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客車空調用變流程蒸發芯體,包括芯體側板和U型傳熱管,蒸發芯體通過芯體側板固定在空調殼體上,U型傳熱管的杯口朝向同一個方向;U型傳熱管被分為若干組,每組為一個流路,不同流路之間并聯設置,蒸發芯體底部流路的長度大于上部流路的長度;所述每個底部流路包括兩個進氣或出氣杯口和一個出液或進液杯口,每個底部流路剩余的U型傳熱管杯口由半圓彎頭和三通彎頭連通,進氣杯口與集氣管組件連通,出液杯口與分液器組件連通。通過分析冷媒工質的特性,在蒸發芯體上通過三通的使用改變液態冷媒和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降低系統管路的整體阻力;通過分析蒸發風阻和蒸發風量的分配情況,優化底部管路的流程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客車空調
,具體涉及一種客車空調用變流程蒸發芯體。
技術介紹
目前,純電動空調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逐步提升,除了夏季制冷外,冬季也有制熱功能。為了提升產品的制冷效果,在冷凝芯體設計過程中,會考慮采用增加三通的方式改變冷凝器流程,提高冷凝換熱量。但是,制熱過程中的蒸發芯體相當于制冷時的冷凝芯體,由于風機的分布和空調系統的結構布置,蒸發芯體靠下部位的風阻大,換熱效果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制熱過程中的蒸發芯體相當于制冷時的冷凝芯體,由于風機的分布和空調系統的結構布置,蒸發芯體靠下部位的風阻大,換熱效果差,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客車空調用變流程蒸發芯體。本技術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實現的:一種客車空調用變流程蒸發芯體,包括芯體側板和U型傳熱管,蒸發芯體通過芯體側板固定在空調殼體上,U型傳熱管的杯口朝向同一個方向;U型傳熱管被分為若干組,每組為一個流路,不同流路之間并聯設置,蒸發芯體底部流路的長度大于上部流路的長度;所述每個底部流路包括兩個進氣或出氣杯口和一個出液或進液杯口,每個底部流路剩余的U型傳熱管杯口由半圓彎頭和三通彎頭連通,進氣杯口與集氣管組件連通,出液杯口與分液器組件連通。對于制熱時冷媒經過的流路,所述三通彎頭位于每個底部流路的四分之三處。芯體側板為翻邊結構。通過分析冷媒工質的特性,在蒸發芯體上通過三通的使用改變液態冷媒和氣態冷媒的流動阻力,降低系統管路的整體阻力;通過分析蒸發風阻和蒸發風量的分配情況,優化底部管路的流程長度,有效利用換熱面積,提升產品的換熱性能。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主視圖。圖2是本技術從杯口方向看的結構簡圖。圖3是本技術從杯口方向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其中一個底部流路的剖視圖。其中,1是芯體側板;2是U型傳熱管;3是進氣或出氣杯口;4是出液或進液杯口;5是半圓彎頭;6是三通彎頭;7是集氣管組件;8是分液器組件;9是底部流路;10是上部流路。具體實施方式如附圖1-3所示,一種客車空調用變流程蒸發芯體,包括芯體側板1和U型傳熱管2,蒸發芯體通過芯體側板1固定在空調殼體上,U型傳熱管2的杯口朝向同一個方向;U型傳熱管2被分為若干組,每組為一個流路,不同流路之間并聯設置,蒸發芯體底部流路9的長度大于上部流路10的長度;所述每個底部流路包括兩個進氣或出氣杯口3和一個出液或進液杯口4,每個底部流路剩余的U型傳熱管2杯口由半圓彎頭5和三通彎頭6連通,進氣杯口3與集氣管組件7連通,出液杯口4與分液器組件8連通。對于制熱時冷媒經過的流路,三通彎頭6位于每個底部流路的四分之三處,即當制冷時,對于冷媒經過的流路,三通彎頭6位于每個底部流路的四分之一處。芯體側板1為翻邊結構。由于風機的分布和空調系統的結構布置,蒸發芯體靠下部位的風阻大、換熱效果較差,因此,采用三通彎頭改變蒸發芯體底部的管路流程長度,使得每一路的冷媒流動阻力基本類似,換熱效果盡可能保持一致,提升整個蒸發芯體的換熱量。當空調制熱時,氣體進入流路后,一般在流路的四分之三處全部冷凝成液體,而氣體冷凝成液體后體積縮小,所以三通彎頭6設置在每個底部流路的四分之三處,實現每個底部流路雙進單出,改變底部流路的流程,合理匹配實際不均勻的迎面風速,實現高效換熱。本技術的工作過程如下:在制冷運行過程中,經過膨脹閥的氣液混合物冷媒進入分液器組件8,經分液器組件8進入每個分液流路的U型傳熱管2中,氣液混合物冷媒在蒸發風機作用下不斷氣化,變成氣態冷媒,經集氣管組件7流出蒸發芯體,進入壓縮機吸氣管路。底部流路9的長度大于上部流路10的長度,底部流路9有兩個出液口,當液體蒸發成氣體后,體積增大,三通彎頭6把流路的一個支路分成兩個支路,實現底部流路9單進雙出,有效利用換熱面積,減小蒸發芯體的上下溫差。在制熱運行過程中,壓縮機排出的高壓氣態冷媒進入集氣管組件7,經集氣管進入每個分支管路中,在蒸發風機的作用下不斷冷卻、液化,變成氣液混合物的冷媒,經分液器組件8流出,進入到膨脹閥。