裝卸。所述的箱體2內裝滿貨物的時候,壓緊箱體2底部的滑動底板3,如果需要自卸貨物時候,通過氣缸8和氣缸13的伸縮實現滑動底板3在支撐導向槽4上的滑動,從而打開·滑動底板3,實現貨物的自卸,貨物裝卸完畢后,再通過氣缸8和氣缸13的伸縮將滑動底板3子啊支撐導向槽4內滑回到原位。為了提高滑動底板3承受貨物的重量,在底座框架I. 2上設置有滑動支撐架9,滑動支撐架9為倒置的槽狀結構,三根滑動支撐架9平行并排設置,將滑動支撐架9的底面設置為圓弧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滑動底板3在其上面滑動時候,滑動支撐架9和滑動底板3之間為線接觸,減少了摩擦力對滑動底板3的作用,尤其是箱體2內的貨物重量比較多時候,更有利于滑動底板3的滑動,省時省力。權利要求1.一種自卸式集裝箱,包括下部為錐形結構的箱體(2)、用以支撐箱體(2)的框架(1),所述的箱體(2)的底部設置有滑動底板(3),所述的框架(I)由豎向支撐架(I. I)和底座框架(I. 2)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豎向支撐架(1.1)上設置有兩根用以支撐滑動底板(3)的支撐導向槽(4),所述的滑動底板(3)與底部框架(I. 2)之間的空間內順著支撐導向槽(4)的方向設置有氣缸一(8)和氣缸二( 13),所述的氣缸一(8)和氣缸二(13)的缸體部分均與底座框架(I. 2)鉸接,氣缸一(8)和氣缸二( 13)的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卸式集裝箱,包括下部為錐形結構的箱體(2)、用以支撐箱體(2)的框架(1),所述的箱體(2)的底部設置有滑動底板(3),所述的框架(1)由豎向支撐架(1.1)和底座框架(1.2)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豎向支撐架(1.1)上設置有兩根用以支撐滑動底板(3)的支撐導向槽(4),所述的滑動底板(3)與底部框架(1.2)之間的空間內順著支撐導向槽(4)的方向設置有氣缸一(8)和氣缸二(13),所述的氣缸一(8)和氣缸二(13)的缸體部分均與底座框架(1.2)鉸接,氣缸一(8)和氣缸二(13)的活塞桿均與滑動底板(3)鉸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潘志勇,韓曉明,黃俊杰,李廣武,張保強,任衛紅,
申請(專利權)人:河南理工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