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集流管及使用該集流管的平行流蒸發器,集流管包括第一管腔、第二管腔、第一封蓋及第二封蓋,第一管腔與第二管腔相互平行,第一管腔第二管腔的軸向與集流管長度方向平行,第一封蓋位于集流管一端,第二封蓋位于集流管另一端,集流管包括內部的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多孔板及第二多孔板;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分別設置在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中部;第一多孔板一端與第一封蓋連接,另一端插入第一定位板開孔中,第二多孔板一端插入第二定位板開孔中,另一端與第二封蓋連接,第一多孔板和第二多孔板均為U型結構且沿其長度方向分布有多個孔洞。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集流管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節約安裝工時,制造成本低,通用程度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空調
,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汽車空調的集流管及使用該集流管的平行流蒸發器。
技術介紹
目前汽車車內安裝空調的空間有限,空調的尺寸有嚴格苛刻的要求,為此要求汽車空調的蒸發器具有制冷效率高,尺寸小,重量輕的特點,因而,蒸發器芯體的厚度越來越薄。當蒸發器芯體的厚度減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原來的層疊式結構已經不能滿足空調的性能要求,因此,出現了平行流蒸發器。圖IA所示為現有技術中平行流蒸發器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參見圖IA所示,平行 流蒸發器由第一集流管101、第二集流管102及扁管103組成,所述扁管103位于第一集流管101與第二集流管102之間,且所述第一集流管101與第二集流管102通過扁管103連通,冷媒通過扁管103在第一集流管101與第二集流管102之間循環流動。在第一集流管101與第二集流管102之間設置有多個扁管103,圖IA中為了簡潔表述平行流蒸發器的結構,只示意性的表示出部分扁管103。所述第一集流管101具有兩個腔,每個腔由主板104和水室105組成,在第一集流管101的兩端具有封蓋106,用于封閉第一集流管101。圖IB所示為主板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IB所示,所述主板104由雙面復合材料沖壓成型,在所述主板104的底部設置有多個長條形開孔,所述扁管103插入長條形開孔中。所述水室可以采用帶單面復合的材料沖壓形成,也可以采用型材拉伸形成。繼續參考圖1A,第一集流管101內部設置有多個阻尼隔板107,所述多個阻尼隔板107上具有開孔,通過調整阻尼隔板107在第一集流管101中的位置以及阻尼隔板107上開孔的大小,可以調節冷媒的流量,使蒸發器的散熱表面溫度均衡,如圖IC所示。所述第二集流管102具有兩個腔體,每個腔除包括與第一集流管101相同的主板108、水室109及封蓋以外,在其內部還設置有換向隔板111,所述換向隔板111用于堵截冷媒的通路,迫使冷媒改變流動方向,在兩個腔體之間還設置有通孔112,便于冷媒流動,如圖ID所示。現有的平行流蒸發器冷媒流動線路圖如圖IA中箭頭方向所示,冷媒進入第二集流管102的一個腔內,在換向隔板111的作用下改變流向從該腔對應的一部分扁管103流過;冷媒通過扁管103后進入第一集流管101的一個腔內,在阻尼隔板107的作用下,均勻地流向該腔對應的一部分扁管103 ;冷媒通過扁管103后進入第二集流管102,通過第二集流管102的兩個腔之間的通孔112從一個腔進入另一個腔;進入另一個腔后在換向隔板111的作用下,流向該腔對應的一部分扁管103 ;冷媒通過扁管103后進入第一集流管101的另一個腔,在阻尼隔板107的作用下,均勻地流向該腔對應的扁管103 ;冷媒通過扁管103后進入第二集流管102的另一個腔,從該腔排出。冷媒在扁管中流動,實現了熱交換,其進入平行流蒸發器時為液態,從平行流蒸發器出來的時由于熱交換可能為氣態。現有的平行流蒸發器的集流管存在以下缺點若在集流管中設置阻尼隔板,則需要在集流管上開有多個與阻尼隔板相配合的槽,這種阻尼隔板與集流管的多處配合易出現冷媒泄漏,影響產品性能,而且由于阻尼隔板放置的位置有一定的要求,則在進行組裝時,由于具有多個槽,工人可能會錯誤放置阻尼隔板的位置,從而影響產品性能;而且生產工藝復雜,工序繁瑣,產品焊接合格率低,生產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生產工藝簡單,安裝方便的集流管及使用該集流管的平行流蒸發器。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集流管,包括第一管腔、第二管腔、第一封蓋及第二封蓋,所述第一管腔與第二管腔相互平行設置,且所述第一管腔及第二管腔的軸向與集流管的長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封蓋位于集流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封蓋位于集流管的另一端,所述集流管進一步包括設置在其內部的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多孔 板及第二多孔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分別設置在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的中部,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具有開孔;所述第一多孔板一端與第一封蓋連接,另一端插入第一定位板的開孔中與第一定位板連接,所述第二多孔板一端插入第二定位板的開孔中與第二定位板連接,另一端與第二封蓋連接,第一多孔板和第二多孔板均為U型結構且沿其長度方向分布有多個孔洞。