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人字架裝置以及起重機,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人字架拉板與人字架容易損壞的技術問題。該人字架裝置,包括人字架以及拉力件,人字架包括第一連接桿以及第二連接桿;第一連接桿以及第二連接桿各自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同一結構件上;拉力件與結構件相連接,且拉力件包括至少兩條分支。該起重機,包括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任一技術方案提供的人字架裝置,還包括下車、轉臺、桅桿、平衡重以及移動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用于提高人字架承受載荷的能力。(*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工程機械
,具體涉及一種人字架裝置以及設置該人字架裝置的起重機。
技術介紹
為滿足國內石油、石化、核電、風電以及鋼鐵等大型工程項目中對超大設備的吊裝需求,起重機越來越向超大型化發展,起升高度更高、工作幅度更大、起重能力更強的起重機越來越多。在各種類型的起重機中,履帶起重機以其吊裝移動的精確性而成為大型設備安裝中所不可或缺的工具。隨著起重機朝大型化的發展,其所帶來的設計、生產、運輸、安裝以及 使用等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履帶起重機的發展。人字架是起重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起重機上連接在桅桿和轉臺之間,用于將桅桿上的載荷傳遞至轉臺上的構件。人字架在起重機安裝和吊重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圖I、圖2和圖3所示,起重機一般具有兩個狀態,S卩如圖I、圖2所示安裝狀態和如圖3所示吊重狀態,其中起重機安裝過程中載荷傳遞的過程起重機安裝過程實現了將如圖I和圖2所示桅桿94由圖I中水平狀態搬起至如圖3所示的豎起狀態(也稱吊重狀態)。為了將桅桿94搬起,桅桿94的自身重量的載荷通過桅桿拉板96傳遞給人字架1,人字架I的載荷通過人字架拉板97傳遞給轉臺5,轉臺5承受的來自桅桿94、人字架I以及人字架拉板97的載荷通過下車4傳遞至地面6,至此完成載荷的傳遞過程。若取消人字架I而將桅桿拉板96和人字架拉板97直接相連,則在起重機的安裝工況中會失去人字架I帶來的桅桿拉板96和桅桿94的夾角β,使桅桿94無法搬起。起重機吊重過程中載荷傳遞的過程起重機通過吊鉤吊起如圖3所示重物91的過程中,重物91對吊鉤施加的載荷通過主臂92的支撐作用后由主臂拉板93傳遞給桅桿94,桅桿94承受的載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通過配重拉板95傳遞給平衡重7,另一部分通過桅桿拉板96傳遞給人字架1,人字架I承受的載荷通過人字架拉板97傳遞給轉臺5,轉臺5承受的來自主臂92、桅桿94、人字架I、人字架拉板97的載荷通過下車4傳遞至地面6,至此完成載荷的傳遞過程。吊重過程中人字架I的作用是連接桅桿拉板96與人字架拉板97,并將載荷由桅桿拉板96傳至人字架拉板97。現有技術中如圖I、圖2和圖3所示人字架I唯一通過人字架拉板97與轉臺5連接,桅桿拉板96和桅桿94的夾角β較小,一般小于30°,在搬起桅桿94的過程中,夾角α、Y 一般均小于45。。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技術問題I、起重機安裝、吊重過程中如圖I、圖2所示人字架I唯一通過人字架拉板97與轉臺5連接,因此人字架拉板97要承受人字架I傳遞來的全部載荷。2、起重機安裝過程中如圖I、圖2所示桅桿拉板96和桅桿94的夾角β較小,一般小于30°,使在搬起桅桿94的過程中桅桿拉板96承受的載荷較大,導致人字架I與桅桿拉板96上承受的一系列載荷均比較大。3、在搬起如圖I、圖2所示桅桿94的過程中夾角α、夾角Y —般均小于45°,桅桿拉板96與人字架拉板97的載荷疊加作用會比較明顯,因此在搬起桅桿94的過程中,人字架I承受的載荷很大。由上可見,由于現有技術中起重機安裝以及吊重過程中如圖I 所示人字架拉板97與人字架I承受的載荷較大,導致人字架拉板97與人字架I容易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出一種人字架裝置以及設置該人字架裝置的起重機,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人字架拉板與人字架容易損壞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人字架裝置,包括人字架以及拉力件,其中所述人字架包括第一連接桿以及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以及所述第二連接桿各自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同一結構件上;所述拉力件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且所述拉力件包括至少兩條分支。優選地,所述拉力件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所述結構件上,所述拉力件軸向方向上的另一端包括至少兩條所述分支。