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車分流立交橋,包括交錯在一起的第一車行拱橋和第二車行拱橋,第一車行拱橋位于第二車行拱橋的下方,第一車行拱橋的下方設置有人行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設計合理,提供一種道路人車分流立交橋,解決了道路交通隱患,降低了交通成本,縮短了人車行駛的時間,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有利于城市環境的改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立交橋
,尤其涉及一種人車分流立交橋。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漸成為汽車銷售第一大國,目前交通狀況擁堵狀況是屢見不鮮,特別是隨著道路上的機動車越來越多,交通堵塞現場更加頻繁,交通事故相對也明顯增加,且汽車尾氣污染環境狀況也愈加引起人們的重視,甚至好多城市已經出現了限駛令,目的是為了減少道路上的汽車行駛的數量,但是交通擁堵現象仍未明顯改觀。所以交通堵塞不僅使人們在道路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并且導致汽車在道路上行駛的時間增長,使汽車油耗增加,導致汽車尾氣也相應增加,污染環境也愈加嚴重,故交通堵塞現場正成為現代化城市建設發展的弊端,因此在城市建設當中,特別是在道路的設計上,如何解決 交通堵塞問題正成為城市建設的發展重點,良好的道路設計,不僅減少了人們在交通要道上是行駛時間,也節約了社會資源,保護了城市環境。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人車分流立交橋,解決道路交通隱患,縮短交通行駛時間,有利于城市環境的改善。本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人車分流立交橋,包括交錯在一起的第一車行拱橋和第二車行拱橋,第一車行拱橋位于第二車行拱橋的下方,第一車行拱橋的下方設置有人行道。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道路上設有第一車行拱橋和第二車行拱橋,使人車分流,車在第一車行拱橋和第二車行拱橋上行駛,人在第一車行拱橋下方的人行道上行駛,在過路口時互不影響,減少了停車等待的時間,避免了交通事故隱患,由于人們在道路上行駛的時間明顯縮短,則降低了汽車的油耗,也減少了汽車在道路上的尾氣的排放,保護了城市環境。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人車分流立交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立體示意圖;圖中1.第一車行拱橋,2.第二車行拱橋,3.人行道。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技術,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技術而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技術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技術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如圖I和圖2共同所示,人車分流立交橋,包括交錯在一起的第一車行拱橋I和第二車行拱橋2,第一車行拱橋I位于第二車行拱橋2的下方,第一車行拱橋I的下方設置有人行道3。具體的人和汽車到了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后,為了順利使人車分別通行,減少行駛時間,在路口則人車進行了分流,汽車在第一車行拱橋I和第二車行拱橋2上行駛,人在人行道3上走,這樣就沒必要在路口等待,發生堵塞現象,節約了人車的行駛時間,第一車行拱橋I相對于人行道3的標高和第二車行拱橋2相對于第一車行拱橋I的標高根據交通需求,一般為2米左右。本技術結構設計合理,提供一種人車分流立交橋,可以應用于十字路口,也可以應用丁字路口,解決了道路交通隱患,降低了交通成本,有利于城市環境的改善。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 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范圍內。本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一切從本技術的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所作出的結構變換均落在本技術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人車分流立交橋,其特征在于,包括交錯在一起的第一車行拱橋和第二車行拱橋,所述第一車行拱橋位于所述第二車行拱橋的下方,所述的第一車行拱橋的下方設置有人行道。專利摘要人車分流立交橋,包括交錯在一起的第一車行拱橋和第二車行拱橋,第一車行拱橋位于第二車行拱橋的下方,第一車行拱橋的下方設置有人行道。本技術結構設計合理,提供一種道路人車分流立交橋,解決了道路交通隱患,降低了交通成本,縮短了人車行駛的時間,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有利于城市環境的改善。文檔編號E01C1/04GK202705837SQ20122022044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6日專利技術者袁明成 申請人:袁明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人車分流立交橋,其特征在于,包括交錯在一起的第一車行拱橋和第二車行拱橋,所述第一車行拱橋位于所述第二車行拱橋的下方,所述的第一車行拱橋的下方設置有人行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袁明成,
申請(專利權)人:袁明成,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