底部流路9的長度大于上部流路10的長度,底部流路有兩個氣體進口,當氣體冷凝成液體后,三通彎頭6把流路的兩個支路合并成一個支路,實現底部流路雙進單出,有效利用換熱面積,減小蒸發芯體的上下溫差。如圖4所示,為一個底部流路從杯口方向看的俯視圖,包括7根U型傳熱管,其中,a和b為第一U型傳熱管的杯口,c和d為第二U型傳熱管的杯口,e和f為第三U型傳熱管的杯口,g和h為第四U型傳熱管的杯口,i和j為第五U型傳熱管的杯口,k和l為第六U型傳熱管的杯口,m和n為第七U型傳熱管的杯口;杯口b和杯口f通過半圓彎頭連通,杯口e和杯口i通過半圓彎頭連通,杯口c和杯口g通過半圓彎頭連通,杯口h和杯口l通過半圓彎頭連通,杯口j、杯口k和杯口m通過三通彎頭連通,杯口a和杯口d為進氣杯口,杯口n為出液杯口;當制熱時,待冷凝氣體從杯口a進入第一U型傳熱管,沿第一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從杯口b進入第三U型傳熱管,沿第三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從杯口i進入第五U型傳熱管,沿第五U型傳熱管換熱后,待冷凝氣體大部分冷凝成為液體,體積變小;待冷凝氣體從杯口d進入第二U型傳熱管,沿第二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從杯口g進入第四U型傳熱管,沿第四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從杯口l進入第六U行傳熱管,沿第六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待冷凝氣體大部分冷凝成為液體,體積變小;第五U型傳熱管和第六U型傳熱管內的液體和氣體通過三通彎頭的匯集后合并成一路,從杯口m進入第七U型傳熱管,沿第七U型傳熱管換熱后,通過杯口n進入分液器組件8,并沿分液器組件8流出蒸發芯體,實現底部流路雙進單出。當制冷時,氣液混合物從杯口n進入第七U型傳熱管,沿第七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從杯口m進入第五U型傳熱管和第六U型傳熱管,第七U型傳熱管內的氣液混合物冷媒通過三通彎頭后分開成兩個支路:進入第五U型傳熱管的冷媒沿第五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從杯口e進入第三U型傳熱管,沿第三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從杯口b進入第一U型傳熱管,沿第一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氣液混合物冷媒大部分蒸發成氣態,體積變大;進入第六U型傳熱管的冷媒沿第六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從杯口l進入第四U型傳熱管,沿第四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從杯口g進入第二U型傳熱管,沿第二U型傳熱管進行換熱后,氣液混合物冷媒大部分蒸發成氣態,體積變大;第一U型傳熱管和第二U型傳熱管內的氣態冷媒均進入集氣管組件7,并沿集氣管組件7流出蒸發芯體,實現底部流路單進雙出。以上所述的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整體構思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變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客車空調用變流程蒸發芯體,其特征在于:包括芯體側板(1)和U型傳熱管(2),蒸發芯體通過芯體側板(1)固定在空調殼體上,U型傳熱管(2)的杯口朝向同一個方向;U型傳熱管(2)被分為若干組,每組為一個流路,不同流路之間并聯設置,蒸發芯體底部流路(9)的長度大于上部流路(10)的長度;所述每個底部流路包括兩個進氣或出氣杯口(3)和一個出液或進液杯口(4),每個底部流路剩余的U型傳熱管(2)杯口由半圓彎頭(5)和三通彎頭(6)連通,進氣杯口(3)與集氣管組件(7)連通,出液杯口(4)與分液器組件(8)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客車空調用變流程蒸發芯體,其特征在于:包括芯體側板(1)和U型傳熱管(2),蒸發芯體通過芯體側板(1)固定在空調殼體上,U型傳熱管(2)的杯口朝向同一個方向;U型傳熱管(2)被分為若干組,每組為一個流路,不同流路之間并聯設置,蒸發芯體底部流路(9)的長度大于上部流路(10)的長度;所述每個底部流路包括兩個進氣或出氣杯口(3)和一個出液或進液杯口(4),每個底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魏莉,郭軍峰,
申請(專利權)人:鄭州科林車用空調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