優選地,所述拉力件包括連接部以及一階平衡板,所述分支包括第一分支以及第二分支,其中所述連接部的一端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所述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所述第一分支與所述第二分支各自的一端分別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優選地,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三者均連接于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邊緣處,且經過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三者各自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連接點的直線構成三角形。優選地,所述一階平衡板呈帶圓角的三角形,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三者各自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連接點分別位于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邊角處。優選地,所述拉力件包括連接部以及一階平衡板,所述分支包括第一分支以及第二分支,所述連接部的一端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所述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所述拉力件還包括二階平衡板,所述分支還包括第三分支,其中所述二階平衡板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分別與所述二階平衡板相鉸接;所述第三分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優選地,所述拉力件包括連接部以及一階平衡板,所述分支包括第一分支以及第二分支,其中所述連接部的一端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所述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所述第一分支與所述第二分支各自的一端分別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優選地,所述二階平衡板均呈帶圓角的三角形,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各自與所述二階平衡板的連接點分別位于所述二階平衡板的邊角處。優選地,所述結構件為板件,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與所述第二分支均為兩條以上桿件或板件鉸接而成的拉板。優選地,所述連接為鉸接、樞接或固定連接。 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起重機,包括本技術任一技術方案提供的人字架裝置,還包括下車、轉臺、桅桿、平衡重以及移動裝置,其中所述人字架裝置內所述人字架的所述第一連接桿軸向方向上背離所述結構件的一端與所述桅桿相連接;所述人字架的所述第二連接桿軸向方向上背離所述結構件的一端與所述轉臺相鉸接;所述拉力件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所述結構件上;所述拉力件的兩條所述分支各自背離所述結構件的部分分別與所述轉臺以及所述平衡重相連接;所述平衡重放置于所述移動裝置上,所述移動裝置能帶動所述平衡重朝接近或遠離所述轉臺的方向移動。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至少可以產生如下技術效果由于本技術提供的人字架裝置中,拉力件替代了現有技術中的人字架拉板,與人字架拉板相比,拉力件括至少兩條分支,且兩條分支各自背離結構件的部分分別與轉臺以及平衡重相連接,由此拉力件可以將人字架承受的載荷進行拆分,將載荷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多后傳輸至轉臺或平衡重,載荷被拆分之后,每條分支上承擔的載荷均大為減小,故而拉力件承受載荷的能力也大為增強強,所以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人字架拉板與人字架容易損壞的技術問題。時時,由于拉力件每條分支上承擔的載荷均大為減小,其替代現有技術中的人字架拉板時,克服了超大噸位起重機的設計中人字架拉板原材料、制造技術、生產成本等方面的限制,降低了拉力件的制造難度和成本。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優選技術方案還具有以下優點當本技術中人字架的連接部通過桅桿拉板與桅桿相連接時,在搬起桅桿的過程中,桅桿拉板和桅桿的夾角較大,一般大于30°,這會使人字架與拉力件的連接部、一階平衡板、第一分支、第二分支一系列載荷均比較小,進而大大降低了以上構件生產的難度和成本。同時,由于人字架的第一連接桿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人字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字架以及拉力件,其中:所述人字架包括第一連接桿以及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以及所述第二連接桿各自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同一結構件上;所述拉力件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且所述拉力件包括至少兩條分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麗,余欽偉,韓雷,周君,
申請(專利權)人: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