進一步,所述集流管中部開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與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配合,固定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進一步,所述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的同一側設置有多個扁型開孔,所述扁型開孔允許冷媒從外界進入集流管。進一步,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的開孔具有上端和下端,所述上端臨近扁型開孔,允許U型結構的第一多孔板和第二多孔板插入,所述下端遠離扁型開孔,允許集流管內的冷媒通過。進一步,所述第一管腔與第二管腔一體成型。一種平行流蒸發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個扁管;所述多個扁管位于第一集流管與第二集流管之間,且第一集流管與第二集流管通過所述多個扁管連通;所述第一集流管結構與上述的集流管的結構相同。進一步,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三管腔及第四管腔,所述第一管腔與第四管腔相互平行設置,且所述第三管腔及第四管腔的軸向與第二集流管的長度方向平行,在所述第三管腔和第四管腔的中部設置有第一換向隔板和第二換向隔板,所述第一換向隔板和第二換向隔板用于堵截冷媒的通路。進一步,在相鄰的兩個扁管之間設置有翅片。本技術集流管及使用該集流管的平行流蒸發器,在集流管的兩個相互平行的腔室內設置U型結構的多孔板,所述多孔板通過封蓋和定位板固定,第一管腔、第二管腔與多孔板配合,既能使蒸發器內冷媒均勻流動,蒸發器的散熱面的溫度均勻,經平行流蒸發器的換熱效率最大化,又能使集流管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節約安裝工時,制造成本低,提高通用程度。附圖說明圖IA所示為現有技術中平行流蒸發器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IB所示為主板的結構示意圖;圖IC所示為第一集流管結構示意圖;圖ID所示為第二集流管結構示意圖;圖2A所示為本技術集流管的結構透視示意圖;圖2B所示為圖2A中沿A-A向的截面示意圖;圖2C所示為定位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D所示為多孔板結構示意圖;圖3A所示為本技術平行流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圖3B所示為第二集流管的結構示意圖;圖3C所示為圖3B中B-B向橫截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提供的集流管及使用該集流管的平行流蒸發器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說明。圖2A所示為本技術集流管的結構透視示意圖,圖2B所示為圖2A中沿A-A向的截面示意圖。參見圖2A與圖2B所示,集流管I包括第一管腔2、第二管腔3。所述第一管腔2和第二管腔3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管腔2和第二管腔3的軸向與集流管I的長度方向平行。在本實施方式中,優選地,所述第一管腔2與第二管腔3 —體成型,比如,為一體成型的“8”型結構,“8”型結構的上部和下部形成集流管I的第一管腔2和第二管腔3。一體成型的集流管由鋁型材拉制而成,不帶復合層,結構簡單,可根據安裝的高度任意下料,加工方便,成本低。所述集流管I還包括第一封蓋4、第二封蓋5,所述第一封蓋4位于集流管I的一端,所述第二封蓋5位于集流管I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封蓋4和第二封蓋5用于封閉集流管的兩端。集流管I進一步包括設置在其內部的第一定位板6、第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集流管,包括第一管腔、第二管腔、第一封蓋及第二封蓋,所述第一管腔與第二管腔相互平行設置,且所述第一管腔及第二管腔的軸向與集流管的長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封蓋位于集流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封蓋位于集流管的另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進一步包括設置在其內部的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多孔板及第二多孔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分別設置在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的中部,所述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具有開孔;?所述第一多孔板一端與第一封蓋連接,另一端插入第一定位板的開孔中與第一定位板連接,所述第二多孔板一端插入第二定位板的開孔中與第二定位板連接,另一端與第二封蓋連接,第一多孔板和第二多孔板均為U型結構且沿其長度方向分布有多個孔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國強,陳樹蔭,許國建,王永軍,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加冷松芝汽車空調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